王麗萍
(山東電力工程咨詢院有限公司,山東濟南 250013)
事業單位實施科學化考核是政府對事業單位管理方式的一種轉變,屬于管理制度創新。它的目的是構建以公益目標為導向、內部激勵機制完善、外部監管制度健全的運行機制,以提高公共服務效能。
增強事業單位的社會認同性,實現其獨立化,以此為基礎逐步擴大事業單位的社會覆蓋面,擺脫過度依賴政府的現狀。只有從多方面體現事業單位的獨立性,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自身評估制度,才能脫離與政府部門共用評估機構、評估方法、評估制度和評估機制的窘況,因此應組建一個獨立于政府、獨立于事業單位的社會公共管理績效考核機構。該機構應當通過立法來設置,人員組成應通過社會公眾的參與選舉產生。有必要制定《事業單位績效考核法》,從立法上規定事業單位績效考核機構的職責和義務。
不同于政府部門的績效考核,事業單位需要一個更加多重的評估體制,包括自身的自我評估、特定服務對象的評估、立法機構的評估、社會公眾的評估、相關專業的專家評估。事業單位最初的出發點和最終的結果是以非營利為目的,為社會公眾服務。因此,建立一個多重的評價體系,既可以提高對事業單位的績效考核水平,又是防止事業單位走向官僚化的重要手段,使事業單位始終保持良好的社會公眾形象。
增強社會公眾對事業單位的社會認同是事業單位實施績效考核的目的之一。在事業單位績效考核中建立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消除事業單位績效考核的封閉性。具體方式可以通過運用社會調查、民意測驗等方法,定期征求社會公眾對事業單位公共管理工作的滿意程度,以此作為績效考核的一個重要依據,使事業單位在社會公共治理中的行為能及時接受社會公眾的審視和評判。
政府部門對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的管理,主要是政策引導、依法監督、搞好服務,重點管好其領導班子或法定代表人,監管其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不再干預其日常事務。通過事業單位法人登記管理,賦予事業單位法人資格,確立事業單位法律地位,為理順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及事業單位考核管理的實施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情況,制定事業單位內部分配的相關政策,鼓勵資金、技術、管理等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進一步激發內部活力。同時,應建立事業單位考核專項基金,列財政專戶,用于每個年度考核優秀單位的表彰獎勵。
為了能夠全方位對事業單位進行考核,健全完善事業單位考核管理制度,在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效能和服務質量方面,要建立社會評價和行業自律機制。事業單位應當根據各自的職責,將其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標準及辦事效率等,向社會公開服務承諾,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和評判;各行業也必須從維護公共利益的高度出發,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行規、行約,相互監督,評優判劣,進一步規范從業行為,推進行業自律建設。同時,建立直接有效的投訴通道,對因偏離公益目標或有不良執業行為,不能發揮公共服務效能和滿足公眾需求,而引起社會投訴的事業單位,由考核評估機構查證核實,實行問責制和不良執業行為扣分制,促使其及時整改。
以公眾監督、社會評價、行業自律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評價體系,是實施事業單位考核管理的重要條件之一。為了充分發揮社會公眾的輿論監督作用,要實行事業單位基本信息公開制度。各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要將所有事業單位的舉辦宗旨、業務范圍等基本信息,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公布,以便于服務對象對事業單位職責履行情況進行監督,實現由封閉式管理向開放式公眾監管的轉變,為事業單位考核管理的實施提供公共信息平臺。
[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張建華.創新、激勵與經濟發展[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