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晗
(河北經貿大學研究生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61)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快捷與方便,但網絡的開放性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困擾。隨著“人肉搜索”的盛行,人們開始擔心個人資料、人身安全、名譽以及家庭生活的安全等是否會受到來自網絡不名者的侵犯。
顧名思義,“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電視、電腦、廣播、新聞報刊等),將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變為人找人、人問人、人碰人、人擠人、人挨人的關系型網絡社區活動,變枯燥乏味的查詢過程為一人提問、八方回應,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聲呼喚驚醒萬顆真心,千方百計的搜索體驗活動。“人肉搜索”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肉”。
“人肉搜索”是通過被搜索對象之前上網所留下的痕跡,對其進行查詢,或通過網絡查找知曉被搜索對象的人,進而找到被搜索對象,然后在網絡上公布其能找的所有信息,這其中的信息很多都涉及被搜索對象的隱私。同時,網友們還會就事件和被搜索對象肆意評論,甚至到了侮辱誹謗的地步,擾亂被搜索對象的正常生活。
“人肉搜索”早在 2001年就存在,當時轟動一時的“微軟陳自瑤事件”被網友公認為“人肉搜索”第一例。當時,一個網民貼出一張美女照片,并聲稱是自己女朋友。很快就有網友查清,此女為微軟第一美女,其公司的女代言人陳自瑤,并貼出了她的大部分個人資料。可見,“人肉搜索”從一開始就以披露個人資料為顯著特征。自此,“人肉搜索”被人們所熟知,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
“人肉搜索”發展的高潮是“虐貓事件”。2006年2月 28日,網民“碎玻璃渣子”在網上公布了一組變態而殘忍的虐貓視頻截圖。該圖片被公布后,網友們憤怒了,開始對圖中女子展開“人肉搜索”。3月 2日,一網友發帖稱:“這個女人是在黑龍江的一個小城……”。他的帖子讓事件出現關鍵性轉變。3月 4日,有人確認了此信息,還補充了一些資料。這是“人肉搜索”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至此,“人肉搜索”的題材從最初的戲謔、娛樂內容,迅速轉換為以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的秩序維護和構建為主。
再如“銅須門”事件。一個網名為“鋒刃透骨寒”的網友發帖自曝,其妻子與游戲中的公會會長“銅須”產生感情,并有出軌行為。同時將兩人的聊天記錄和“銅須”的QQ號公布在網上。接著,網友們又將“銅須”的真實姓名、籍貫、出生日期等信息貼了出來,甚至其所在院校的校長都受到了牽連,一度被質疑參加福布斯網站舉辦的首屆最佳校長 100名人榜評選大賽的評選資格。男主角發布了視頻聲明希望事件得到平息,但網友卻沒買賬。最后在央視的參與下,事件才一步步得到平息。這本來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最后卻演變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如何正確運用“人肉搜索”,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隨后的一系列事件都顯示出了“人肉搜索”的力量,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人肉搜索”的理性思考。以上事件,幾乎都伴隨著對事件當事人基本資料的公開以及人身攻擊,給當事人的精神及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人肉搜索”從最初的單純找人的行為演變成了如今私自披露他人隱私,肆意對他人進行攻擊的行為。其所涉及的不再是單純的道德問題,而是對事件當事人隱私權、名譽權的侵害,使問題上升到了法律的層次。運用法律規制“人肉搜索”,成為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隱私權指自然人對屬于自己私人生活范疇的事項依法自由支配并排斥他人非法干涉的權力。何為隱私,泛泛而言,凡屬于自然人私人生活范疇,即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內容皆應屬于隱私范疇。具體而言,隱私包括私人信息、私人生活、私人空間、身體隱私、生命信息(身體基因密碼)、私人通訊等等。隱私權屬于人格權的范疇,我國法律并未明確規定隱私權為一項具體的人格權,但《民通意見》第 140條第 1款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最高法《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則進一步將隱私權從名譽權中分離出來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予以保護。
正如前文所言,“人肉搜索”從其出現開始就以披露被搜索人的個人信息為特征。此處的個人信息包括被搜索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家庭住址、QQ號等一切在網絡上能搜索到的信息。在筆者看來,這些信息屬于當事人自愿公開在網絡上的。既然是自愿,就應該清楚網絡開放性等特點,那么就不能拒絕他人在網絡上的搜索。但在“人肉搜索”中,網友對被搜索人個人信息的搜索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想知道被搜索人自愿公開的那部分信息。其搜索的目的是找到被搜索人的真實身份,從而達到其“伸張正義”的目的,屬于非法利用。具體表現為,在網絡上肆意評論、辱罵,到現實住所騷擾,上門張貼字報等,這些行為才是真正的侵犯了被搜索人的隱私權。以“銅須門”為例,當網友通過“人肉搜索”得知“銅須”的真實姓名和地址后,不僅在游戲中抗議,還到其所在學校進行騷擾,影響其正常生活,甚至影響到其所在學校校長參加福布斯網站舉辦的首屆最佳校長 100名人榜評選大賽的評選資格。本來,搜索到“銅須”的真實姓名、地址等,這并不涉及到侵權問題,正如前面所言,這些資料是被搜索人自愿公開的。本案的關鍵是其在現實中的騷擾,屬于非法利用在網絡上搜索到的信息,侵犯了被搜索人的隱私權。
名譽權是指自然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民法通則》第 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名譽權主要包括公民名譽權和法人名譽權。本文所討論的主要是公民的名譽權。《牛津法律大詞典》將名譽權解釋為:“名譽是對于人的道德品質、能力和其它品質(他的名聲、榮譽、信譽或身份)的一般評價。”
“人肉搜索”不僅披露他人隱私,而且還有可能捏造事實,對被搜索對象侮辱、誹謗,夸張聲討,這種行為極易觸及他人的名譽權。侵犯名譽權主要以社會評價降低作為侵權評判標準,而導致社會評價降低的手段主要是侮辱、誹謗。人肉搜索過程中,不少網民出于激憤,對被搜索人低劣描繪,出言不遜,大量的謾罵和侮辱言辭彌漫于網絡,這都會給當事人造成名譽受損的不利后果。在“遼寧女罵人事件”中,由于遼寧女在當時舉國悲痛的環境下,說出了違背公眾道德的言論,從而引發網友們在網絡上對她的追捕、批評、謾罵,對其影響極其惡劣。其行為確實令人氣憤,也理應受到譴責。但是,當今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有言論自由,其他人不能干涉,別人說什么只要不違反法律,其他人是不能干涉的,就算其言論違反了法律,那么,也是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網友們的侮辱、謾罵。網友們的這種行為就是侵犯了被搜索人的名譽權。
同時,還有通過侵犯隱私權間接侵犯名譽權的情況存在。1993年《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在“死亡博客”事件中,姜某自殺前的博文中寫道其丈夫王某與第三者有染,這篇博文立刻引起網友們的憤怒,一個自稱姜某的朋友的朋友的網友發帖予以聲討,隨后 2008年的第一場網絡風暴由此展開。一名網友在姜某自殺后設立“北飛的候鳥”網站,對王某發起“人肉搜索”、謾罵王某、騷擾王某及其父母的正常生活。最終,王某不得不動用法律手段終止了該網友侵犯自己名譽權的行為,這就是典型的通過侵犯隱私權最終侵犯他人名譽權的案例。在此案中,王某與第三者之間的事情本是其隱私,雖然其行為有違法律與道德,但不經當事人允許,他人是不得任意傳播的設置網站,任意傳播他人隱私,并對他人肆意辱罵的行為,顯然違反了《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相關規定,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
早在 200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分組審議《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時,就有委員提出,“網上通緝”、“人肉搜索”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個人電話等基本信息,同樣是嚴重侵犯公民基本權益的行為,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更為嚴重,因此建議將“人肉搜索”行為在刑法中予以規范。
2009年1月,江蘇省徐州市通過了《徐州市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要求不得公開他人信息資料、不得攻擊他人系統、網吧實行實名登記等。
隨后,《寧夏回族自治區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規定,從 2009年10月 1日起,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非法截取、篡改、刪除他人的電子郵件或者其他數據資料,不得擅自公開他人的信息資料,違者最高將被處以 1.5萬元罰款。此外,該《條例》還規定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和聯網單位不得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得公開、泄露用戶注冊信息等。
1.加強對網絡運營商的管理,減少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
網民通過運營商建立的網站才使得公民個人信息廣泛傳播而我國行政機關對網絡運營商的管理因為法律依據欠缺而致使一些侵權行為肆意蔓延。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網絡運營商似乎能夠無所顧忌地操縱一切,甚至未經授權就把他人資料公開。因此,對“人肉搜索”作出規范,應從完善網絡管理制度著手。如果公民的個人信息是通過網絡運營商透露給他人的,那么,網絡運營商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給公民個人造成精神損害的,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加強立法,將“人肉搜索”納入法律規范的范疇
“人肉搜索”之所以能夠肆無忌憚地侵入人們的生活,侵犯公民的正當民事權利,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我國并沒有一部法律對其進行完整的規定,這使得人們意識不到其行為已經侵犯到了他人的民事權利。法律的確定性、預見性等特點,正好使人們對其行為有一個預期,當人們知道自身行為會觸犯法律,從而受到懲罰時,那么一定會考慮到行為的后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肉搜索”行為的發生及對被搜索人隱私權、名譽權的侵害。當然,立法不應只局限于侵權責任,還應對人肉搜索的適用范圍、搜索內容、相關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對人肉搜索的監督管理等事項作出相應的合理規范。只有引導與懲罰并重,才有利于“人肉搜索”的良性發展。
“人肉搜索”建立之初的目的是追求真相與正義,正是由于這種網絡的力量,一些公共事件的真相得以迅速而有力地揭示,因此只有在法律和道德的指引下,“人肉搜索”這一網絡現象才會沿著正確的軌道為網民服務,為社會服務。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58.
[2]江平.民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74.
[3]譚敏濤.“人肉搜索”的法律規制[BD].西南政法大學學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