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松
(黑龍江科技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7)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推動了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進程,中外合作辦學在我國取得較快發展。為了更好地迎接挑戰,增強競爭優勢,很多院校積極適應形勢,利用自身教育資源優勢,不斷拓展國際合作辦學思路,突出特色,努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型人才。
本文以黑龍江科技學院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實踐情況為例,研究中外合作項目辦學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黑龍江科技學院為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專業知識的人才,先后與俄羅斯遠東國立技術大學、加拿大北阿爾伯達理工學院和道格拉斯學院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大膽引進發達國家較為先進的課程體系和管理模式,由經驗豐富的中外教師按照中西合璧的課程設置共同授課,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共同培養土木工程專業、計算機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具有國際化專業知識的專業人才。為學生獲取前沿的專業知識,先進的專業技能,廣泛的就業機會搭建一個良好的教學平臺;也為專業課教師獲取本學科國際化前沿知識、迅速提高教學水平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通過中加合作,及時更新項目相關學科的知識內涵,使課程更加貼近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求,強化了師資隊伍,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和不足。
中外合作辦學的性質要求教學計劃應將中方課程和外方課程有機結合。無論是中方院校,還是外方院校,教學計劃中的課程都需要與時俱進地加以更新,在更新過程中如果一方沒有及時將情況通知另一方,就會一定程度上造成課程銜接上的缺失或混亂。對于外方資源,很多都是原版引進,在隨后的消化、吸收環節還存在問題,沒有做到外方資源的充分消化、利用,需要進一步消化吸收并進行創新。
中外合作辦學師資隊伍整體實力仍需要加強,在某些課程上現有的師資力量還無法滿足項目教學以及科研的需求。經常會出現授課教師水平不過關的情況,但在教師有限的情況下,又無法找到其他符合條件的教師來授課,對教學質量影響很大。
在外籍教師的引進上,還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引進教師考核機制,引進的外籍教師良莠不齊。在對應聘者考核過程中,很多時候都停留在學歷、經歷考察上。另外,外籍教師的流動過于頻繁,這既不利于他們準確掌握學校和學生的狀況,也容易出現教學不系統、缺乏連續性、不便管理等問題。
學校在學生教育培養過程中,與社會用人單位的合作培養開展得不好,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眼高手低,實踐動手能力差;或者知識陳舊,缺乏更新,跟不上用人單位的知識需求,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實踐工作需求,出現了學生培養與用人單位需求相脫節的狀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就業以及學校的社會聲譽。
一方面,與國內其他群體學生相比,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在相同的學習時間內需要承受語言學習和專業學習雙重壓力,同時還必須接受和適應兩種不同的教學體制。這些壓力的存在,使學生在學習上很容易受挫;另一方面,這些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來自經濟狀況富裕的家庭。由于長期受父母的過度呵護,自立和自理能力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另外,與普通本科生相比,作為學校的特殊群體,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入學成績低于普本學生,而學費高出普本學生幾倍,“高價生”的身份容易使他們產生自卑感,致使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引進外方優質教育資源,目的是為了改進我方教育資源和管理方面的薄弱環節。提升辦學實力和教學質量,為我國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做出貢獻。
通過選派優秀教師及管理人員到國外合作學校進行培訓,以及校內教師對外籍語言、專業課教師課程的“助課”、“盯課”等方式,培養出一部分精通外語,熟練掌握專業知識,了解國際準則和外方文化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達到對所引進的外方原汁原味的優質教學、管理經驗的充分消化、吸收,并且力爭做到進一步升華、提高。使發達國家的優質教學、管理資源“本土化”。并通過這部分教師對其他教師的輻射作用,帶動教師隊伍素質進一步提升。并通過充分合理利用所引進的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打造一流的課程體系,形成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整體辦學實力。
在中方教師講授的課程里,教師資格也要符合雙方辦學協議的要求,要盡可能安排能夠雙語教學的高職稱、高學歷教師任教。有條件的學校應更多地選派有海外留學背景或出國培訓的優秀教師任課。對于外籍教師的管理,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做好外教的聘請工作。
聘用外籍教師的首要標準是應該精通所教的專業,有高度的師德師風、文化修養和語言修養,能按對外籍教師的相關規定行事。通知其現場進行面試,并聘請中外方專業人士對其進行考核。確定錄取后,應建議其與在職的外籍教師多學習,多交流,盡快進入角色,以此來保證聘用的外籍教師質量。
2.建設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積極推進獎罰機制。在管理過程中,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各個教學環節實施監控,同時建立聽課制度、評課制度、出勤考核制度、教學督導制度、學生評價制度、畢業生座談會制度等,及時獲取教師教學質量的各種信息,為教師授課提供借鑒。在考核評估中,成績優秀的教師,給予充分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良性競爭機制,從而達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的目的。而對于那些工作方法上存在問題教師,則要給予指導和幫助。
為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應及時調整培養計劃,完善培養模式,提升培養質量,樹立“服務社會型”的人才培養觀念以及“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的培養目標。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增加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學時,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采取教師經常深入用人單位實踐、學生定期不定期到用人單位、實習單位進行實習等方式,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夠了解到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教師明確了在教學工作中需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學生了解了自己該在什么方面進行學習,雙管齊下,以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來確定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及時更新培養計劃和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使我們所培養出的學生充分滿足社會用人單位需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聲譽,達到良性循環。
加強管理的同時,也要加強為學生服務的意識。要積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們的政治覺悟和理論修養;要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氣氛,倡導豐富和諧的校園文化;還要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疏導工作,提高學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另外,還可以在其他方面為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提供支持和幫助,比如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供鍛煉的平臺,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與外界同行交流的機會,對于畢業后的學生,可以通過充分利用校友資源,為他們構筑一個豐富的交流提高的平臺,讓他們獲取更多的發展機會,支持學生取得更大的成功。
總之,雖然中外合作辦學在我國近幾年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都比較快,但成熟的辦學和管理經驗還很缺乏,這些都需要中外合作辦學管理者不斷探索和思考,以便科學、有效地進行管理,保證辦學的順利開展,不斷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做出貢獻。
[1]孫瑞,張曦.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問題的思考[J].學術論叢,2009(1).
[2]劉香君.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5).
[3]李繼.淺談外籍教師教學特點與外籍教師教學管理[J].廣西大學學報,2005(27).
[4]陸勁松,丁云偉.關于中外合作辦學體制問題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2(1).
[5]王劍波.跨國高等教育與中外合作辦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