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琳琳
(東北財經(jīng)大學,大連 116025)
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探析*
寇琳琳
(東北財經(jīng)大學,大連 116025)
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施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考核,有利于規(guī)范財政支出和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而要進行有效的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必須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本文將對如何完善我國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模式展開探討,進而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
義務教育 財政支出 績效評價
我國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6)明確指出:義務教育是國家統(tǒng)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yè)。義務教育是一項在全世界普遍推行的基礎教育制度,作為各國公共教育制度的基石,一般均由政府直接組織、管理和投資。義務教育支出是各級政府用于教育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則是公共財政支出績效管理的子系統(tǒng)。
受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響,政府部門開始注重公共支出績效。同時,在日益關注教育質量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公共教育體制改革也越來越強調效率與責任,實現(xiàn)教育公共資源配置優(yōu)化成為各國公共教育支出管理改革的重心所在。
G.S本森認為教育財政關心的問題是教育經(jīng)費的動員、分配和使用,即經(jīng)費的來源渠道是什么,各占多大比例;經(jīng)費使用在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方式分配教育經(jīng)費;其遵循的原則是充足、公平和效率。隨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公共管理運動和政府再造運動的興起,美國公立中小學教育開始更多關注教育質量,特別是學生學業(yè)成就等教育效果,并嘗試將教育投入與產出、結果聯(lián)系起來。單純從投入角度考慮財政公平逐步被聯(lián)系投入和產出的財政充足所取代。近年來,美國各州正在積極建立基礎教育宏觀評估體系,以便形成確保教育質量得以維持和不斷提高的有效公共支出機制。與美國相類似,法國、澳大利亞等國政府也相繼對公共教育支出實行不同程度的績效管理,并取得顯著成效。
公共教育支出績效評價在西方國家已形成長效機制,而在我國還屬新生事物。具體到義務教育支出績效管理方面的研究,相關文獻較少。早期研究更多涉及教育直接產出與教育直接成本相關性的分析,這些研究通常在假定產出(學生)質量合格的情況下,研究一定投入的產出最大化或一定產出下的投入(成本)最小化問題。如王善邁在《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1996)一書中,假定教育產出及學生質量相同,對教育效率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計算方法做了系統(tǒng)總結。張盛仁、雷萬鵬(1998)利用再分配效率、使用效率和外部效率三項指標,分別從投入—過程—產出角度衡量義務教育投資效率。高如峰(2002)則選取義務教育效益系數(shù)(凈入學率與毛入學率之比)以及生師比等義務教育內部效益指標,分析義務教育投資效率。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結合中國國情,嘗試設計我國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呂春建、汪興權,2004;王敏,2005;馬培祥,2005;施偉國、趙云紅,2005;王健,2006)。尤其是上海財經(jīng)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對我國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深入、細致的研究做出了開拓性和歷史性貢獻。
通過對教育支出量化考評,會證實眾所周知的兩個問題。我國義務教育支出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教育投入總量與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需要尚有較大差距;二是在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教育資源配置尚有待于進一步優(yōu)化。
對于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要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在每年財政收支增量分配時,注重向教育支出方面傾斜,尤其是向義務教育支出方面傾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改善辦學條件,提高管理水平。
對于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要從統(tǒng)籌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調整教育資源的配置,從而促進義務教育在區(qū)域之間(主要是發(fā)達地區(qū)與不發(fā)達地區(qū)、城市與農村之間)及教育層次(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的均衡發(fā)展。以遼寧為例,考察近十年來義務教育支出在省內區(qū)域間、城鄉(xiāng)間的不均衡狀況,可以佐證義務教育支出在區(qū)域間與城鄉(xiāng)間的不均等。其區(qū)域間的不均等主要體現(xiàn)在各地區(qū)預算內財政教育投入不均等,如2005年沈陽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投入近28億,而阜新卻只有3億;就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來看,各個地區(qū)不盡相等,2005年最大者為18%,最小者為9.9%。其城鄉(xiāng)間不均等主要體現(xiàn)在城鄉(xiāng)生均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支出不均等與生均事業(yè)性經(jīng)費支出差距兩個方面:1999年全省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為516.84元,而農村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為448.95元,兩者之差為67.89元;2006年全省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為2226.39元,而農村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為2145.24元,兩者之差為81.15元。1999年全省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為889.35元,而農村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為718.42元,兩者之差為180.93元;2006年全省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為2809.90元,而農村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為2425.52元,兩者之差為384.38元。①崔惠玉:“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10年第5期。
目前我國教育經(jīng)費既有短缺和配置不合理的問題,也有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的問題。因此有必要運用績效管理的方法在考核義務教育支出合規(guī)性的基礎上,考量義務教育支出的有效性,以提高義務教育支出的合規(guī)性與增進義務教育支出的有效性。
通過采用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方式,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增強政府的效益意識,促使政府部門更加關注資金使用效果,采取切實措施提高財政管理水平。
實施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是強化財政效率的重要工具。財政效率也稱為公共支出效率,是指通過公共效果與公共資源投入相比,來確定或評估的政府活動有效性。而績效管理是一種以財政效率為核心的管理機制。也就是說財政效率處于績效管理制度建設的核心地位。②引自上海財經(jīng)大學公共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公共衛(wèi)生支出的績效管理研究”,第103頁-106頁,2007年4月。
績效評價強調以結果為導向,通過目標設定、績效撥款和績效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對義務教育產出和效果實施多目標量化管理,并能將評價結果與撥款相聯(lián)系,形成對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的“追蹤問效”機制。
績效評價指標的確立是績效評價的基礎環(huán)節(jié),績效評價指標是衡量與評價業(yè)績的重要依據(jù)。因此,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管理的中心是建立科學、合理、全面的反映與評價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的投入與產出指標體系。
按照績效評價“以結果為導向”的基本原則,可從投入與產出兩個方面構建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義務教育財政支出投入指標主要包括:人均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義務教育財政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義務教育財政支出增長率、事業(yè)收入增長率、生均教育占地面積、生均教育校舍建筑面積、生機比、年度平均實際在校生人數(shù)、實際在校生人數(shù)與計劃在校人數(shù)之比、生師比、教職比、義務教育財政支出占當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之比、生均公用經(jīng)費、生均建設性支出。
義務教育產出指標主要包括:義務教育毛入學率(小學入學率和初中入學率)、主要課程成績合格率、學生凈流失率、升學率、學生滿意率、家長滿意率、教師滿意率。
考核義務教育財政投入與產出的主要方法包括:一是統(tǒng)一組織相應年級學生主要課程測試,測試采用隨機抽樣方法,試題內容限于相應年級學生“應知應會”的基礎知識;二是就義務教育滿意度進行學生、家長及教師的問卷調查,分別得出學生滿意率、家長滿意率及教師滿意率,問卷調查所涉及的問題設計應是學生、家長及教師關注的,具有不同特點的問題;三是通過召開教育部門、財政部門及畢業(yè)生座談會的形式,考核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的績效;四是廣泛運用縱向對比與橫向對比的方法,對某一年度的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進行比較與分析。
在市場經(jīng)濟運行中,始終存在著公平與效率的矛盾。而作為市場經(jīng)濟運行調控的兩大主體市場調節(jié)與政府調節(jié)則分別在處理公平與效率之間矛盾起著不同的側重作用。一般來說,效率問題主要由市場調節(jié)(尤其是資源配置方面)來解決,公平問題主要由政府調節(jié)(尤其是社會公平方面)來解決。也就是說,公平與效率問題不只是誰先誰后的次序問題,更是以誰為主、以誰為本的問題。不容置疑的是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的重要工具,其第一要務就是通過財政收支緩解社會分配不公問題。從這一意義上說,財政效率是建立在財政公平基礎上的第二層次的問題。當然這不是說財政效率不重要,而是說與財政公平相比,財政效率是為輔的。這一推斷并不影響以提高財政效率為主要目標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相反還會在把握財政以公平為本的方向前提下,擺正財政效率的位置,充分認識財政效率的重要性,從而不斷探索提高財政效率的方法與途徑。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模式基本要素包括兩個方面: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目標及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財政支出績效考核與評價的主要目標是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不斷向財政公平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逼進;其實施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的主要工具就是一系列相關聯(lián)的考核評價指標及實地考察、問卷調查與學識水平測試等方式方法。
結合《預算法》修訂,確立“績效原則”,將績效觀念適時引入法律框架;通過充實內容與規(guī)范制度,將現(xiàn)行的財政部《績效評價暫行辦法》上升為國務院《財政績效評價條例》或進一步上升為《國家財政績效評價法》。
建立與部門預算相結合、多渠道應用的評價結果應用機制。一是將績效評價與部門預算緊密結合,使績效信息成為編制和安排部門預算的重要依據(jù);二是將評價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與相關建議及時反饋給被評價單位,并督促其整改落實;三是在一定范圍內公開評價結果,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監(jiān)督,以增強財政資金使用的公開性與透明度。另外實行問責是提升績效理念較為有效的措施,缺乏問責的績效評價和績效管理往往會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盡快建立“誰用款,誰對支出效果負責”的問責機制,建立從制度問責到組織問責、法律問責的全方位問責體系。
〔1〕 上海財經(jīng)大學課題組.公共教育支出評價.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6.
〔2〕 馬培祥.義務教育經(jīng)費支出績效評價研究.財政研究,2005年第8期.
〔3〕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公共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博士學位論文“中國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研究”,2006年11月.
〔4〕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10中國財政發(fā)展報告.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10.
F810.45
A
1672-9544(2010)12-0050-03
*本文系2010年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遼寧義務教育支出績效管理研究”(項目編號:w2010138)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陸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