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蓮琳
新農保:從“養兒防老”到“國家義務化”
錢蓮琳
從儒家的“孝悌為行仁開源”至今,世代相傳的“百善孝為先”和“養兒防老”觀念造就了中國社會數千年未變的以家庭養老和土地保障為主的傳統農村養老模式。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這一傳統模式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社會一直在低福利、無國家養老的狀態下運行。一方面,國家通過放棄農民的社保利益、低價購糧、工農業剪刀差等方式,不但積累了工業建設資金,而且單獨建立了城市社保體系。其結果是,占總人口30%的城鎮居民消耗了用于社會保障全部支出的89%,而占70%的農民只能分配到11%。另一方面,在農民收入增長日漸乏力、農民預期壽命顯著提高、人均農地面積不斷減少以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日益向城市轉移的新形勢下,農民自身積累能力和養老壓力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可以說,在現代國家公共治理的視域下,傳統“養兒防老”模式在公平和效率兩個層面都出現嚴重缺失,難以為繼。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農村一些地方已經開始探索養老保險試點,即所謂“老農保”,但由于制度設計、配套政策、中央財力未跟進等多方面原因,“老農保”的工作基本停滯。地方財政壓力較大、基金運營困境、與其他社保政策銜接不暢、法制化水平不高及基金管理不完善等等頑疾終成桎梏。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特別是財政支撐能力的增強,在農村“補貼”城市多年后,健全農保體系、城市反哺農村,已是大勢所趨。2009年9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著手建立針對農民的新型養老保障制度(簡稱“新農保”)。“新農保”是繼取消農業稅、農業直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項重大惠農政策,以“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為原則,采取以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模式,中央財政對地方進行補助,且直接補貼到農民。2009年試點覆蓋面為全國10%的縣(市、區、旗),以后逐步擴大試點,在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
“新農保”的提出,對確保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動農村減貧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意義重大,同時對改善心理預期,促進消費,拉動內需也具有積極作用。“新農保”明確了國家責任,改變了以往在農村養老領域中,中央財政沒有支出的狀況,表明了我國農民養老保險正面臨著義務主體的重大變遷,從義務自我化、義務子女化,開始邁向國家義務化、義務社會化。
農民養老的“國家義務化”結束了數千年來農民完全自我積累形態的養老模式,“養兒防老”或將退出歷史舞臺。誠然,由于國情所限,國家支付的基礎養老金很可能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將是一個廣覆蓋而低水平的狀態,況且從“普及”到“公平”也將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但畢竟“皆有所養”的曙光正在億萬中國農民的頭頂漸漸升起,我們沒有理由不為這一歷史性的進步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