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肖家芳 江曉萍
大學生生命觀的調查與思考
◎陳建華 肖家芳 江曉萍
生命觀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命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調查與分析,認為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對生命缺乏應有的敬畏心和責任感,是高校心理危機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強與改進高校生命觀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尊重與珍惜自我與他人的生命,既是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培養正確的人生態度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效果的治本之舉。
大學生 生命觀 心理危機干預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多是由學業、就業、戀愛等諸多原因引發的個體心理狀態嚴重失衡引起。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精神障礙等原因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時有發生,其后果不僅是當事人及其家庭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也直接影響到學校與社會的穩定。
本文在訪談的基礎上自編了大學生生命觀調查問卷。在試研究基礎上,對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航天職業技術學院3所高校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的有效問卷為554份,有效回收率為92.33%。調查對象男生254人,女生300人;一年級學生108人,二年級學生65人,三年級學生133人,四年級學生248人;施測對象最小年齡17歲,最大年齡25歲。
(一)對自我的認識
生命觀首先體現在對自我的認識。調查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能夠了解大學生對生命主體的接納、重視與珍愛的程度。調查顯示,29.2%的大學生感到有一種難以擺脫的自卑感,并為此感到壓抑;28%的大學生遇到挫折時總是很沮喪;有23.1%的大學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15.9%的同學覺得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15.2%的同學不能夠悅納自我。
多數大學生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自我持肯定的態度,能悅納自我,這是珍惜與熱愛自我生命,預防心理危機發生極為有利的心理條件。但也有近30%的學生感到很壓抑,并且認為自己遇到挫折時總是很沮喪,15.9%的學生甚至認為自己是可有可無的人,這說明部分大學生在激烈的學習競爭、就業競爭中對自我存在的價值持懷疑態度,挫折承受力較弱。持這種心態的大學生如果在生活與學業中遇到重大挫折,往往難以承受,導致心理痛苦,甚至陷入生命困擾。
(二)對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認識
對大學生對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認識,我們可以了解大學生對他人生命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雖然87.4%的學生認為“任何踐踏生命的事都是不可取的”,95.7%的學生認為寬容、善待他人是值得倡導的一種美德,但其中部分學生對“寬容”、“善待”的涵義認識是不深的。同樣在這些大學生中,有15.2%的大學生表示能理解馬家爵的行為,認為他是在維護尊嚴;16.4%的學生在“我不能理解馬家爵的行為,同學之間難免有摩擦,他不能因此而剝奪他人的生命”這道題中選擇了“否”;26.4%在“我能理解馬家爵的行為,但不能容忍,因為那不僅是犯罪,而且滅絕人性”中選擇了“否”。這個結果能否這樣認為:在與他人交往中,一些大學生有明確的以自我為中心傾向,不僅法律意識淡薄,而且缺乏必要的“他人的生命與自我的生命一樣值得尊重與敬畏”的意識。這也是為什么有16.2%的學生在“同學有困難我會主動幫忙”選擇了“否”,7.2%的學生明確認為“戀人不忠時我會用極端的行為報復”。
(三)對生命的認識
這項調查主要是了解大學生是否擁有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94.6%的同學認為認識生命的意義對于人生的發展很重要,84.3%的同學表示思考死亡會使自己更加珍惜生命,但高達79.8%的大學生覺得命運不可預測,65.2%的同學認為喪失親友使自己覺得生命很脆弱,難以把握,31%的學生認為自己對生命缺乏敬畏之心,15.3%的同學覺得人生如過眼云煙,過一天算一天。這些數據是很令人吃驚的,說明有相當部分學生缺乏對生命意義應有的了解,既對生命缺乏敬畏之心,又覺得生命難以把握,從中也反映出這些學生比較灰暗的人生觀傾向。
(四)對自殺的看法
自殺是心理危機中發生的十分嚴重的后果。雖然大部分學生對自殺這種極端漠視生命的做法持批判的態度,但在“我認為自殺是懦弱的表現”這一題中,22.4%的同學回答了“否”;14.8%的大學生否認大學生自殺是漠視生命的表現,11.2%的大學生否認輕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22.4%的同學否認自殺是失去理智的做法,7.4%的同學否認輕賤生命會使家人很痛苦。正是一些大學生缺乏對生命應有的責任心,導致對自己生命的隨意處置。應該說,絕大多數的自殺是可以預防的,有針對性地重塑大學生對自殺的態度可以降低自殺率。如果引導學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死亡,他會更懂得珍愛、尊重生命,而不是選擇結束生命。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大學生最先成長和接受教育的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生命觀的形成至關重要。如果家庭缺乏和諧民主的氛圍,父母自身沒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孩子是很難形成對生命的熱愛之情與珍惜之意的。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對其的期望水平也對大學生的生命觀產生直接影響。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及對孩子學業的過分關注,甚至為了讓孩子學習好對孩子的需求一概滿足,導致一些大學生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很強,難于與他人溝通,一旦生活中出現不如意之處,往往把問題放大,或用極端手段對待他人,或了結自己的生命作為抗議。一些家長對孩子的過高期望值也往往給孩子造成難于承受的壓力,當學業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個別學生將輕生作為了無奈的選擇。
(二)學校原因
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升學率與就業率的現實壓力讓學校的素質教育往往停留在口頭上或表現在應付上級的檢查上。正是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對人文教育的忽視,對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教育的不力,導致了一些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對生命的淡漠,在知識增長的同時卻伴隨著情感的麻木和責任感的喪失,不僅對生活、生命缺少激情,而且一旦遇到挫折,就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產生懷疑,導致傷害生命的行為發生。
(三)社會因素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許多來自社會思想觀念的沖擊對大學生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多數大學生從正面接受這些信息,從中吸取前進的動力,但也有一些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生命的方向。國內外某些報刊、影視媒體過于注重經濟利益,對悲觀厭世情緒的大肆渲染,對自殺行為的細致描述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還缺乏足夠識別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大學生。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學生將壓力變為動力,積極向上,有張有弛;有學生將壓力視為邁不過去的坎,憂心忡忡,體驗不到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快樂;還有學生為提高自身競爭的本錢,盲目地一味給自己施加壓力,一旦努力失敗,往往產生心理挫折感,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對自己生命的否認。
(四)大學生自身的因素
大學生正處于生理發育基本成熟和心理發展相對滯后的人生特殊時期,對人生的探索飄忽不定,有時正確深刻,有時錯誤膚淺;有時客觀全面,有時主觀片面,情緒與理智并存。理想與現實的脫節,需要與滿足的差距,往往使大學生產生心理困惑,而且這種不穩定的心理狀態如果進一步受到外界因素的激化往往可能轉化為心理危機。
調查中高達84.7%學生認為自己需要了解一些有關生命的知識,可見大學生對生命知識掌握的渴望,亦說明高校現階段在開展生命教育方面的薄弱。加強與改進生命觀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尊重與珍惜自我與他人的生命,既是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培養正確的人生態度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心理危機干預效果的治本之舉。筆者認為,高校的生命教育要從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和“畏”兩個層面著手。“敬”是主動層面,發自內心地贊美生命的偉大,深刻感受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而自覺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畏”是明白褻瀆生命所產生的嚴重后果,所應承擔的責任,從而理性地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負責任。
(一)豐富高校生命教育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生命神圣性的教育。人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是世界各民族都公認的真理。在我國傳統中,自古就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之說。高校的生命教育首先應該在理性層面恢復大學生對生命神圣性的認識,意識到生命的可貴,提高生命的責任感,認識到在生命問題上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家人、社會、他人負責。
生命價值的教育。生命價值是指人的生命所具有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生命教育應該矯正學生的某些錯誤認識,引導大學生認識到,生命是一個過程,自然會遇到艱辛、挫折和困頓,這些苦難和幸福一樣,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挑戰生命的苦難,磨練生命的意志,這本身就是生命價值的體現。
對自我認知的教育。自我認知包括對自己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的認知。身體是生命的有形物質載體,人對于生命的思索首先在于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愛惜自己的身體。因此,生理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心理健康的支柱,自我意識的完善是自我認知教育的核心內容,而且只有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才能正確地認識與處理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因此這方面內容的教育應是高校生命教育的重點內容。
對死亡認知的教育。死亡對于生命的啟示,就在于它使生命成為有限的存在。對死亡的認知還包括對死亡的坦然,試想,如果一個人在遇到困難時能反向思考:我既能坦然地面對死亡,還有什么問題我不能面對呢,這樣也許會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
對生命的認識是學生的基本素質,生命教育也應列入高校素質教育中,通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既開展鮮明主題的教育,也通過多種途徑與多種渠道,開展潛移默化的教育。
一是確立人文教育理念,將生命教育列入學校教學內容。高校的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立足教育,重在預防。大學除了教給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等謀生手段外,還要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對學生生命的人文關懷,將生命教育的內容引入心理健康輔導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并在各學科的教學課程中給學生灌輸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理念,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待人生,這種理念的具備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二是在實踐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包括實習都是鍛練培養大學生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與生命態度,提高耐受挫折能力的平臺。實踐的鍛練將直接強化學生應對心理危機的能力。
三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緊密配合。生命教育是一項涉及到學校、家庭、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大學生對于家庭來說,是父母生命、家族興旺的延續;對于社會,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營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圍。教育中以發展性、預防性教育為主,同時又必須對已經發生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進行科學干預,整合個人、家庭、學校、社會支持系統,構建學校、院系、班級、醫院四級心理防護網絡,
四是在大學生中普及心理危機干預知識。大學生活是集體生活,如果學生普遍掌握應有的危機識別和干預的知識,既可做到自我即時調整,又可隨時發現周圍同學的問題,及早干預,預防事態的惡化。而一旦危機發生,高校也要注意事件的善后處理,給予周邊人及時、必要的心理干預。如果我們能夠把危機變成一個生命教育的契機,給大學生帶來的觸動、感悟也將是深刻和有效的。
1.張億琳.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透視[J].青年探索,2004(1).
2.文雪.論生命與教育[J].教育導刊,2002(5).
3.劉濟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郝媛媛.大學生心理危機分析與心理健康教育[J].社會心理科學,2005(3).
5.王麗敏,張亮,王小雪,趙振軍.生命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6).
6.鄭林娟.從大學生自殺現象談生命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3).
責任編輯 紀 峰
D432.64
A
南昌大學教育學院、江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