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
(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61)
[財稅審計 ]
我國企業實施作業成本法的可行性及意義研究
李國慶
(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61)
隨著我國經濟加快發展和高新技術的廣泛運用,管理觀念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生產組織系統也在加快更新,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正面臨著沖擊。作業成本法作為一種新興成本管理核算模式,日益得到人們的矚目和認可,因此作業成本法在我國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作業成本法;價值鏈理論;可行性
作業成本法是 20世紀 80年代以來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先進的成本計算與企業管理方法。它不同于以往傳統的直接以產品數量為基礎的成本系統,而是把成本計算直接深入到作業層次,以“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為主線,通過對作業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和動態反映。作業成本法以作業為核心,以資源流動為導向,以成本動因為媒介,依據不同成本動因分別設置成本歸集對象進行歸集、匯總費用,再以各種產品耗費的作業量分攤這些費用至產品中,從而計算出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方法。它可以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以求盡可能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可增值作業”,讓損失、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提高決策、計劃、控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價值鏈是指企業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以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的各種價值活動有機聯系的集合。其中價值活動包括與創造、銷售直接相關的基本活動和對基本活動起支持作用的輔助活動。價值鏈理論是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基礎,作業鏈與價值鏈具有本質統一關系。
價值鏈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找出企業價值鏈上的關鍵環節,分析其主要驅動因素,通過合理的控制這些驅動因素,從而影響該環節的成本和收益,最終在整條價值鏈總增值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成本;或是在總成本不變的情況下,使整條價值鏈得到最大增值。從作業成本的觀點看,所謂作業鏈是指為生產經營某種產品而發生的各種作業有序集合,將企業所有經營活動按功能、業務流程和性質排序,形成作業的有序集合。由投入到產出的過程,是由一系列作業構成作業鏈的過程。每完成一項作業消耗一定量的資源,同時又有一定價值量的產出轉移到下一作業。作業的轉移伴隨著價值的轉移,最終的產出既是全部作業集合而成的作業鏈的結果,也是全部價值集合而成的價值鏈的結果,因此,企業作業鏈的形成過程就是價值鏈的形成過程,價值鏈是作業鏈的貨幣表現。從這一點來說,一個企業的產品、服務等經營活動所形成的價值鏈就是它的作業鏈,企業價值鏈和企業作業鏈是一個問題的兩種表述而已。因此認識到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價值鏈理論,對于作業成本法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企業成本管理意識日益增強。企業更加積極主動地去采取科學的成本管理方法,很多企業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提高,進一步建立和健全了成本控制和核算制度,內部管理制度的設計和執行凸顯出質的飛躍。通過引進全面質量管理、適時制等先進的生產管理方法,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的企業成本管理模式已經在我國扎根生果。一大批行業先進企業都已經建立起了獨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這一切都有助于企業接受作業成本觀念、積極主動地采用作業成本法。
隨著我國市場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客戶對多樣化、小批量和非經常性的商品需求越來越多,所以企業不能再僅僅使用以往的季度化大批量生產的方法。此時原有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已不能滿足變化后經營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提出先進的產品成本核算方法及業績評價體系,而作業成本法能夠很好地滿足管理層對這方面的要求。
在我國許多企業引進或創立了全自動化的作業車間后,使得企業采用即時生產方式和全面質量管理變為可能,先進的制造企業通過應用電子計算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實現數據共享,加快信息傳輸,為企業進一步應用作業成本法提供了現實基礎。同時計算機廣泛應用于企業的成本管理,使企業可以利用計算機處理更多、更精細的成本核算數據,也能提供更多更精確的生產參數,用于作業成本的計算需要。
從成本結構上講,我國的高科技企業、先進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等逐漸增多。在先進的制造環境下,這些企業的間接費用較高,企業降低成本的重點也已經從減少直接材料和人工支出轉向過高的間接費用,產品成本結構如此重大的變化,使得傳統的制造成本法不能正確反映產品成本信息,從而不能正確核算企業自動化的效益,不能為企業決策和控制提供正確有用的會計信息,甚至導致企業總體獲利水平下降。這種形勢既為作業成本法提供了必要性,也進一步為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提供了空間。
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區別為:縮小了間接費用分配范圍,由全車間統一分配改為由若干個成本庫進行分配。增加了分配標準,由傳統的按單一標準分配改為按多種標準分配。使用多個成本動因,使得數額較大的間接成本的分配更為合理,進而可以得到較為準確的產品成本,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作業成本法針對生產過程中每種作業選取屬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產品消耗成本動因或作業的數量將成本庫的成本逐一分配到產品總成本中去,這樣,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生產對資源一步步消耗的各個具體環節中,抓住了許多動態變量,就真正消除了傳統成本法中間接費用分配的不合理性,解決了傳統成本法帶來的成本信息失真問題,使成本核算更準確,更具有相關性和配比性。
產品定價合理性的基礎是成本計算的科學性,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工人工資等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大大減少,間接成本比例大幅度增加,傳統成本法失真信息的數額越來越大,而且,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廠商之間競爭日益激烈,許多產品的市場單價已經逼近成本,容納不了太多的成本誤差。作業成本法意義還在于,有助于清晰地揭示哪些產品是有利可圖,哪些產品正在白白消耗企業的資源。企業界流傳著這樣一條公理:“80%的利潤源于 20%的產品”。它產生于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如今,許多企業采用多個成本動因作為基礎的作業成本方法時,他們驚奇地發現,20%的產品竟然產生了 225%的利潤。作業成本法的倡導者之一卡普蘭教授將之稱作“20/225法則”。這條新公理表明:許多產品實際上正在侵蝕著企業的利潤,這一點在傳統成本計算方法下是難以察覺到的,而當企業采取多種成本動因分析時,將有效地辨別出產品的盈利能力。
在實際生產中根據具體情況,把作業成本法作為管理的輔助手段來應用。這對于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實施作業成本法的深刻意義還在于,在作業中心的基礎上建立責任中心,甚至進一步采用作業預算方法和作業管理法,能夠更有效地實現責任會計目標。在作業成本的核算過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生產對資源一步步消耗的各個具體環節中,使得作業成本法可以針對具體環節進行針對性管理,從而加強我國企業的內部管理。
作業成本法體現了先進的戰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業的戰略決策。作業成本法以作業這一變量作為劃分成本習性的依據,并進行相應的動態價值鏈分析,根據這種準確的成本信息所進行的動態分析和管理活動,從戰略經營的角度看,其具有更大的相關性,而且以作業成本法為基礎的戰略管理,能夠立足于經營全程的作業鏈和價值鏈管理,并且把握市場需求動向、企業生產過程和售后服務等經營的全部過程,可以使企業經營戰略面對市場風險、適應環境的變化時做出及時的反應。
作業成本計算法是根據當代高科技的發展情況而產生的,它是以作業為基礎,將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等融為一體,并且能與全面質量管理、及時生產方式緊密結合的一種新型的會計核算方法。在我國當前經濟的快速發展形勢下,伴隨著高科技和市場的不斷變化,作業成本法能夠提供較正確的成本信息,并能準確揭示產品的盈利能力,可以加強我國企業內部管理,以及強化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因此,在我國企業成本核算中引進作業成本法能促進企業合理、長久的發展,獲得更大的長久效益。
[1]余緒纓.管理會計[J].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
[2]王新平.作業成本計算理論與應用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王光遠.對 ABC相關研究的回顧及其動因分析[J].當代財經,1994(6).
[4]裴正兵.價值鏈管理與作業成本法分析有機結合:雙向增值法科[J].科學與管理,2002(6).
[5]王廣宇,丁華明.作業成本管理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W ith the Cinese economic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high technology,the conceptsofmanagement are having the profound changes,th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is also accelerated updating,the traditional cost accounting is facing the impact.Activity-Based Costing is a new style of costmanagement accounting.It has been getpeople’s increasingly attention.The Activity-Based Costing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China.
Activity-Based Costing;value chain theory;feasibility
F230
B
1002-2880(2010)09-0147-02
(責任編輯:劉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