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志忠
美國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對我國的啟示
● 洪志忠
當前我國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存在著核心概念界定不清、評價維度混亂、評價指標不合理、評價方法使用不當、監督機制不到位、使用目的不明確等問題。本文通過考察美國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一種形式——大學入學申請,提出了相關建議。
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美國;大學入學申請
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是此次課程改革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普通高中課程方案 (實驗)》提出“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改進校內評價,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本文在反思當前我國綜合素質評價不足的基礎上,通過借鑒美國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一種形式——大學入學申請,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當前,我國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
毋庸置疑,綜合素質評價的評價對象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對什么是綜合素質,這個根本的問題認識并不統一。目前,對綜合素質評價的界定通常采取兩種策略。第一種策略是“對應”的方法,將那些紙筆測試、總結性考試無法反映出來的素質就統稱為綜合素質。它的困難在于無法回答綜合素質評價該“評價什么”。第二種是“分解”,將綜合素質分為“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1]看似有一定的操作性,實則不易操作。這六方面的疊加并不等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它們之間關系相互滲透,由此發展而來的指標會有重復疊加。
目前各地綜合素質評價的評價維度五花八門。浙江分 “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藝術”、“探究與實踐”、“勞動與技能”四維度;廣東分“道德修養”、“身心健康”、“藝術素養”、“文化素質”、“綜合實踐”五維度;安徽分為“公民道德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實踐與創新”六維度。雖然都以教育部的參考意見為基準來設定綜合素質評價的評價維度,但各地仍出現天差地別的現象。
很多省份已經建立起綜合素質評價的電子平臺,評價也細化到二級指標、指標說明、主要觀測點。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清評價的內容和行為觀測,但普遍存在著指標之間邏輯紊亂、交叉重復、過于繁瑣的問題。如某省在“道德品質”維度中規定了“親社會”一項標準,在“公民素養”維度中又規定了“社會責任”,“親社會”和“社會責任”本身存在內容上的交叉。
在評價方法上,綜合素質評價強調了定量和定性相結合。但在實踐中,綜合素質評價出現了一系列方法不當的問題。一是等級和分數不當使用。對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如“運動與健康”中的“運動能力”,采用評分與等級的方法是可行的。但對“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使用評分與等級則并不合適。二是管理主義取向。在實踐操作中,有些上級部門為了管理方便,對綜合素質評價的進行簡單、硬性、粗暴的劃分。如某省規定,除“公民道德素養”外,其他五個方面被評為B的學生數省級示范高中、市級示范高中、一般高中必須分別控制在被評學生數的60%、50%、40%。
多元主體參與評價本來有助于學生參與評價,擴寬評價信息的來源,但一方面,多元主體評價需要花費更多地成本,過多地、不恰當地使用增加了評價的繁瑣程度。另一方面,如果參與者沒有對統一標準的準確把握的話,會造成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度問題。同時,多元主體評價結果之間的權重如何把握。現實中反映出來,綜合素質評價很可能雖然看起來讓學生參與了評價過程,但到最后教師還是成為評價結果的操刀手。
目前在綜合素質評價的監督上,省、市級的監督力度還不夠。雖然各省都有一定的監督措施,但是綜合素質評價的評價權和監督權大部分是握在學校的手上,省、市級的監管作用仍然是收效甚微。綜合素質評價在必須滿足學校升學率的前提下,成為高考造假的又一熱土。
綜合素質評價、學業水平測試、高考構成了當前我國高中階段評價體系的主體部分。在設計綜合素質評價的當初,將其定位于:作為高中畢業依據的規定;作為高考報考和高校招生依據的規定。但具體來說,綜合素質評價與其他兩種評價之間的關系如何,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地位如何,該扮演何種角色,還有待進一步澄清。
在美國,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是各高校衡量是否錄取的重要標準。美國并沒有專門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或考試。高中生要想進入大學深造,得向高校提交入學申請書 (application),學校會根據入學申請書考量申請人的綜合素質,確認其是否具備入學的條件。在此以普林斯頓大學2009年[2]和哈佛大學2010年[3]的申請要求為例,來探討美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經驗。
美國高校自主招生,每所高校都獨立負責招生入學的事務,招生部門在負責審核申請人所提交的內容方面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審核的過程中,各所高校都充分利用其校友會網絡,讓校友就近對申請人在可能的條件進行面試。校友通過面試,考察申請人的綜合素質,為學校提供錄取與否的參考意見。同時,入學申請明確規定學生必須提供SAT或ACT成績,該部分主要由負責教育考試服務中心和美國高校測試中心來承擔。
在誠信和監督機制上,美國遵循法制意識和誠信文化來行事。綜合素質評價得到了社會認可,被視為選拔人才的手段,在工作過程中相關人自覺遵守評價倫理。同時,多元主體的參與一定程度上保證信息之間的相互印證,杜絕了因為信息源單一可能帶來的以偏概全、弄虛作假,當出現評價失實的情況,大學有權對弄虛作假者做出退學等相應處罰。
一個完整大學入學申請材料主要包括了入學申請和附屬材料兩大部分。而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在這兩部分中均得到了充分體現。普林斯頓大學的入學申請主要有以下部分:入學申請,備選材料“有其他哪些是你想讓我們了解的”、中學報告、中期學校報告、兩份教師推薦意見、備選知情人推薦意見、備選才藝補充。入學申請是主體部分,其余附屬材料也充分考察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申請材料,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入學的申請材料十分全面地反映出一個高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它既有反映學生學業水平的、總結性的標準化考試(SAT、ACT)、又有過程性的課程選修情況和平時成績(主要表現在中學報告和中期學校報告部分),同時還有多主體參與的(包括教師、學生、知情人等)、定性的推薦意見,因此對申請人綜合素質滲透于各個方面,可以從多側面客觀地表現出學生綜合素質的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入學申請材料就是綜合素質評價的證明,它的范疇主要分成兩個部分:學業測試部分,非學業測試部分。這兩個部分相互結合,全面地反映出學生全面的發展狀況及綜合素質的水平。
綜合素質的范疇由學業測試部分和非學業測試部分組成,這就決定了它的評價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的結合。學業測試部分,如SAT、ACT主要是標準化考試,而非學業測試部分主要是用語言描述申請人的教育經歷、經驗和相關評價,是一種評語的方式。針對不同內容,該定量就定量,該定性就定性,能夠較為客觀地獲取申請人的相關信息。
美國的綜合素質評價采取了一種與我國不同的路徑。它并沒有像我國把綜合素質演繹劃分成道德、審美、公民方面的素質,進而發展一系列指標。相反地,它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一個整體,采取了模糊評價、總體評價的方法。入學申請書全方位地表現了一個學生的經歷和課程及所受到的評價,自然地反映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美國的綜合素質評價是一種基于教育活動和課程的評價,它與學生的教育活動和課程結合緊密,更偏向一種經驗性的信息收集,通過這種路徑所收集的信息既是可測的,又是真實的,從而保證了評價的可操作性。
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主要有學生、教師、校長或學校官員、知情人,它們主要通過評語的方式,反映不同的內容。
1.學生自我評價的內容
學生的自我評價占據重要的地位。哈佛大學明確表示,入學程序設計的目的在于給予學生最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用自己的語言來呈現自己的興趣和成就。
讓學生參與的評價內容,主要有以下若干方面:(1)課外興趣活動;(2)學術榮譽;(3)課外的工作經歷;(4)初步的學術興趣、專業和職業興趣;(5)生活細節(如最喜歡的書、網站、電影等);(6)短文。普林斯頓大學要求申請學生提供兩篇分別為500字和300字的短文。哈佛大學則是5選1。這些選題是開放的,與學生自身的學習工作經歷或者未來學習規劃相關;(7)希望校方多加了解自己的方面;(8)補充才藝。
2.教師推薦意見或評價
教師是學生最重要的知情人,美國綜合素質評價高度重視教師在入學招生中作用,要求學生自愿地出示兩位教過自己的教師的推薦意見。這一部分的內容包括:(1)背景信息,如對學生認識的經過和主觀評價;(2)具體信息,如學生課堂參與和表現的情況、優缺點;(3)與其他學生相比較的信息。
3.校長或學校官員
校長或學校官員參與的評價主要體現在提供中學報告和中期報告。這兩部分主要評價學生在高中三年中的表現,主要是平時學生所選的課程、所獲得的成績,具有過程性的特點。中學報告提供學生在學校時的官方成績單的,還會反映學生在學校中的綜合表現,如學業上的優缺點,對學校和團隊的貢獻等。中學報告和中期報告考察了學生日常的學習狀況,避免了僅憑SAT或ACT等總結性成績來評價學生,如實反映出學生發展的階段特征。
此外,美國大學入學申請書往往還為學生提供了知情人評價,學生可以讓自己所認為的能了解自己的給出推薦/評價意見。
參考美國大學入學申請書的經驗,針對當前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問題,我們可以從設計思路、功能定位、監督管理等方面有所參考。
綜合素質評價的維度和指標必須是可操作的。我們必須考慮,其一評價的維度是能夠全面、典型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二,評價指標是不是可以觀察、評量的。其三,觀察的結果能否切實能夠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設計和實施綜合素質評價是,切忌羅列一些無法評價的維度和根本無法觀察的指標,這會讓評價者無所適從。
綜合素質評價的指標體系需要清晰明了,程序應盡可能地簡化。目前,我國的綜合素質評價在指標上過于繁雜,同時評價的程序過于復雜,加大了學校和教師的工作負擔。雖然許多省建立了建立綜合素質評價的電子平臺,但學校和教師在信息的收集和登錄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信息采集工作,收集典型性的評價材料、方便知情人參與評價,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綜合素質評價應突出學生的個性特征。綜合素質說到底是每一個學生內在特征的表現,每個學生肯定是有所不同。每個學生的特殊經歷和個性特征必然在綜合素質評價上得到反映。評價應該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拿一個固定、統一的模板,去框定學生、給學生貼標簽,結果出來的綜合素質,只有分數和等級上的差異,缺少了學生的聲音。
在功能定位上,需要理清綜合素質評價與高考、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關系,將綜合素質評價與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改革、我國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結合起來綜合考慮。一種可行的建議是完善高中畢業文憑制度,將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測試作為必須的組成部分;然后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校招生考試的重要依據,規定高校錄取條件至少包括申請人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和高中畢業文憑兩方面。再者,高校招生進行差額錄取,在高考分數同等條件下,以綜合素質評價作為主要的參考依據。同時,擴大高校自主招生權限,綜合素質評價是優先錄取最重要的依據。
在監督機制方面。做好綜合素質評價的社會宣傳工作,積極引導,逐步建立誠信文化。完善校內和校外監督機制。在校內,每一學期綜合素質評價評價的結果應及時反饋給學生和家長,出現異議時,應給為學生和家長提供申訴的機會。學校成立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小組,對班級之間、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出現的爭議,提供解釋和幫助。在校外,建立校長誠信承諾制度、評價項目抽測制度、公示制度、責任追究制度,保證評價過程中不出現弄虛作假的。在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凡提供虛假材料或不按照規定程序操作的,要追究有關當事人和校長的責任。
[1]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2002.
[2]Princeton Admission Office.Application for Admission:Class of 2013.www.princeton.edu/admission
[3]http://www.hsph,harvard.edu/administrative-offices/admissions/application-information/
洪志忠/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
(責任編輯:張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