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靜娟 張 亞
試談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準備
●俞靜娟 張 亞
新課程實施以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態、基礎和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也日益被人們關注。教師除了在課堂內外作好自身的充分準備外,還要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引導、幫助學生調整好學習狀態以保證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從而保證課堂高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上,學生帶著充分的準備才能明確目標和方向、調控學習的策略,才能達到課堂學習的高效率。元認知理論認為,學生是能自我調節、自我監控、自我發展的主體,學生能根據活動的目的、要求選擇適宜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監控和調節自己的活動過程,減少活動的盲目性、沖動性,提高活動效率與成功的可能性。元認知理論還認為,元認知能力是可以培養、訓練、并具有遷移的作用,因此應根據年齡特征采取適當措施和策略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水平的發展和提高,即教會學生認識自己的特點、認識學習內容的特點、了解學習的任務和目的要求,選擇相應的策略并能在學習中積極監控、反饋、調節,盡快完成任務,達成目標,也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是傳授知識,而應是運用教學媒體靈活呈現教材,創設氛圍,指導學生學習,教給學生學習的策略、方法,適時啟發幫助學生,讓學生主動自主掌握知識。
幫助學生做好學習準備是幫助學生奠定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需要。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新知的學習是基于已有知識的主動建構,已經擁有的知識、技能、信仰、概念極大的影響著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影響著他們推理、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已有知識與經驗的準備不足,不利于所教授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會導致新學習的失敗。皮亞杰、英海爾德曾經探討給兒童認知建構提供必要的經驗準備與教學建議,他們提出了“準備課程”的概念,布魯納則據此認為,沒有給兒童提供足夠的準備課程以及足夠的經驗支撐是很多知識難以被學生接受的重要原因。反之,如果給學生提供合適的準備課程,以促使他們產生相應的認知經驗,兒童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學習許多原來認為不能被兒童接受的概念。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歷史學科的概念、現象的敘述和現象之間關系的分析,對于中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學習新知識的許多困難就來自于學生對于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及其關系的不清楚,教師可以通過搭腳手架,幫助學生將已有經驗和學科知識建立起聯系,并將這些當作新教學的起點,從而改善學生的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做學習的準備也是改變目前中學教育實際的需要。由于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對于歷史學科學生常不會給予足夠的重視,基本上不會有課前預習。無準備的聽課,低效率的課堂,學生課前無負擔、考前負擔重,學習成就感低已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種狀況嚴重束縛了歷史學科人文教育功能的發揮,影響中學素質教育推進。
學生的學習準備主要包括智力準備和非智力因素的準備。智力準備主要指獲得學科知識的知識鋪墊;非智力因素的準備是指學生的興趣、動機、情緒等方面的準備。上述準備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行為準備、心理準備、知識和方法的準備。
在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準備中,行為準備居于先導地位。行為準備是指學生做好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動作準備,它包括課前行為和課中行為的準備。課前行為準備是指及時靜堂以及上課用的書籍簿本等物品的準備。課中行為準備是指課堂教學開始后學生的動態行為,例如圍繞著學習進行的聽、讀、記各種行為準備。行為準備貫穿于課前和一節課的整個過程。通過老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行為節奏,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明確課堂學習的每一個環節的階段目標,使其行為主動。
心理準備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動力和情緒等方面的準備。學生的高效學習必然伴隨著比較濃厚的興趣、較強的動機、上進心等。學習過程中積極的情感準備,是學習新知識的穩定劑,也是興奮劑、催化劑。積極的情感投入會大大增強學習的效果,教師要呵護、培養學生的這種情感。學生對于歷史課堂學習的積極情感可能來源于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也可能來源于對歷史老師的欽佩,還可能來源于某種將來的個人的需要。如果學生覺得歷史學科有用并且有趣,他就會重視學習并且樂于學習。有了這樣的心理狀態,歷史學習過程便不會是苦差使了,也比較容易出好的效果。心理準備是間接的、相對持久性的、內隱的準備,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
知識和方法的準備是所有準備中的關鍵,屬于智力因素的準備。知識的鋪墊是最核心的準備。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知識和方法準備是教師對于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綜合考慮后為學生知識、能力、精神的升級架設的階梯,是促進學生理解和思考的關鍵,高效課堂的重要準備內容。能為歷史知識的學習提供準備的知識和方法包括歷史理論知識、歷史學習方法、歷史學科語言、歷史概念、史實、生活經驗、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等,而教師要做的是在何時以何種形式恰當地幫助學生做好準備,以保障實現知識的擴大和遷移以及形成規律性的知識。
關于行為準備。上課前教師提前1-2分鐘進教室,觀察學生的動態、上課用的書籍等準備情況,必要時可以把一些特別的要求寫在黑板上,提醒學生做好準備;教師還應特別關注一些平時比較馬虎的學生的準備情況。課堂中在需要學生聽為主的環節,教師要提示學生積極思維,比如說這樣一些話:“大家聽好我下面的話”“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等等。
關于心理準備。在教學設計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用精彩的導入語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如學習選修4對封建帝王的評價單元時,可引用毛澤東《沁園春·雪》作為導語“……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老師設問:“毛澤東是如何評價歷史上的封建帝王的?”接著追問:“我們該如何來評價他們?”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在課堂教學的新授課環節,教師可以創設一些情景,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在學習“王安石變法”時,教師可以假設學生們是生活在北宋中期的有責任心的朝廷官吏,將如何發現社會問題(北宋中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分析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如何為國獻計獻策?(北宋統治者是如何試圖改變這些問題的?效果如何?)通過不斷的追問和釋問,學生先被激發出興趣,既而又在釋問中體會成功,始終保持積極的情感狀態,使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知識和方法的準備要堅持 “一個前提”“兩個恰當”。一個前提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目標和學生學習基礎充分研究,這是確定相應準備的內容的關鍵。兩個恰當,一是恰當的時機,二是恰當的形式。一般情況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最需要有知識和方法鋪墊的,而鋪墊的內容要在合適的時機并且采用讓學生容易吸收的方式才能為下一步的學習起到準備作用。如:學習“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依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在對本節的政治制度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議會民主制的建立及特點的理解與掌握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在學習新課前用一些目前英國政治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感受政治制度的特點,回憶前面所學的歐洲封建社會政治的特點,同時讓學生回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這一唯物史觀,這樣,學生便帶著一個常識性的知識(即“君主立憲制度、議會民主制的建立就是國家權力逐漸從國王轉移到議會的過程”)和一個理論(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來學習新課。通過以上的鋪墊,為學生理解這節內容掃除了最大的障礙,學生的思維積極展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幫助學生做好學習的知識方法準備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思考問題,努力解決問題,享受成功解決問題帶來的喜悅。
在課堂教學中,行為準備、心理準備、知識和方法的準備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是學生高效達成學習目標的缺一不可的三個支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要學什么,還要關注學生怎么來學,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是實事求是,和真正高效的。
俞靜娟 張 亞/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