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羨 靜 徐金波 尤 洋
小學數學“陽光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
● 羨 靜 徐金波 尤 洋
生活化是小學數學陽光課堂的基本特質之一,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這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數學問題生活化是指引導學生將數學問題放回到實際生活中,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原型和素材,讓數學學習如身臨其境,使學生產生對數學問題的親切感,并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問題。
我校崔碩老師在教三年級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就應用了這一教學策略。考慮到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只是聽說過幾分之幾這樣的數,但對于這些分數的實際意義并不了解,如果直接講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這么抽象的概念,孩子可能會不好理解,于是崔碩老師便從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過生日平均分東西入手來開展教學:“今天,是雙胞胎姐妹的生日,媽媽為雙胞胎姐妹準備了生日禮物:四塊巧克力、兩瓶飲料,姐妹倆應如何分呢?”學生們從生活實際出發,一下子就想到了平均分,把四塊巧克力平均分給姐姐妹妹,把兩瓶飲料也平均分給姐姐妹妹。隨后再在孩子們已對平均分充分熟悉的基礎上,把蛋糕引出來:“生日蛋糕只有一個,怎么分呢?”這時老師借助直觀的圓形紙片讓孩子把圓形紙片當蛋糕來分,學生很容易就從中間對折得出了蛋糕的一半,也就是蛋糕的二分之一。這樣孩子們對二分之一就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再教學幾分之幾,就不會那么抽象,學生也就不難理解了。
再如,在教學“261-99”的簡便計算時,學生往往對計算過程“261-100+1”中的“+1”不理解,常常出現錯誤。針對這一問題,我校老師設計了一個“營業員與顧客買賣”的情景,讓學生來扮演營業員與顧客,即:顧客在買99元錢的東西時沒有零錢,先付出100元,再找回1元。學生在這一“買賣交易”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多減再加”道理,從而明白了計算“261-99”時為什么要“261-100+1”的算理。
生活問題數學化就是指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將學到的數學的思想、知識、技能和方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分析、解釋并解決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
我校朱本崗老師在教完“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后設計了一個綜合練習活動,較好地體現了生活問題數學化的教學思想。“朱老師剛買了套房子(課件出示房間透視圖),我想粉刷一下房屋的內墻面,哪些是內墻面?能指指嗎?”(學生指,教師操作課件,讓學生說那些是內墻面,教師有意識的指一下外墻面和地板)“乳膠漆每桶能刷60平方米,老師買了兩桶夠不夠用呢?我想請同學們幫我算算。”“你還需要哪些信息呢?”(墻的長高、門窗的長寬)“為什么需要門窗的長寬呢?”(因為要去掉門窗的面積,門窗不能粉刷)“說得真好,門窗不需要粉刷。下面就先請同學們參觀老師的房子,注意看里面的數據。”(課件出示房間瀏覽,教師適時出示有關數據。)
這是一道綜合練習題,但用了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可以用來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很貼近,學生從解決問題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整個練習過程,學生主動學習、互助合作、共同探索的氣氛濃厚,每個同學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自信心得到增強、群體學習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現行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尤其是在空間和圖形方面。而在傳統數學教學中,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和學生等多方面的因素,操作活動往往流于形式,操作者往往僅限于教師而擴展不到學生,起不到實際的效果。因此,我們的數學“陽光課堂”倡導還學生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親身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獲取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謂多“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探究發現,提高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有助于他們對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數之間的關系,讓他們通過操作獲取知識、理解知識,從而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數學智慧。
我校徐金波老師在執教《銳角和鈍角》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準確理解銳角、鈍角和直角三者之間的關系,徐老師提供素材讓學生先動手做一個活動的角,然后再動手推拉角的邊,讓學生仔細觀察角由直角變銳角(鈍角)、再由銳角(鈍角)變直角的過程,最后再讓學生按照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順序把不同的角排一排。這一環節的教學以學生動手操作代替了以前的學生看、聽老師演示的教學方式,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體會到三者之間變化的可逆性,獲得了更為牢固的知識。
學生要有了對新知識的渴求,對學習的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是激發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教師能巧妙地組織教材,精心地設計教學,誘發學習渴求,學生智慧的火花就會被點燃,思維的閘門就會被開啟,蘊藏的潛能就會被挖掘,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我校尤揚老師在執教《角的度量》一課時,為學生準備了兩組大小不一的角請學生比較。第一組角相差較大,可以通過觀察直接得出結果;第二組角相差較小,學生無法直接觀察得出結果,教師便問學生怎么辦,并鼓勵學生認真思考,大膽探索,同時為學生提供直尺、三角尺、半圓形紙片等學具,讓學生自己創造量角的工具。學生有了解決問題的需要,同時還有實踐的機會,學習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思維活躍了,富有創造性的想法也多了,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臺灣的作家劉墉曾經說過:“世界上的最好的老師是把知識教成活的,并且由此引發更廣闊的空間。”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擅于把靜態的結論性的東西轉化為動態的探究性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借助操作啟動思維。
適應知識經濟和終生學習發展的需要,當代數學教學的目標除了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技能外,還特別強調讓學生掌握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而探究式學習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數學陽光課堂的實踐中,我們堅持這樣一個原則:學生能想能講能讀能做能問能評的,老師決不包辦;學生所想所講所讀所做所問所評的,老師定要盡可能賞識。例如,我校羨靜老師在教學《24時計時法》一課時,先提示目標,明確學習要求,讓學生做自主學習的心理準備,然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最后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引導學生相互更正、評判,讓學生向教師發問并做好自我小結。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自己對學生的探究成果堅持一種積極賞識的態度,而且引導學生在相互評判時也注意先肯定他人的積極方面,再提出善意的改進建議。整節課下來,不僅讓學生經歷了自主感悟、自主探索、自主獲取新知的過程,而且使數學學習成為了一種美妙的精神漫游,一段快樂的智性時光,增強了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和動力。
合作是現代人工作和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小組合作學習則是小學數學陽光課堂采取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只有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既知己知彼,善待自己,又善待別人,揚長補短,才能發揮小組合作學習最大的效率。在我們的數學陽光課堂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小組群體的互助功能,通過組內外的交往活動,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與人溝通,在被幫助中懂得感激,在幫助別人時獲得幸福。例如,朱本剛老師在教學“簡單統計”中的“隨機事件”這一內容時,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小實驗“扔硬幣”,學生分工合作,有的扔、有的記錄,經過若干次實驗,引導學生思考:“你扔硬幣能肯定哪一面朝上嗎?”并最終通過統計結果得出“不能”結論。學生在這一小組活動中初步體驗了分析數據、解釋數據的方法,了解了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教學實踐證明,小組合作能促進學生學習,實現資源共享、成果共享,即使是學困生也有機會在集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綜上所述,我們的數學陽光課堂,絕不僅僅是一門有關“數”的學問,也絕不僅僅意味著數字的計算、圖形的描繪等,而是要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在數學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讓孩子們深刻體驗數學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探究化特質,引導孩子們逐步建立起應用數學、操作數學、探究數學的數學信仰及態度。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2.
羨 靜 徐金波 尤 洋/濟南市陽光100小學教師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