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繼耘 史 俊
“陽光課堂”:內涵與特質
● 曾繼耘 史 俊
“陽光課堂”是在“陽光教育”理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實踐。構建“陽光課堂”,首先需要把握“陽光教育”的內涵。
“陽光”是一種比喻、一種意象。陽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世間萬物勃發(fā)的基礎。陽光既給人以溫暖,給人以愛的感覺,又給人以光明,點亮人的智慧。因此,“陽光教育”可以詮釋為一種溫暖的教育、愛的教育、光明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在“陽光教育”的理念中,“陽光”便有了兩個最基本的內涵:愛和智慧。其中,愛是基礎,是學生成長所需的空氣;智慧是雨露,是不斷滋養(yǎng)學生的營養(yǎng)。正如缺少了空氣和雨露植物便無法生長一樣,沒有了愛和智慧,學生也不可能健康成長。因此,“陽光教育”實質上是一種“愛智共育”的教育,它強調以愛心呵護成長,以智慧引導發(fā)展,培養(yǎng)“陽光少年”,成就“陽光人生”。
在這里,“愛”、“智慧”、“學生成長”都有著很豐富的內涵。我們所提倡的“愛”不是一種單向的愛,而是一種相互尊重的愛,不僅老師愛學生,學生也愛老師,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扶助、相互激勵。于是,“陽光教育”成為了一種相互感染、相互呵護和相互促進的教育,包含了生命教育、關愛教育、合作教育、挫折教育、理解教育、賞識教育等內容。我們所謂的“智慧”也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概指學生成長所需要的一切知識、智能和創(chuàng)造力。以智慧育人是一切教育的責任與追求,也是“陽光教育”應有之意。沒有了智慧,人便如墜入云霧,遠離了陽光,迷失了方向。而“陽光教育”正是要撥開云霧,用知識和智慧之光照亮學生的人生道路。它要通過知識引導學生智慧的成長,喚起探究的欲望和熱情,開啟思維的閘門,點燃智慧的火花,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創(chuàng)造。我們堅信,在這種“愛”的溫暖和“智慧”的導引下,學生終將獲得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和諧發(fā)展,成長為面向未來的“陽光少年”:擁有健康的體魄、陽光的心態(tài)、靈動的智慧、豐滿的個性,舉止文雅,高貴大氣,既有民族情懷,又具世界眼光,既素質全面,又各有所長。這正是“陽光教育”理念中“學生發(fā)展”本質內涵,也是“陽光教育”的終極理想與不變追求。在這里,“愛”、“智慧”、“學生成長”三者有機結合,構成了“陽光教育”的基本內涵或基本思路(如下圖所示)。

圖 “陽光教育”的基本內涵
課堂是當代中小學教育的主要場所,任何教育理念,只有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才能真正變?yōu)楝F實,實現由理念向實踐的轉化。“陽光教育”同樣是如此,其實施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實踐。從愛智共育的理念出發(fā),結合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方向,我們將“陽光課堂”的基本特質概括為以下幾點:
“陽光課堂”是愛的課堂,因而十分關注課堂師生關系的狀況。在課堂教學中能否建立和發(fā)展一種良性的師生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和學習發(fā)展成效。強化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是優(yōu)化學生學習過程的“催化劑”。只有在寬松和諧、真誠融洽的師生關系下,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才有安全感、愉悅感和自信心,才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積極地參與交互,體驗到展示自我、與人交往的樂趣,感受到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和諧。因此,在“陽光課堂”中教師應把課堂溫暖起來,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全面、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學生共同享受教學活動的愉悅,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獲得陽光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態(tài)度,逐漸將這種體驗與態(tài)度遷移到他的同伴關系之中,使他與社會、他人形成積極的交往關系,進而為其整個的人生涂抹上陽光的色彩。
“陽光教育”是關注生命成長的教育,而生命是豐富多彩的,是平等而獨特的。因此在“陽光課堂”,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平等的權利與尊嚴,教學應全面關注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感受到愛的溫暖和智慧的靈光;同時,每一個孩子又都擁有自由與解放,教學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優(yōu)勢,拓展多樣化的成功新標準,指導學生積極探究,讓每一個生命中個性的種子在陽光的照耀下自由地萌芽、開花。生命的平等性決定了“陽光課堂”教學目標的全體性,而生命的獨特性則決定了“陽光課堂”教學目標的個體差異性。因此在“陽光課堂”中,老師要依據學生實際制定層次化的教學目標,既要為全體學生設計共同的目標,又要為學有余力者和學有困難者設計差異化的目標,既要有基本要求,又要有提高要求,讓學生自主選擇,以滿足不同層面學生的學習需要。
“陽光課堂”是智慧的課堂,是學生的智慧被點燃、激發(fā)、發(fā)展的地方。為了保證學生智慧活動的積極性與有效性,“陽光課堂”應具有:(1)自主性。課堂是學生發(fā)展的場所,而學生發(fā)展的主體只能是學生自己,只有學生自主的學習,才能激起學生生命的活力,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課堂擁有勃勃生機。因此,“陽光課堂”應是學生自主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老師應努力突破傳統(tǒng)教學全班“一盤棋”的觀念和模式,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速度和方式完成學習任務。(2)參與性。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參與度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影響因素,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背景性意義和動力性價值。在“陽光課堂”,應該通過良好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課堂教學活動的合理組織,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度,讓全體學生主動地、持續(xù)地、深度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沐浴陽光,健康成長。(3)溝通性。與個體自學相區(qū)別,在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是在一定的學習共同體中,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交流溝通而得以實現的。因此,在“陽光課堂”,應關注學生與人溝通的活動與實效,最為適切地為學生提供交流溝通的對象與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并借助于他人之力,獲得盡可能豐富而多樣的發(fā)展。(4)生成性。由課堂教學活動情境的不可復制性和不確定性所決定,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備課時精確預設的。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是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tài),以及教師與學生的活動狀態(tài)所決定的。因此,“陽光課堂”應是預設性與生成性相統(tǒng)一的課堂,應采用“彈性化教學”策略,將課前預設“彈性化課程方案”和課中捕捉“生成性教學資源”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使課堂由機械操作的車間轉變?yōu)槌錆M生命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場所。
這里的教學評價包括學生評價和課堂教學評價兩個部分,它們對課堂教學都具有極強的引導性。“陽光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應堅持全面性,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智慧的提升,而且更多地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和發(fā)展。對于課堂教學評價,應關注其實效性,從重點關注教師的表演轉向重點考察學生的活動與發(fā)展,以引導教師轉變角色,由“權威”到“顧問”,實現“陽光課堂”從“以教師為主”向“以師生共同活動為主”的轉變。
學校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方面工作的有機配合。“陽光課堂”的構建除了要在課堂氛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課堂自身的環(huán)節(jié)上下功夫外,還需要學校各方面條件的支撐。
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環(huán)境具有暗示作用,教學環(huán)境的好壞無疑會影響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開展,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教學環(huán)境有軟環(huán)境(課程、文化氛圍、心理環(huán)境等)與硬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教室布置、課桌椅的放置等)之分,這里的“陽光校園”主要指硬環(huán)境。為了打造“陽光課堂”,在校園環(huán)境的設計上,應在色彩的運用和細節(jié)的布置上下功夫,努力營造“溫暖”、“陽光”的感覺,因為“溫暖”的感覺往往來自細節(jié)的處理。在教室的布置和課桌椅的放置上,應特別注意它的教育意義、整體效果和各班獨特的風格,營造開放的、動態(tài)的情境,讓教室的四角和墻壁都會說話,使教室真正成為孩子學習活動的樂園。
人是理性的,更是感性的。人的心態(tài)對人的活動過程及其效果往往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陽光教育”不僅關注“陽光課堂”的構建,還關注師生“陽光心態(tài)”的形成,并以此為構建“陽光課堂”的基礎。“陽光心態(tài)”包含的特質主要有:對自己,自信、堅強;對同事,理解、寬容;對學生,欣賞、鼓勵;對工作,認真、執(zhí)著。帶著這樣的心態(tài),師生將能夠健康發(fā)展和幸福成長,學校也會充滿活力與生機,變成師生共同的溫馨家園。
“陽光課堂”的構建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策略的支撐。這種教學策略包括“陽光課堂”教學總策略和分學科“陽光課堂”教學策略兩大部分,需要根據“陽光教育”的理念、不同學科的特點和學校的教學條件來加以精心設計。
學校教育是一種高度組織化、制度化的群體性活動,需要相應的制度支撐。這里的制度包括很多,其中對課堂教學影響最大的主要是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師評價制度。與“陽光課堂”的構建相配套,需要建設一套“陽光制度”,它應該以人為本,強調制度制訂的普遍性與校本性的結合、制度條文的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制度執(zhí)行的強制性與靈活性的結合,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促進“陽光課堂”質量的提升。
“陽光教育”是一種面向未來、積極進取的教育。讓我們以一種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通過“陽光環(huán)境”的打造、“陽光制度”的制訂和“陽光策略”的實施,形成以“陽光”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培養(yǎng)“陽光少年”,將陽光100小學辦成有特色、高質量的區(qū)域名校,實現學校的內涵發(fā)展和品位提升。
[1]參見王升.主體參與型教學探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22.
曾繼耘/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 史 俊/濟南市陽光100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