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瑞敏
以文化的力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 曹瑞敏
基于學校、為了學校的校本研修,把教師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要素,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引領學生的全面發展,用師生的高位發展帶動學校的持續發展。在這一進程中,制度化、常態化的校本研修“文化”所彰顯的獨特魅力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憑借讀書、培訓、反思三條學習主線,貫穿教師工作、生活始終,讓學習成為學校的一道文化風景。
教師讀書起始于“指令性閱讀”:一學期讀一本指定的理論書籍,交流心得。發展于“專題化閱讀”,選定讀書專題,進行文本閱讀、網絡搜索、報刊摘記,打造自己的特色。潛身心于“60分鐘靜讀”,各取所需,創自閱讀,沉心思考,隨心圈畫,是對教育知識自選自讀的主動汲取。承傳統于“群體性學習”,以《人民教育》和《中國教育報》為主件,將最前沿的信息、有價值的經驗、促進教育思考的理念,大密度地拋送給老師,是對其教育智慧的日久天長的滋養提升。
在漸行漸盛的讀書行動中,我們逐漸規范教師讀書的范圍,力求多向受益,全息攝入,成“雜家”:讀教育專著,寫好筆記,進行研究性閱讀,鋪墊理論;讀文學名著,自我感受,進行欣賞式閱讀,提升底蘊;讀名師實錄,全程記錄,進行自省式閱讀,感受成長;讀期刊雜文,旁批心得,進行主題式閱讀,了解信息;讀人文讀本,域內交流,進行潛沉式閱讀,浸潤心靈。以此讀成學識之師,文明之師,博愛之師。
“捧讀”成為校園最美的姿勢之一,“享受閱讀”成為讀書的核心價值觀。“那充滿智慧的文章,不僅展示了教育家的心路歷程,而且那鮮活的教育理念,綻放光彩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著我,教育著我,讓我一步步由幼稚走向成熟。”——曲廣寧。“讓我們和學生一起打開書本,打開老師和學生共同的成長之門,在讀書的過程中體味快樂吧!”——孫鈺。“書將永遠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沉浸于油墨的芳香,聆聽紙頁翻動的聲音,在文字遨游中體會那難言的滿足、幸福和富有。”——山其紅。這是老師們在自己的讀書感受中寫下的濃情的一筆。讀書正在成為老師的生活方式。
如果說讀書在教師成長中起到精神滋養的作用的話,那么培訓則承擔著提升教育技術、技能的任務,是教師成長中永恒的主題。以信息技術培訓為例:
進行跟進式集體培訓。跟隨學校硬件建設的步伐,本著建成即培訓,培訓即應用的原則,形成了跟進式培訓模式,使每一種設備配備之后就可以展開全面應用。進行整合型應用培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環節、教學設計培訓,讓老師明確了整合的實質,從根本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進行互動式個體培訓。將1634個網上課程置于網站,老師們進行自選學習,達到基于應用,各取所需的功效。
培訓充實著老師的生活。在工小,您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午休時間里信息技術培訓中老師們的切磋和研讀,個人時間中教師個體在網絡上的自學和咨詢。本學期引進白板后,三個公司的技術人員對全體教師進行輪番培訓,高密度的信息流量和技術指導,讓白板這種更強大的信息技術手段很快走進了部分教師的課堂,將課堂教學引向了更高的效率。不足一個學期里,林世美老師的英語課在中央電教館白板課題開題會上示范即受好評,被指定參加全國比賽;李娜老師的數學課則通過層層關卡,在區市省比賽中脫穎而出,推薦參加全國比賽。培訓成為了教師成長的有力支撐。
讀書和培訓是由外而內的學習過程,而反思則是來自教師內在的反醒和思考,是理論同實踐的對話,讓深度思考激發創造。
注重課堂教學反思,強調一課三次反思,獲得三層收獲。教學前反思,讓課堂因預設而精彩。從個人備課,到集體通課,到個性修改形成教案,教師經歷的是對教材的反復閱讀理解,對資源的多次整合重構,對方法的多向審視調整。教學中的反思,讓課堂因生成而美麗。課堂教學中,針對實際情況,面對不同學生,及時調整教案,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創課程的過程。教學后的反思,讓課堂因思考而深刻。在反思中總結成功,剖析不足,提出改進,收束本課,啟示將來。已有十幾節課獲獎的陳吉寧老師在一節探索課的反思中寫到:“深度思考,品味美麗,讓我們自身也變成一道美麗的風景吧!”表達著反思所帶來的課堂美麗。林群老師也記錄下了她在反思中的成長:“在結束反思的這一刻,有種感覺已在心中孕育、升騰。是希望?是方向?亦或是壯志?我突然明白語文教學真的能給人帶來成長的快慰,收獲的喜悅。”
注重日常教育反思,強調老師關心教育教學中的點滴。教育反思讓老師們注重學生體驗,盡力將每一次活動開發成學生全體參與的課程;注重教育觀察,把“人事”“物語”所引發的學生變化進行及時記錄;注重理性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逐步形成教育中的自我觀點。反思真正成為了教師發展的必需。
綜上,一天三小點,成就大事業:讀書,一天讀一點;培訓,一天學一點;反思,一天寫一點。這種教師學習文化建設,純化了教師群體的關系,讓教師在信息攝入中走向專業成長。
在校本研修中,建立以學習、交流、合作與發展為基本要素的教師“研究共同體”,是使教師相互學習、借鑒、影響,不斷提升專業能力的有效方式。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著力建設三個共同體。
常規教研共同體,以學科分組,以挖掘教材、改進課堂為重點研究教學。
在“集體備課”中讓課堂“實”起來,形成“集體通課、個人主備、平臺發布、個性修改”的備課模式。重集體智慧的整合和個性特點的發揮,在思維碰撞中形成預設教案。在“接力上課”中讓課堂“精”起來。同級部老師就一節課反復磨練,接力上課,在老師們互為培訓者的高密度、高質量的培訓中,在得到多角度、多層次的指導、幫助后,在把意見內化、吸收變為自己的財富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節節精品課了。在“多維評課”中讓課堂“活”起來。采用堂堂跟進的形式,達到每聽課必評課。上課者自評,聽課者互評,指導者點評,反復咀嚼,精心思考,群策群力。“常規研究共同體”這種同伴互助式的教研方式,使教師在互動和對話中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
實驗研究共同體,以課題分組,以發現問題、實驗創新為重點促進教學。
本著“問題即課題”的理念進行“微型課題”研究。教師就自己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選擇小課題研究,切入點小,直奔教學需要。本著“一題多層面”的原則進行“分解課題”式研究。如“資源性語文教學”研究中,將課題分解成閱讀、作文、實踐、作業、備課、評價等多個子課題,使研究既有深度又有廣度。采用“學科聯動”方式研究綜合性課題。“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實驗中,將多學科教師和相關學生整合為一體,分別承擔腳本設計、電腦繪畫、角色配音、資源開發任務,使每一份資源都實用而精制。采用“校際協作”的方式研究地域性課題。“基于網絡的校際間協作學習”實驗中,87所全國不同地區實驗校以小課題為研究內容自由組合,師生合作體通過綜合實踐、網絡互動、網絡評價等方式協作研究,使實踐成為基礎,網絡成為平臺,地域差異成為資源。“實驗研究共同體”把全體老師引領到科研的軌道上,促進著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軌。
我們以“中國風”為主題,建設學校課程。回歸傳統,開發“根文化”課程。 以“孝、忠、善、禮、義、誠、勤、儉、智、勇”十項美德為內容,通過“傳統故事、成語接龍、格言放送、古詩天地、經典閱讀、我的故事、我的發現和實踐天地”等版塊,開發校本課程,讓學生在講故事、說成語、誦格言、背古詩、讀經典的過程中習得美德。走向開放,開發“海文化”課程。建設“中國海”學生專題學習網站,完成“海洋世界、海域名城、海與名人、海上交通、海與文化、海事滄桑、海洋環保”七大版塊內容,形成“資源類”、“活動式、“學科類”、“研究式”學習的模式,用網絡課程引領了師生學習視野走向開放。“課程開發共同體”提升著教師的課程意識,學校事事皆課程的理念正在形成。
研究共同體的建立,整合了教師資源,打破了學科界限,在學校中形成了教師教育的場,使老師們在合作研究中走向專業發展。基于這樣的合作,我們的校本課程不斷豐富,傳統美德活動課程、中國海網絡課程、古詩文誦讀課程,剪紙、臉譜制作進入美術課程,京劇進入音樂課堂,螳螂拳進入體育課程;基于這樣的合作,我們的課題研究從“八五”走進“十一五”,選題更加前沿,研究更加深入,成果更加豐富,先后建成“中國海”學生專題學習網站、經典誦讀網站、動畫城網站、“大家”作文網站、教師培訓網站;基于這樣的合作,音樂組的老師共同發展著,李昕尉老師的音樂欣賞課《大河之舞》在全國優質課比賽中獲第一名,張慧老師又獲市音樂優質課比賽第一名。計算機教師鐘林參加國家級課題研究成為優秀教師,優質課獲市級獎,輔導學生進入全國比賽,數學課鉆研又取得成效,成為一專多能的骨干教師。剛工作5年的孫劍老師也走上了全省語文優質課比賽的舞臺,學校的科學、優育課也在全省優制課比賽中獲獎,而通過電教優質課走向全省、全國的就有38人次。“在這樣的群體中,想不進步都不行”成為老師們的共識。
教師是一門課程,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和教材一起成為學生學習的課程。同時,搭建“開放性平臺”,將教師的思想、經驗這些“課程”積累、物化,在校本研修中與同伴互為“課程”,互助成長。
“工小同盟會”本是老師們自發建立的“民間”QQ群,后逐步成為了學校的公用群,承擔了學校會議通知、老師反思交流的任務,成為求助、助教、傳遞信息和資源的平臺。“FTP平臺”則將老師們日常積累的所有資料集于一體,分類儲存,并自成體系,形成分類、共享的資源,任何一位老師都可登陸、下載、參考、調用。目前已累積的5.6G資源,成為支撐教師互相學習的功能強大的平臺。“教育博客”更成為老師們互相學習、自覺成長的課程。老師們在博客書寫中完成著對教育的自我覺醒、情感釋放、自覺鍛造,實現著和教育同仁、學生、家長間的討論、溝通和交流。
QQ平臺、FTP內網、教育博客是將教師的個體資源換化成所有教師共學的公有課程,而將教師的部分評價公開化,評價過程也是教師“課程”開發的過程。
在“探索課、示范課、評優課、創新課、當堂質量驗收課”聽課評價中,閱讀每個人所帶給我們的不同風格的教學,每位老師都成為被學習的課程。運用自制課程資源說課,對通用基本功、學科基本功、信息技術能力等分項評績,每位教師都在精心準備之后成為了展示給全體教師的示范性課程。建設教師成長電子檔案,將教師所獲成績、精品教學設計、學生評語等有價值材料按年度放入,既成為教師成長的過程性記錄,又是教師間互相學習的有效課程。
青年教師陳曉燕在她的年度總結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辦公室里,一抬眼看到的就是老師們手中永不停息的筆,批作業的筆、寫材料的筆、自我學習的記錄筆。這每個人手中的忙碌筆正是我們教師生命價值的體現。”是的,老師個體的修煉是個性課程打造的過程,而一份份獨特的個性課程又成為其他老師和所有學生閱讀和學習的課程。
文化化人,這文化不僅存在于學習、合作、課程文化的組織形式中,而且還承載著“比干勁、比奉獻、比創造”的工小精神,是“一切取決于你的信息攝入”“堅持是最不需要技巧的”行動理念,是“讓研究成為教師工作的態勢”“我們一直在努力”的行走方式。文化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不竭動力。
曹瑞敏/煙臺市芝罘區工人子女小學
(責任編輯:張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