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林濤
推進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政府的作為
● 孫林濤
淄博市臨淄區是一個農村比重非常大的行政區,大農村、小城區仍然是臨淄的一大特點。就總體人口結構而言,城區人口,31萬人(其中包括齊魯石化10萬人),農村人口29萬人。就學校處數來說,義務教育段區屬學校16所,農村學校68所。農村教育涉及千家萬戶,在區域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近年來,我們一直把“做學生喜歡的教師,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創臨淄教育的品牌”作為工作宗旨,我們深刻的體會到,如果沒有農村教育的振興,這個目標就永遠只是一句口號。我們必須承認,由于,歷史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教育依然是全區教育的“短板”。論校舍,論師資,論內配,城鄉都存在明顯的差距。曾經的差距,作為歷史的累積,我們必須面對,但是,對于我們來說,縮小這一差距,實現教育公平,理應成為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沒有農村教育的高質量,就沒有全民素質的提高。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并且要進一步強化辦好農村教育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面對臨淄農村教育的實際,我們在堆進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中主要抓了以下七項工作。
一是實施農村中小學課堂信息化工程。在教育經費投入上堅持向農村學校傾斜,2009年以來,僅更新信息化教學設備,就投入1000余萬元,為全區所有農村初中學校及部分小學配備了電子白板或投影幕布,現代化教育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信息網絡班班通、電子白板班班用、實物投影班班配,我們曾經的奢望,現如今在臨淄多已變成現實。在信息化硬件配備的基礎上,我們又先后投資200余萬元,積極搭建網絡資源平臺。臨淄教育信息網作為城域網絡教育管理與應用平臺,開辟了門類齊全的教育教學管理與應用主頁、還提供了多元軟件資源,諸如,智博資源庫、農遠小學、初中資源、新課標主題資源庫、k12資源庫、東北師大理想資源庫、中迪題庫等網絡資源。農村學校信息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給一度傳統、封閉的農村課堂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從此告別了僅憑“一塊黑板一張嘴,一支粉筆講到黑”的教學時代。課堂上,白板強大的交互功能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單純授課、學生被動聽課的方式,為師生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和參與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課堂變得有聲有色,學習也由此變得更有樂趣。白板的網絡功能,可以瞬間連通世界,拓展學習時空,從而形成網絡教育超市,師生可以盡享個性創造、互動合作的學習快樂。
二是突出教學關系調整。就改革而言,所有改革都是關系的調整。究竟如何調整教與學的關系,我們從齊文化中受到啟發。桓公“以民為天”成就霸業,現如今,師者當以生為天,心甘情愿當作地。作為教師,就要成就學生的“自強不息”,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精神和潛能,就要擔當“厚德載物”,就要包容學生,不與學生爭精彩,而是以學生的精彩為自己的精彩。教學關系的調整,并不是教學的創新,而是將嚴重異化的教學關系,回歸到教學生態的關系本位。教學關系的重建,呼喚教師道德的重建。作為教師,其道德的操守,并不僅僅是,愛與善良的說教,更為重要的是讓自己的教學行為建立在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遵循學生學習規律。僅就課堂教學而言,就是“以學定教”。要善于通過教育教學細節作道德判斷,從而警醒我們的道德意識,通過研究不斷地尋求規律,讓教更適應學的需要。從而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蓬勃生機。”
三是課堂上突出落實“自主、合作、探究”三個核心理念。這三個核心理念的價值在于實現課堂教學的三個轉變:一是由被動學向自主學的轉變,二是由獨立學向合作學的轉變,三是由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的轉變。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轉變意在強調,并非拋棄前者。至于合作學習,我們應該把它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認識。現在的獨生子女學生越來越多,再加上獨生子女學生身后又是對獨生子女父母,又加上到學校里又要面對獨生子女教師。先天“伙伴”的缺失,會帶來人格的缺陷。作為國家是想通過課堂的小環境培養合作的意識、合作的精神、合作的能力,既而形成合作的人格。我們還可以把小組合作學習用“動車組”來譬喻。“動車組”以前,火車先后有過六次提速,但是,如果僅僅依靠車頭,哪怕是前后兩個車頭,當時速達到200公里就再也提不動了。“動車組”的原理是把每節車廂都變成一個“自動力系統”,既有車頭在前面帶,又有車廂在后面一起使勁,力量組合到一起,組成一個動力系統,形成一個合力,齊心協力朝著一個目標前進,其時速最高可達400公里。課堂上指望一個老師帶四五十個學生,再苦再累也不會帶出高效來,一旦把小組變成一個個“動車組”效率就會大大的提高。再者,素質教育有個要義“面向全體”,如果沒有小組合作,“面向全體”只能是一句空話。
四是精心打造信息化生態課堂“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即建構 “目標——預習——展示——點撥——作業”為要素的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可以簡單概括為一句話:“三維目標記心間,學展點練四連環。”主張讓課堂回歸“以學定教”的簡單規律。倡導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沒有學,沒有展,緊閉尊口不發言。有了學,有了展,師生共同再點練。”經過幾年的探索與研究,目前,信息化生態課堂,從理念到模式,已經形成了基本的理論與實踐框架。信息化生態課堂建設,為全區農村學校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并且,已經成為臨淄教育一道亮麗的風景。
五是行政干預、區域推進。為了營造課堂改革的大氛圍、大環境,我們采取了高中、初中、小學三段齊頭并進,基教、幼教、職教三教協調推進的全員參與戰略。在整體推進課改工作中,我們堅持把課堂改革作為“一把手”工程,鼓勵校長、校干要積極帶頭研究課堂教學規律,帶頭進行課堂改革實踐探索。從課堂改革經驗來看,任何一個課改名校的誕生,都同時誕生一個校長教育專家。面對課改,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要敢于說:“請跟我來!”通過“頭雁杯”校長課堂教學比武、論壇沙龍等形式,充分調動了學校領導干部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展示了全區校干的課堂教學風采,對全區課堂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我區的課堂教學改革已成為全區校干、教師的自覺行動。
六是以點帶面,實施典型帶動策略。全區在課堂改革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典型學校,諸如,高陽中學的“信息化生態課堂”,辛店中心校的教師學科知識建構,皇城中心校的“鎮域整體推動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朱臺中心小學的“趣味‘1+1’課堂”等。我們充分發揮典型學校的帶動作用,每學期舉辦一次學段課堂研討會,及時總結典型經驗引領輻射全區。充分利用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名師資源,通過課堂展示觀摩活動,優質課評選示范活動等形式,展示課改新理念,提供課改示范案例,不斷把全區的課改推向深入。
七是加大課改督導力度,落實評價激勵策略。為充分發揮課改工作的評價導向作用,教育局在《中小學督導評估方案》中,設置課堂改革專項,賦值20分。并且要求評價拉開檔次,誰改革,誰得分,不改革不得分。教育局還建立了課改表彰獎勵機制。全區每年評選一批“課堂改革先進單位”,在教學工作會議上予以表彰。
[編者按]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區委、區政府及高陽中學著眼于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改變農村教育生態,在轉變觀念、完善常規辦學設施的基礎上,追蹤當今教學主旋律,拆巨資配備學校信息化設施,開展信息化生態課堂教學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本刊2010年第4期以《齊國故都的一方教育生態》為題,解讀了高陽中學創建信息化生態課堂的經驗。同年6月,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山東省教育學會在臨淄區召開了山東省農村中小學信息化生態課堂現場研討會。本刊“教改前沿”欄目發表了亓殿強、孫林濤等六位同志在研討會上的發言,作為對高陽經驗的后續研討。
孫林濤/淄博市臨淄區教育局局長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