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情
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BiPAP),以其無創傷性鼻(面)罩通氣,對吸氣、呼氣提供兩個水平的壓力支持,通過高低兩個壓力水平之間的相互轉換,達到輔助通氣的目的。因其人機同步性高,操作方便易行、耗氧量少、能改善通氣、消除呼吸肌疲勞以及并發癥少等優點而用于治療各種呼吸功能不全。但不少患者對使用呼吸機存在著錯誤認識,在使用前、使用中產生較強的心理應激反應,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心理,為緩解其應激反應,我們對50例行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病人在治療前、治療中實施心理干預,為配合使用呼吸機起到了良性效應。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初次使用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的病人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42~75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0例,初中18例,小學8例,文盲4例。職業:干部13例,工人26例,農民11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兩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在使用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前常規解釋目的、交待注意事項,指導病人配合。觀察組除按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外,在使用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前主動熱情地向病人講解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安全性和可靠性,使用過程中可能有什么感覺,應怎樣配合,如告知病人閉口采取深而慢的呼吸可以避免腹脹,在治療過程中,應避免飽餐后使用,頭高位或半臥位、使用胃動力藥物均有助于減少誤吸[1]。在使用過程中加強巡視和心理護理,及時發現治療過程中的問題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時給予處理和調整,同時可讓家屬陪伴,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1.2.2 評價方法 兩組病人分別于使用前、使用中測心率、血壓以此作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進行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前收縮壓平均為(125.8±18.3)mmHg,治療中為(114.8±16.4)mm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舒張壓在使用中有下降,但與使用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收縮壓在進行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前平均為(111.6±12.5)mmHg,使用中為(121.9±16.3)mm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舒張壓在進行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前平均為(65.3±9.6)mmHg,使用中為(69.9±10.3)mm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進行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前心率平均為(82.3±11.0)次/min,使用中為(80.9±13.6)次/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在進行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前心率平均為(73.8±6.5)次/min,使用中為(82.6±9.8)次/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正常的心理應激是機體達到良好狀態的一種反應,當心理應激狀態超過了機體適應范圍就會引起傷害,導致機體生理、心理行為等多方面的改變,由于患者初次使用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對認識不足及擔心醫源性感染而引起過分的緊張、恐懼而激活交感腎上腺系統,使體內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多,導致心率增快,心輸出量增加,周圍血管收縮,血壓增高[2]。觀察組因實施心理干預,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改善了不良情緒,消除了心理應激反應,使病人處在最佳的心態下接受治療,保證了治療的順利進行,增加了治療的安全性。由此可見,心理干預是降低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是調節病人最佳心理應激狀態的必要措施。
[1]鈕善福,朱蕾,蔡映云,等.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療效的影響[J].上海醫科大學學報,2005,25(2):12.
[2]姚樹橋.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