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美飛
當前高校校園講座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思路
● 阮美飛
校園講座是吸引學子們的重要教育方式,具有多種育人功能。當前高校校園講座良莠不齊,喜憂參半。主要的問題是不同高校校園講座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搶占校內資源現象突出,行政干預過多,附帶業務發展緩慢。對此,我們提出了高校校園講座未來發展的若干對策。
高校;校園講座
校園講座是由學校邀請在社會某一領域或在某一學科有所建樹的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名企代表、校內名師等就其成功經驗所做的演講。高校校園講座可能涉及學術科技、人文藝術、職業導航、心理健康和國內外熱點問題等諸多內容,具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因而是吸引學子們的重要教育方式。
雖然目前高校校園講座體系比較健全,講座的定位和規劃比較科學,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高校校園講座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現有四個方面:
名牌高校校園講座的發展水平整體上要領先于其他高校,例如北大講座的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引人矚目,眾多的知識精英和社會名流紛紛登上北大的講壇,在這里交流思想,使北大變成一個巨大的精神磁場。而在一些普通院校,雖然校園講座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但絕大多數講座是照搬照抄名牌高校,沒有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學生對校園講座根本不感興趣,在少數院校,我們甚至難覓校園講座蹤影。名牌院校與普通院校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校園講座重要性的認識不同。校園講座以其鮮明的導向性、廣泛的參與性、內在的凝聚力以及規范功能,對人才培養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在實踐中許多普通高校忽視了這種作用,表現在有的學校認為,學校把課上好就行了,有沒有講座無所謂;有的學校開始舉辦講座的積極性很高,但結果發現學生參與講座的積極性很低,高與低的落差,使得講座的主辦者失去了信心和積極性,因此在一些高校里,出現一類講座兩年開展一次的“爛尾”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多、校園群體活動的增多及校園空間的有限,高校出現了校內資源被搶占的現象,這此資源主要包括空間資源和人力資源,空間資源是指教室資源、宣傳空間,人力資源則包含受眾、主講人等。為了培養人才,學校各部門和學院往往從本部門或學院的角度出發,組織開展校園講座,這些講座種類繁多,層次和質量也參差不齊,還存在重復建設現象。因此,出現了諸如預定講座舉辦場地困難、主題重復出現、宣傳信息發布后迅速被掩蓋、學生無從選擇等問題。這些問題表明學校僅僅給予經費支持是不夠的,更大的問題應該是管理上的統籌安排。[1]
一所高校自身的專家資源是有限的,因此絕大多數高校都會邀請校外專家作為校園講座的主講人,而講座并非每一場都受到學生的歡迎,因此難免會出現聽眾不多的“冷場”現象,為了掩飾難堪,講座的組織者往往會通過各種手段以非自愿的方式湊足聽眾人數,這種方式減弱了講座的吸引力,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并不利于講座的持續發展。講座組織者行政干預過多的另一個表現是,講座主題的確定存在不科學性,講座組織者并沒有對講座主題做出長期的規劃,而是任意確定的,能邀請到哪位專家就將該專家的研究領域作為講座主題,學生在確認講座主題過程中的能動性則體現得更少。
(四)附帶業務發展緩慢
講座業務有著積累信息、聯絡專家、策劃方案、社會聯系、講座宣傳、聽眾組織、現場服務、資料歸檔、延伸服務等系統的工作流程[2]。對于這樣一項比較系統的工作,目前各高校都缺乏資源整合、統籌發展的機構,往往由多人兼職的業務梯隊來運作,人員的流動和兼職的性質,使得業務的深化開展面臨困難,也不利于講座的規范化、體系化和品牌化。另一方面,講座組織者對講座開展的效果,關心不夠,受眾的信息反饋機制沒有形成,講座的視頻材料、文字材料等二次資源的開發工作也沒有受到更大的重視。
針對當前我國高校校園講座的“供給”與其內涵提升和外延拓展之間存在不平衡的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校園講座未來發展的出路。
校園講座擁有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價值。“課可以不上,講座焉能不聽”,北大校園流行的這句話足以表明校園講座的重要性;“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正是校園講座的魅力所在。因此,我們必須強調校園講座的價值,把學術講座作為培養時代人才一個重要手段去努力,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在知識高速增長的現代社會,超越自身學科專業的局限,形成敏銳的創新意識和較寬的創新視野。
為優化校園講座環境,促進優質講座資源的交流、共享與傳播,高校應成立“校園講座資源交流平臺”,這個交流平臺的功能包括講座舉辦信息的發布、講座資源的共享、學生的反饋意見收集等,在技術上需做到講座資源的檢索,講座的發布系統、點播系統、交互直播系統等。
通過長期組織講座的時間和召開聽眾座談會,很多學生反映,由于講座舉辦時間與課程安排相沖突,講座舉辦場地聽眾容量有限等原因,不能出席每一場講座,雖然學生之間的人際傳播方式能傳播一些信息,但傳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們需要再次開發講座資源,比如整理并出版講座的紙質材料,注重講座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在校園內比較寬闊的場地設置直播設施,對于學生關注度較高的講座采取現場直播。不過,應當注意的是,講座資源的二次開發,需以尊重講座主講人的知識產權為前提和出發點。
首先是解決校園講座的重復建設問題,學校需對校園講座進行分類別、分層次規劃,對于主題相近、功效重復的講座,進行科學論證,切除重復建設、功效較差的講座,集中優勢資源努力辦好相關講座。其次,要以“市場化”方式來運行講座,作為校園講座的組織者,高校的主要任務是:聽取專家的建議和學生的意見,確定主題,邀請主講人,并做好宣傳發動工作,聽眾人數的多少、是否會冷場等因素則交由“市場”決定,不作或少作行政干預。
[1]張玲等.高校圖書館開展講座服務的實踐與思考—以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專家講座”實踐為例[J].現代情報,2008,(11).
[2]陳斌.試論講座在公共圖書館業務的定位[J].圖書館雜志,2005,(7).
阮美飛/寧波大學講師,教育學碩士
(責任編輯:劉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