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宏
淺談大學生愛心、責任意識與合作精神的培養
● 楊 宏
目前,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逐漸反映出大學生“愛心、責任、團隊合作”意識的淡薄,高校也重視在大學就業教育中對此種意識的教育養成。文章以大學生的“愛心、責任、團隊合作”教育為核心,結合筆者在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的做法和經驗,從幾個方面論述了大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對大學生“愛心、責任、團隊合作”的教育養成,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
愛心;責任;團隊合作
目前,大多數高校從大一開始就進行職業規劃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對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就業能力等,開設了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本文筆者認為,現在大多是“80、90后”的大學生,在他們的就業教育中,不能忽視“愛心、責任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性。
(一)愛心
人生存在這個社會上,不僅應當愛祖國、愛他人、愛自己,還要帶著愛心去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這是對自己和社會都是有益的事。當代大學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在大學生活中,積極地參加學校舉辦的愛心教育活動,參與社會愛心互助方面的工作,逐漸養成愛心互助理念,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
所謂責任,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而產生的情緒體驗。要求當代大學生既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也要敢于承擔自己行為所產生的方方面面的責任和后果。同時社會要求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建設者,要努力發揮才干、不畏艱難、開拓創新,勇于承擔起建設祖國的責任。所以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逐漸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他人和社會負責,使自己的責任意識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逐漸養成,成為一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為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團隊合作要求大學生要有大局意識、協作精神,這也是用人單位選聘人員的重要條件之一。具備團隊合作精神的畢業生在工作中,會很快脫穎而出,特別是需要團隊合作的崗位,更能體現出畢業生的良好素質和工作業績。在全球經濟大發展的今天,一個人所創造的經濟價值遠遠不及一個團隊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所以企業看中的不是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一個能夠融入一個團隊,具有大局觀,合作意識,在整個團隊中發揮團隊作用的人才。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集體生活,參與團隊活動,培養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把大局意識、團隊合作精神體現到大學生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甚至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逐漸養成“嚴格約束自己、個人服從集體”的集體榮譽感。這種團隊合作精神的養成是用人單位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也為大學生適應就業崗位所需的團隊合作精神奠定了基礎。
對大學生愛心、責任、團隊合作精神的教育培養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方面,針對畢業生在就業崗位中出現的問題,結合校企合作班企業化培養教育模式,借鑒了企業對大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品德方面培養標準,積極探索對大學生進行愛心、責任、團隊合作精神的教育養成。實踐中,我們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新穎、針對性強的主題教育活動,把大學生素質教育融入到大學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在大學生學習期間利用第二課堂開展“愛心”教育工程,形成逢節慶、逢時事的愛心、奉獻、責任學生成長教育體系。通過舉辦“愛心責任”主題教育活動,開拓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豐富“愛心責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使大學生的愛心、責任在實踐中得以體現,更加接近生活。例:我們舉辦了“愛心月”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了繳納“特殊團費”、“寫一封家書”感恩教育活動、“感恩成長”辯論賽等活動。在四川發生了矚目世界的大地震的時候,我們組織學生通過為災區捐款、交納特殊黨費、愛心特刊義賣等形式,以實際行動體會愛心、奉獻。在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開展了以“愛心奧運”為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幫助貧困山區的小學生們了解北京、了解奧運、零距離觀看奧運圣火在濟南的傳遞,圓山區小學生一個中國奧運夢,為他們獻上一份愛心。組織了“感恩祖國感恩母校”主題教育活動,我院二百四十名被認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以詩朗誦的形式深情表達對祖國、對母校的感激之心、感恩之情。通過“愛心”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學會感恩,帶著感恩成長,回報社會。也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用行動踐行熱愛祖國、熱愛集體、關心他人、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的良好精神風貌。讓大學生都深刻的體會到: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含義。用內在良好的精神素質為大學生就業敲開了求職的大門。
創新學生綜合素質拓展教育新模式,借鑒企業的素質拓展訓練項目,在學生第二課堂廣泛推廣,培養、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例如,受聯想、ACCP校企合作專班素質拓展訓練課程嵌入的啟發,自編了適合大學生的素質拓展訓練項目手冊,利用學生第二課堂在大學生中推廣素質拓展訓練教育。針對班級學生、學生干部、實習學生不同學生人群,進行素質拓展訓練教育,開展了“蜘蛛網”、“背摔”、“萬眾一心”、“卓越圈”、“盲人方陣”等素質拓展項目,重點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每個素質拓展訓練項目中,大學生團隊組建自己的管理隊伍,制作隊徽、隊旗,設計隊訓,排練隊歌,將團隊特色展示給大家,使隊員對團隊有一個良好的歸屬感,并營造一個友好競爭的氛圍,為強化大學生責任、團隊意識提供一個模擬場景。通過素質拓展訓練教育,學生的溝通技巧、團隊合作、責任意識、協作能力等都有極大提高,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在學校接受專業的職場項目環境模擬,使大學生很快適應新工作崗位,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促進了畢業生對新環境適應能力和團隊協作、責任意識在大學教育中養成。
以大學生社團組織為載體,打造具有職業特色的社團類型,豐富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學生社團活動,使大學生社團成為大學生“愛心、責任意識、合作精神”自然養成的重要陣地。例如,我們組建了三類社團:以業余興趣愛好為主線的常規社團,青年志愿者協會、綠色環保協會、勤業中心、愛心社、心理協會、足球協會;以專業為主線的職業化社團,計算機協會、影視動漫協會、網絡協會、軟件協會、信息協會;以各種大賽為主線的階段化社團。大學生通過參加各類社團活動,不僅能夠擴大學生視野,而且通過參加活動、專業競賽,逐漸地培養起在學習、工作中的責任意識,形成良好的愛心互助的風氣,充分地體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和重要性。通過職業化社團對企業化管理模式的模擬,使大學生初涉校園模擬職場,為就業積攢了寶貴經驗。
因此,筆者認為一個合格的畢業生不僅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社會科學知識、社會交往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等內在的文化素質,作為一名社會人還應具有適應和諧社會的愛心互助、責任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等最基本的外在的精神素質。
楊 宏/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劉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