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消息
全球碳纖維生產、應用現狀和趨勢(一)
玻璃纖維曾經是聚合物復合材料之一,過去只是考慮如何改變玻璃的成分,優化“涂膠(sizing)”化學過程,改善其界面性質,以提高其模量/強度、抗腐蝕性能(包括抗堿性能)等。在過去20年里,曾將傳統的玻璃纖維增強材料生產技術不斷創新,使其商業應用逐步擴大。碳纖維的出現使復合材料用戶多了一項選擇,但它較玻璃纖維價格昂貴,只在風電業中因其性價比較好,從而獲得發展。
40多年前,聯碳公司以粘膠纖維為原料開發了碳纖維,并開始在航天業中應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其價格下降,使其在航天業中應用擴大。性價比的變化,使碳纖維開始滲入原來使用金屬的行業,因為碳纖維質量較輕、強度較高,車輛如用了它,可節省燃料。碳纖維增強塑料(CFRP,為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的縮寫)于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向汽車業、運動器材業、民用基礎設施、近海采油業和風電業等部門延伸。
CFRP及GFRP(為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的縮寫)與傳統金屬材料中的鋼和鋁相比較,有明顯的優勢。首先是比重低,CF為1.8,GF為2.56,而鋼和鋁分別為7.8和2.7;CF的比重不到鋼的四分之一,為鋁的三分之二;其次是強度高,CF的強度為鋼的5倍,鋁的7倍;而且,CFRP較GFRP的抗疲勞性能和剛度要好。所以,CFRP是一種21世紀超過GFRP的創新材料,使得它在制作風電透平葉片時,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碳纖維的前置體
CF的前置體早先為粘膠纖維,后來杜邦公司證實用聚丙烯腈(PAN)為前置體,可產出熱穩定性良好的CF。日本Shindo公司和英國Watt公司開發了碳化工藝,使所產CF具有較好的機械性能。簡言之,凡在高溫熱解時,能產生優質碳的前置體,都可用來生產CF。目前廣泛使用的前置體是PAN和瀝青(粘膠纖維雖不用作結構材料的CF,但仍用于制作絕緣材料和“燒蝕(ablative)”材料的CF)。現在全球80%的CF來自PAN,以瀝青為前置體的CF廠商多位于日本。以瀝青為前置體生產CF時產率較高,接近80%,而PAN制CF的產率僅50%,這是由于瀝青含碳量高達93%,而PAN含碳量僅為68%。據稱,PAN基的CF機械性能較好。瀝青是石油或煤焦油蒸餾的副產物,其質量和組成常有變化,因而用得較少;而PAN則是用丙烯和氨合成為丙烯腈,再經聚合而成,其質量可保持一致。
CF的分類
CF通常根據絲束中所含絲數來分類,可分為:小/常規絲束(3K,6K和12K),大絲束(24K,8K,57K和80K)。如12K即絲束中所含絲數為12 000根。小絲束CF多用于航天領域,要求其機械性能優良。大絲束CF用于產業領域,其機械性能保持合理水平即可。24K CF現也在航天領域中應用,并擴展至風電業作增強材料用。
如按用途分,CF可分為航天領域用和非航天領域用兩大類。
CF的發展和演變
1980年,全球CF的市場需求約為1 kt/a TPA,主要用于航天業。1990年開發了較廉價的PAN為前置體,促使CF發展迅速。1991年,CF的市場需求增至5 kt/a TPA,1995年,為9 kt/a TPA,2000年增至13 kt/a TPA。到了21世紀,其需求加速,頭7年里,年增長率為16%~17%,需求量為30 kt/a TPA,2010年,預計其需求量將達到45 kt/a TPA。2007-2008年,隨著石油價格的升高(135美元/桶,或更高一些)和經濟下滑,使得波音公司生產的787型夢想客機延期交貨,空中巴士A350(波音787型夢想客機的競爭對手)也要延遲到2014年才能商業運行,這些都導致了航天業對CF需求的下降。目前,波音787型夢想客機已于2009年12月完成試飛,將于2010年4季度開始商業生產,自2013年起,每月將滿負荷地生產10架;由于它和空中巴士A350都要使用CF,再加上CF已在產業領域里的廣泛應用,而2006-2007年以來,CF的價格持續下降,使得小/常規絲束的CF供不應求。因為CF生產裝置的建設至少需要15個月,致一些航天業領先CF廠商提前擴建,新增的生產能力要到2010年才能滿足需求。
隨著CF需求的增長,要求它在生產中,改善工藝參數,提高生產率,在保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CF的產量主要取決于生產線的速率(m/min)和氧化爐的設計/工藝參數。過去4年里,已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CF的成本有了降低。
根據2009年的實績和對2014年的預測,全球各領域的CF耗用份額(%)如表1所示:

表1 全球各領域的CF耗用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