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愛民
羅森塔爾效應及其合理運用
●焦愛民
師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意味著學生在心理上趨向于教師,教師和學生的交往在時間上頻率增加,在空間上距離縮短,易于使學生模仿教師的思想行為和接受教師的暗示,它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某種行為準則,而且對學生的個性,諸如價值定向、性格特征等的形成和發展,都能發揮較大的作用。教師可以合理利用羅森塔爾效應這種“綠色思想”為指導,創建一種自由、本真的綠色課堂,促使學生自由、主動、健康地發展,實現課程教學中的教育公正。
羅森塔爾效應;師生關系;教育公正;和諧
羅森塔爾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相傳古代的塞浦路斯島有位俊美的青年國王叫皮格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脈脈地迷戀“她”,精誠所至,少女真的活起來了。這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也發生了這樣的事,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來到美國的一所小學,從1至6年級中各選三個班級,對18個班的學生“煞有其事”地作發展預測,然后以贊賞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教師。名單中的學生,有的在教師的意料之中,有的卻不然。對此,羅森塔爾作過相應的解釋:“請注意,我講的是他們的發展,而不是現在的基礎。”并叮嚀不要把名單外傳。8個月后,他倆又來對這18個班進行復試。結果是,他們提供的名單里的學生成績增長比其他同學快,并且在感情上顯得活潑開朗、求知欲旺盛,與老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原來,這是一項心理學實驗。所提供的名單純粹是他倆通過自己“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了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調動了教師獨特的深情,……通過眼神、笑貌、嗓音,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使這些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這就是教育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如果我們把教師真實的愛將導致學生智力、情感、個性的順利成長叫做“羅森塔爾正效應”,那么教師的嫌惡將導致學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變,就叫做“羅森塔爾負效應”。這說明期望和愛在孩子健康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一定的動機所驅動的,學生的學習當然也不例外。合理的應用羅森塔爾效應,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需要,形成適當的學習動機。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指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包括三個方面,其中的一個方面是附屬內驅力(affi1iative drive)。附屬內驅力是指一個人為了贏得長者(如家長、教師等)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1]這一動機是需要家長和教師,特別是教師予以激發的。因為教師的勞動具有獨特的示范性,學生具有強烈的向師性,學生與教師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如果學生從教師那里得到的是贊許或認可(如被認為是可愛的、聰明的、有發展前途的人)的暗示。享受到這種派生地位樂趣的人,會有意識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教師的標準和期望,借以獲得并保持教師的贊許,并形成教育中的一種良性循環。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應適時地合理地抓住這種教育契機,發揮出羅森塔爾效應的真正教育效果,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
生命的成長、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并能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價值觀念。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生命體,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個性,尊重生命,即尊重個性。窒息生命、壓抑生命必然表現在對個性的束縛上,因此體現人文情感關懷是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向。“一個孩子并不僅僅是名冊上的一個數字、一個好學生或壞學生、在算術上或在語法上沒有才能的學生,他首先是一個具有個性的人,他有自己的心靈、他的社會學意義,他在一系列事物中的地位,他的沖動和抑制,有些道路向他開放,而有些則對他封鎖。”[2]教師必須以園丁式的細心對待學生的每一細微變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再也不是高居于學生之上的發號施令者,學生也不再只是學習的奴隸,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的教學應切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樣每個人可以按自己的選擇去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人生,在理解中學習新的東西,在生活中接受詩意、自然、幸福的教育。
教學過程必須在幸福、歡樂的感情交往中展開。教師可以合理利用羅森塔爾效應這種“綠色思想”為指導,創建一種自由、本真的綠色課堂,通過學生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實現學生自由、主動、健康的發展。因此為創生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一名現代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尊重熱愛
每個孩子都有獲得尊重與信賴的內在需求。作家冰心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也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在任何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著一個無限豐富的美好的世界在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從這一點說,任何一個孩子在老師眼中都是沒有什么區別的,他們都需要得到老師的理解、愛護、鼓勵和贊賞。哪怕孩子一千次被打倒,也要堅信他們一千零一次能站起來。有人曾對初一學生就“你是否因為喜歡英語老師而喜歡英語。”這一問題進行一次簡單的問卷調查,給予肯定的回答約占3/4,可見,一名用心關愛學生的教師對學生感染力是勿庸置疑的。教師的愛護、尊重和信任,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有助于培養學生友好待人、趨向合群等良好的社會情感和開朗樂觀的個性,有助于學生親社會行為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有愛學生的情感。“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羅素語)師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素養之一。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3]只在這樣的教育關系才是基于富有魅力的個性,是與個人的特殊品質緊密相連的。教育關系之所以不同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因為教師和學生都以某個學科為中心,同時指向與這個學科有關的世界。但這不等于說,教師只是僵化地傳授毫無感情的知識,如果是這樣,師生之間就只存在冰冷的知識鏈條,而不可能發生人性的關系。
(二)嚴格要求
在現實教育過程中有不少教師抱怨說,自己已給予了學生不少的表揚與肯定,但學生就是不能長久地被激勵下去。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是“羅森塔爾效應”失效了嗎?實際上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是互相結合在一起的。如果教師一味地對學生不加區別地贊揚,甚至于包庇學生的過錯,那只能是害了學生。前蘇聯教育馬卡連珂曾指出,“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4]其潛在的內涵即是:對于我所不尊重的人,我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當我對一個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時候,在這種要求里也就包含了我對這個人的尊重。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是互相包涵和融合的。有這么一句話,“教師對學生不尊重,學生就學習粗俗淺陋;教師對學生不平等,學習就學習無禮野蠻。”只有在真正的平等和尊重之中,才能實行真正切實有效的教育。因此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并且了解每一個學生,深入了解學生的心靈,做到嚴而有愛,嚴而有格,嚴而有方。
(三)循循善誘
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的、非常耐讀的而且是不易懂的書,因此需要教師慢慢地走進孩子的內心,慢慢地從各方面切入孩子的盲點,需要教師用智慧和理性去解讀,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老師面對孩子的問題一直總是心煩意亂,想快刀斬亂麻,急于求成,缺乏耐心,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收效甚微,以至于欲速則不達。教師尤其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和孩子平等對話,從心靈上溝通,在交流中引導孩子從而讓孩子心服口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尤其要避免懷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對孩子橫加指責,或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孩子嚴加約束,這樣做學生可能表面上順從了教師的權威,但內心“癥結”并未解開,以致教學效果很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01.
[2]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85.75.
[3]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83.
[4]趙世平.教育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3.254.
(責任編輯:陳培瑞)
焦愛民/棗莊學院教育技術與傳播系黨總支書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