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長娟 于 偉
鄉村女教師發展的障礙及對策探析:從社會性別視角考察
● 李長娟 于 偉
本文以吉林省某縣鄉村女教師的個案訪談為依據,以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為指導,從社會性別視角探討鄉村女教師生涯發展的狀況,揭示鄉村女教師生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建構一個有利于鄉村女教師生涯發展的性別文化和社會環境,推動鄉村女教師社會價值的充分實現。
社會性別;鄉村女教師;生涯發展;問題;對策
女性發展與社會性別問題研究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女性主義者將社會性別概念和視角引入了發展理論,“社會性別與發展”等女性主義發展理論與模式正在被大多數學者關注和應用,為研究女性的生涯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考維度。我們知道,女性的生涯發展不僅包括女性的權利、就業、政治參與、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等經濟發展指數,還包括婦女的精神環境、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主體意識和道德責任等人文發展狀況。但是近年來從社會性別視角探討女性的發展的文章還不多見,對鄉村知識女性發展的社會性別研究就更少了。本文以吉林省某縣三興鎮中學的個案訪談為依據,從社會性別視角探討鄉村女教師生涯發展狀況,揭示鄉村女教師生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建立一個有利于鄉村女教師發展的性別文化和社會環境,重構鄉村女教師的主體意識,以推動鄉村女教師社會價值的充分實現。
在三興中學近兩年的扎根訪談、觀察中,我了解到,三興中學女教師雖然人數在所有教職員工中所占比例較大,一共184名教職員工,女性教師102名,但是她們主要分布在教學部門,而許多重要崗位,如科研、行政管理、教輔后勤等各個部門絕大多數是男教師擔任。學校領導崗位正職均為男性,且領導崗位男性人數眾多,而女性寥寥無幾,全校共22個領導崗位,只有2名女性,且均為副職。全校48個班主任,只有11名是女班主任。鄉村女教師們如何認識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責任的呢,她們的這種發展狀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性別觀念和性別分層息息相關[1],性別分層主要手段與表現:收入的性別差異、教育資源占有的性別差異、兩性家庭責任與社會責任的不對等。性別分層其實質就是性別不平等,男高女低,男性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女性處于從屬地位。人們普遍認為男人能力就是強的,價值就高于女性。因此,女性要以男性為標準,努力達到以男性為代表的人類標準以獲得與男人平等的資格。這對女性顯然是極其不公平的。亞里士多德說:“公正就在于同類者同等對待之,不同類者不同等對待之。”[2]“男人和女人的分層形式很特別:在階級等級制度的各個位置上都可以找到婦女,但在每個位置上她們的地位都低于處于同樣位置上的男性。 ”[3]
鄉村女教師大多有著較高的職業意識和成就意識,渴望得到應有的位置和承擔必要的責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在職業領域追求與男教師一樣的成功。但是受傳統的性別刻板觀念影響,她們在風俗、習慣、心理上卻依然具有傳統意識,表現出依賴性、自卑和怯懦心理。她們幾乎仍然把“賢妻良母”作為人生的目標,把家務、照顧丈夫孩子老人當做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當她們面臨家庭與事業的沖突時,她們依然要選擇家庭,然后是事業。能夠看出她們向傳統性別觀念的妥協和退讓,反映了傳統價值觀和現代價值觀的矛盾和碰撞。
而在鄉村學校場域里人們普遍存在這樣的性別觀念,認為男教師智力、能力高于女教師,這種刻板觀念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鄉村男教師和女教師接受了不同的社會期望和影響,形成與其性別相適應的心理特征。這便使人們形成有關智力的性別角色刻板觀念,這種刻板觀念使得鄉村男教師對自己的智力比較自信,自我概念比較積極,而鄉村女教師對自己普遍缺乏自信。甚至女教師自己也認為自己智力、能力不如男教師,這種主觀評價反映了社會的觀念,直接影響著鄉村女教師學業和職業的選擇、定向與成就,使鄉村女教師陷于一種機械重復、被動約束和他律狀態,造成了工作的被動性、工具性和消極性,消解了鄉村女教師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作性。
本文中的“職業性別隔離”是指鄉村女教師無法晉升到學校組織高層,并非是因為其能力不夠,而是在鄉村女教師在升遷方面,組織似乎設下了一層無形的障礙。因此,當鄉村女教師在職業生涯有所發展,階梯慢慢往上攀升,尤其快要接近頂端時,自然而然就會感覺到一層看不見的障礙阻隔在她們上面,所以她們的職位往往只能上升到某一階段后止步。鄉村女教師被視為缺乏管理性格,不能勝任高層管理職務,所以科層組織由男教師建立,男教師是鄉村學校中主要的法規制定者,鄉村學校整個科層組織宛如男教師世界,鄉村女教師是與這個組織疏遠的、陌生的。我們應該看到,職業的性別隔離使得鄉村女教師在職業領域內處于較低位置是鄉村女教師的社會角色與社會期待的結果,并非鄉村女教師自身缺陷造成的。
由于受傳統性別觀念和性別意識的影響,認為“男尊女卑”、“男強女弱”,鄉村女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受到男性主體的懷疑。在鄉村學校管理層中,男將女兵的現象十分嚴重。校長和其它重要職務,就連班主任也幾乎清一色由男性擔任,鄉村女教師想要進入管理層非常艱難。作為男性話語的權力者,校長及領導層繼續構建著缺乏主體性的女教師客體,使鄉村女教師群體充當著“兵”的角色。傳統思想導致的職業發展上將女性最大限度地向家庭“擠壓”,“女不干政”定格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尤其鄉村社會受傳統性別意識的影響,對女性從政存在種種偏見。在對女性的角色評估和角色定位上仍然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模式的影響,將女性定位于“主內”的“賢妻良母”。女性一旦成為女強人,就很容易遭到人們的排斥和貶低。訪談中一位鄉村女教師這樣對我說:“女的當領導,沒有好的評價,背后有人說:‘她咋干上去的?她咋干上去的?’人家議論紛紛,那話說得特別難聽。”
基于種種原因,使得鄉村女教師參政意識淡薄。鄉村女教師內在的政治訴求匱乏,在權力參與過程中,只是被動地接受而非主動地進取。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內”、“女性不言權”傳統觀念的影響,鄉村女教師們對政治持遠離態度。她們不太關心領導的性別問題。傳統的性別觀念有時竟然已經做到使女性從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根本不適合從政,把政治權利拱手讓給男人。[4]
女人一直作為社會邊緣人而存在,甚至沒有人的價值和尊嚴。即使現代鄉村社會,作為知識女性的鄉村女教師也缺少作為人的價值和權力。鄉村女教師和其它女性一樣也有一種獲得尊重的渴望和需求。因此,鄉村女教師力圖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但是,只有極少數鄉村女教師能夠獲得這樣的學習機會。外出學習的極少數名額多數時候被分配給校級和中層領導,或者是有發展前途的少數男性教師。鄉村女教師只能囿于學校和家庭之中,充當他者。鄉村女教師茫然、焦慮地徘徊在家庭與社會之間,無所適從。她們被學校中的男教師話語牢牢掌控,鄉村女教師的信念、價值、智慧、道德、情趣、行為均受制于這個禁錮她的學校。她們只能走在發展的邊緣,她們作為觀望者,作為感受者存在于學校群體的邊緣,安靜、自足地過自己的職業生活。鄉村學校場域中的性別制度將女教師完全統攝于其規訓之內,讓鄉村女教師失聲和失語。
鄉村女教師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往往就這樣被男性教師的意識形態所壓抑,而缺乏對自己職業的獨立主張和理想追求。鄉村女教師有時又不甘于就這樣被男性教師權威壓抑,她們的思想意識中有時又萌動著叛逆的種子。她們就這樣在新舊文化、新舊觀念中不斷搏擊,此消彼長,她們既被“過去”規定,又被“現代”塑造,思想的傳統性與現代性并存。鄉村女教師在教育教學和發展過程中也有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價值的愿望。但是鄉村女教師卻難以脫離被觀測、被操縱、被要求、被規范的“他律”狀態,從困惑和無奈、郁悶與迷茫的狀態中走出來。這種集體的沉默與孤獨必然使鄉村女教師迷失了自身的話語,外界(家長、領導、社會、家人)對她們的指點、挑剔、評論越多、越苛刻,鄉村女教師就會越缺乏職業的自我尊重感,就會面臨深刻的價值危機。當她們面臨深刻的價值危機時就會把自己推向更為遙遠的邊緣地位。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是他者”這一命題,指出“他者”作為一種存在,是一種自在的存在,一種非本真的存在,一種喪失自我的存在[5]。由于城鄉資源配置不同,鄉村教師更愿意由低向高流動。鄉村男教師比鄉村女教師更多擁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實現向更高階層的流動。鄉村女教師的流動多以隨夫向上流動為主要形式。為了男人的事業,鄉村女教師隨夫流動到高一級學校后,有些鄉村女教師甚至只能呆在家里哄孩子、做家務,為解除男人的后顧之憂,將流動后的鄉村女教師置于失語的“他者”邊緣位置,許多女教師無力掙脫這個性別刻板,無奈之余選擇“舍一保二”的策略,犧牲自己保全愛人的事業和孩子的生活。鄉村女教師站在社會、公眾、職業、家庭的角度,在流動過程中總是一個被男性話語規范、管理、要求、評價的“他者”角色,使她們無法擺脫“他者”的陰霾,鄉村女教師在男權話語中逐漸被邊緣化。他者角色的充當,使得鄉村女教師停留在一種單項付出的生命狀態,難以獲得生命自由和創造的快樂,甚至使得她們價值取向失落和錯亂。
我們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雇主不愿意雇傭鄉村女教師的原因,鄉村女教師較少有機會參加各種培訓,提高自身素質,人力資本存量長期處于不增狀態,這就使得鄉村女教師在流動中競爭力不強。又由于鄉村女教師作為女性,照看孩子和家務勞動必然會造成職業生涯的影響,甚至中斷。過多的家務勞動必然占用時間和影響精力,使得女教師不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雇主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傾向于聘用男性。這些究其緣由依然是由傳統的性別分工導致的。從資源利用的角度而言,女教師們即使成功流動到上一級學校,她們所受到的關注和發展機會依然少于男性教師,聘用方會用傳統的性別眼光度量女教師,認為女教師不夠重視人力資本的投入,女教師缺乏對工作的熱情,因此他們會重視男性教師而忽視女教師,培養和使用男教師會為學校發展帶來長久和穩定的利益。因此鄉村女教師想通過向上一級學校流動而獲得較好發展是非常困難的,即使隨夫成功流動,她們也會處于發展的他者地位。
在訪談中研究者發現了鄉村女教師生涯發展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研究者認為,研究鄉村女教師生涯發展的對策,能最大限度地開發作為知識女性的鄉村女教師的人力資源,促進鄉村女教師的生涯發展。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拋棄陳舊的性別角色定位和傳統的性別分工觀念,消除 “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觀念,積極塑造鄉村女教師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給她們灌輸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性別觀念。傳媒和社會輿論要大力宣傳正面的成功的女性形象,均衡反映婦女在各行各業的貢獻。社會應該鼓勵女性開拓進取,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參與政治活動,在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作出更多的貢獻。同時各個權力部門應該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消除性別刻板印象,消除負面文化對女性的不良影響。
教育權力部門要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推動鄉村男女教師的平等發展。在社會轉型期仍然要充分發揮教育權力部門在提高鄉村女教師的社會地位中的宏觀調控作用,在鄉村教師的利益格局調整和資源配置上,堅持男女教師平等參與、共同發展、共同受益的原則,把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政府工作的各項決策中,糾正不利于鄉村女教師發展的決策和公共政策。鄉村學校要利用自身的優勢,建立先進的性別文化,讓廣大鄉村教師和領導具備社會性別意識。要根據女教師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成才規律,在生活上關心她們,在政治上和業務上充分信任她們,切實為她們的發展良好的條件。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權力部門在減輕鄉村女教師家務勞動、處理婚姻家庭矛盾、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女性權益保護方面應成為鄉村女教師的保護神,為她們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微觀社會環境。
在鄉村學校,女教師主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傳統的男教師話語,女教師的主體性仍然缺席著、被壓抑著。那么如何讓處于弱勢地位的鄉村女教師發出自己的聲音,實現女性話語?最好的辦法就是實現性別話語主流化,重構鄉村女教師主體性。
社會性別主流化是目前國際上倡導的社會發展的一個具體的框架。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男權社會,男權意識仍然非常濃厚,社會發展的主流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別盲視。如何使社會發展的主流在性別方面表現更加敏感,確保社會發展的過程和結果是建立在性別平等的基礎上,這就是社會性別主流化的基本思想。要進一步推動鄉村女教師主體性的發展,實現在女性話語基礎上的鄉村女教師的主體性的重構,在我國目前的形式下,需要做的是通過國家話語的重構,讓鄉村女教師真正發出自己的聲音。
首先,把性別問題納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發展宏觀角色的主流,兼顧效益和公平原則,進一步完善有關鄉村女教師發展的法律體系和行政支持系統,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逐步解構鄉村學校場域中“父權制”話語,讓鄉村女教師擁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參與學校的管理。其次,政府讓教育主管部門通過培訓,讓鄉村女教師擁有各種平等競爭的機會,為鄉村女教師參與學校領導工作提供組織幫助,使鄉村女教師的社會性別意識得以覺醒,發出具有社會性別意識的話語,只有這樣才能解構男權話語,在女性話語基礎上重構鄉村女教師的主體性。再次,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在鄉村學校的領導任職上,給予女性一定的比例,讓鄉村女教師的話語在實踐領域得以實現,使鄉村女教師真正擁有自己的話語權。最后,政府要發揮各種會議傳媒的良性影響作用。媒介傳播、輿論影響時要強化和支持著社會性別主流化的觀念,均衡反映鄉村女教師的突出貢獻和重大作用,優化鄉村女教師發展的輿論環境。
首先,鄉村女教師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可以推選自己的代言人,參與學校的政策制定和管理,并且能夠進入決策層,爭取在國家教育機構中關注鄉村女教師權益問題,使鄉村女教師問題在政策和法律層面引起重視,使她們能獲取一定社會資源和權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國家不利于鄉村女教師主體性發展的主流話語。女性利益代言人和鄉村女教師自己采取措施增強自己參與社會的能力,設法改變社會環境。
其次,鄉村女教師增強自身性別意識的同時,應努力在社會、家庭和學校創造一種社會性別主流化的環境。改變公眾對女性的性別陳規定型的看法,逐步建立一種有利于鄉村女教師發展的社區文化,為鄉村女教師的發展建立一個良好的社區環境;鄉村女教師要正確地進行角色定位,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提高業務能力,提高鄉村女教師主動發展的競爭力。同時恪守獨立的人格,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敢于向“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傳統性別文化挑戰。相信自己,不妄自菲薄,超越性別自我,建立個性自我,贏得更主動的發展機會,消除鄉村女教師的人身依附觀念,進一步強化自身的人格獨立和職業獨立意識。在自己的話語體系中重構女教師自己的的主體性;增強鄉村女教師獲得資源和家庭決策的能力,同時讓男性認識到女性對家庭的貢獻,讓男性也參與家務勞動,改變傳統的兩性分工模式。擁有了更多的人力資源,鄉村女教師才能擁有與男性同樣多的發展機會。
[1]祝平燕.性別社會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王政、杜芳琴:社會性別研究選譯[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192.
[3][美]伊恩·羅伯遜.黃育馥譯.社會學(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417.
[4]李銀河.兩性關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鐵柱譯.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李長娟/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 于 偉/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劉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