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巖 方奕 龍耀
高考加分政策與青年入學機會公平評析
◎李雪巖 方奕 龍耀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平等的現實要求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中國當前的高考加分政策有違教育公平,也不符合教育自身的邏輯規律。至于“照顧弱勢”類加分,可以暫時保留,但根本措施應是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教育投入,并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也應取消。適應人的興趣愛好及特長之發展,也基于高等教育的自身邏輯,有必要實行“分專業高考制度”。*科研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編號:06CJYX001)。
高考加分 教育公平 高考改革
高考加分政策在中國已實施多年,發揮了一定的歷史作用。不過,隨著社會情勢的變遷,也由于高考加分項目的泛濫和異化,中國高考加分政策正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比如奧數加分,在一些地方已經開始瓦解。就是少數民族考生加分問題,國家民委教科司司長俸蘭于2009年9月25日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也回應認為:隨著邊疆民族地區和內地的教育發展水平差距的逐步縮小,相關政策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那么,中國現行高考加分政策到底應該如何走向?這首先需要確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的理念。
正如美國教育家霍拉斯·曼所認為的那樣,“教育是實現人類平等的偉大的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類發明都要大得多”,所以,教育公平在促進社會公平的各種因素中舉足輕重。高等教育公平為每一位社會成員在社會生存博弈中提供了實現利益均等的機會,使每一個人可以憑借自己的智力和努力,取得較高學歷,進而獲得較好職業,從而改變社會地位,實現社會良性流動。可以說,高等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一)高等教育公平之內涵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權利平等和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兩個方面。
高等教育權利平等主要指在法律上要保證每個公民都享有同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這是公民的政治平等權利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延伸。中國已基本上做到了任何公民都有享受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權利。這在《憲法》、《教育法》等法律中都有明文規定?!陡叩冉逃ā返诰艞l特別規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由于高等教育不同于義務教育,在高等教育資源還不充裕的現世條件下,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往往需要憑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以競爭的方式獲得。所以,人們所享有的高等教育權利實際上表現為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權利。
高等教育機會均等是指任何公民,只要符合某個同一標準,都能均等地得到進入高等學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受經濟條件、家庭因素、身份因素及性別因素等的影響。高等教育機會均等作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鮮明的指向性,主要是對在現代教育中處于不利地位的群體的教育權利的關切和補償,讓任何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的或文化的低下狀況都應盡可能從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補償,力求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托爾斯頓·胡森把教育平等分為教育起點的平等、教育過程的平等和教育結果的平等。他認為平等就是能夠使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入學接受政府辦學的教育的機會,可以對每個人進行教育從而使得學業成功的機會更加平等。他同時也指出了真正的平等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機會受到不同對待的教育。①中國在1977年之后,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己經從教育權利平等轉為教育機會均等?!督逃ā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則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痹摲ǖ?6條規定:“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學校和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相關規定保障女子在入學、就業、授子學位、派出留學等方而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庇纱丝梢姡袊删S護的是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它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權利的一項重要原則。“維護和保障在受教育機會面前的公民平等,既是法律要求權利行使者必須承擔的責任,又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項可以主張和行使的基木權利?!雹?/p>
(二)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平等之“分數面前人人平等”
維護公民的升學機會平等是中國法律保護的受教育機會平等的重要內容。那么,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平等的載體是什么呢?從目前來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平等的載體就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規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高等教育應根據成績對一切人平等開放?!?998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首次高等教育大會上通過的《21世紀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優先行動框架》提出的高等教育的公平原則也是指高等教育機會均等,“高等教育應是根據個人成績對一切人平等開放,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薄胺謹得媲叭巳似降取钡姆绞綖楣裉峁┝瞬环置褡濉⒎N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的平等的升學機會。由于中國現階段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還較低,保障公民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平等仍然是我國實現公民受教育機會平等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制定有關政策時要嚴格遵循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試原則,以確保公民的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一)中國當前高考加分政策概況
目前,中國高考加分政策在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有所體現。在國家層面上,集中體現在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從43—48項對高考加分及“優先錄取”作了專門規定。不過,由于高考招生是按?。ㄗ灾螀^、直轄市)來劃分的,相關政策需要各?。ㄗ灾螀^、直轄市)來具體落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大多還有一些微調。以上海市為例,高考加分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先進對象”,主要包括:省(市)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部、優秀團員;上海市地區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部、優秀團員;?。ㄊ校﹦趧幽7?、先進生產(工作)者、新長征突擊手、三八紅旗手;地、市級先進生產(工作)者、新長征突擊手、三八紅旗手。
第二類是“競賽優勝對象”,主要包括:科技發明創造獎獲得者或單科競賽優勝者,涉及物理、數學、化學、生物學、信息學、信息科技、發明創造、英語、計算機應用操作、繪畫書法作品展等方面;體育特長生,涉及田徑、游泳、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手球、擊劍、射擊、武術和棋類、網球、羽毛球、棒球、壘球、沙灘排球、藝術體操等項目;文藝特長生,涉及文藝競賽獲獎者和上海市學生藝術團(重點團)優秀團員及上海市學生藝術團(一般團)優秀團員;技能特長生,涉及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技能競賽三等獎以上和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技能競賽個人全能獎。
第三類是政策照顧對象,主要包括:少數民族;烈士子女;歸僑、歸僑子女;華僑子女;臺灣省籍青年;現役軍人及復退一年內的軍人;因公傷殘軍人;因公犧牲軍人子女,長期在國邊海防、高山海島、艦艇部隊、特殊艱苦崗位工作的軍人子女和軍隊飛行員子女。
(二)對當前高考加分政策的評析
應該說,以上高考加分政策有其合理的出臺背景,也確實發揮了一定的歷史作用,但其當前面臨的挑戰也在逐步增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現行高考加分政策有悖社會公平
既然高考的公平性是相對的,筆者認為,通過加分來做一定的調整也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加分的對象應該照顧誰?毫無疑問,正如羅爾斯的“正義論”所說,應該是照顧“弱勢”,特別不應該照顧“強勢”。但是,從所列出的那些加分項目可以看出,只有少數民族考生和烈士的子女以及自謀職業的退役戰士屬于弱勢,其余的都不屬于“弱勢”,不應在加分之列。特別是“三好生”、“特長生”,完全不屬于“弱勢”。體育加分也很荒唐,一方面大量的文化課程嚴重地擠壓了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使廣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卻為體育優等學生高考加分,兩個極端的后果是體育和教育的分離,體育生的文化水平較低,而文化水平較高的學生相對體質偏弱。
2.現行高考加分政策有悖高等教育公平,有違高考和高等教育的自身邏輯
高等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石,高等教育公平在當今社會主要體現為入學機會的平等,而入學機會的平等又體現為“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其實,高考和高等教育的自身邏輯是按照教育自身的規律,選拔一批“有培養潛質”的學生進入高校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其中的“有培養潛質”的標準必須符合教育自身的規律,而不應該被非教育的因素來干擾。就現行教育體制下,一般認為,“分數”就是符合教育自身規律的選拔標準。通過考試成績進行區分和選拔,對抗以身份等不相關因素為區分原則的歧視性的差別對待,是一種完全以學生學習相關因素為擇優標準的差別對待。
從高考的宗旨和教育自身邏輯出發,現行高考加分政策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政策照顧類加分,作為一個解決教育投入地區差異太大的臨時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不應該長期施行下去。解決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落后的問題,從長期來看,應該是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質量。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加分,并沒有解決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問題,只是解決高等教育機會平等的一種臨時策略。特別是《義務教育法》強調要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消除教育投入的地區差異,這進一步使該類加分失去了正當性;又比如特長類加分,可以照顧不同興趣、特長之需要,可以適應人才成長之多元性要求,似乎有很大的合理性,但它的最大問題是:考生明明是單科特長,可是加分卻是加在總分里面的,模糊了“特長”之原意。比如某考生憑借體育特長在總分里面加了20分,但是他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可能填了歷史專業或法律專業,結果可能把那些更有歷史學、法學“培養潛質”的考生淘汰下去;再比如品德先進類加分,看起來無懈可擊,其實它還是不符合高考自身的邏輯,有違教育規律。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盡管在學術上有爭議,但這是既成的事實),高考是為高等學校選拔有專業基礎、專業興趣、專業潛質的人才進入高校進一步學習。一個考生憑借“思想品德”加20分,結果必然是把其他更有專業潛質的人才淘汰下去,這有違高考制度設計之本意。
3.加分操作過程容易滋生腐敗,政策執行公信力遭遇質疑
高考加分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個弄虛作假、滋生腐敗的問題。比如有些本來不是少數民族的考生,為了高考加分,托關系走后門把民族成分改為少數民族。最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的重慶高考文科狀元的民族身份造假,和他一起被查出民族身份造假的共有31名。在特長類和先進類加分項目中,弄虛作假的現象則更為普遍。比如在浙江參加航海模型的加分測試,你只要交600元的報名費和1.5萬的培訓費,培訓上一個月,那么幾乎所有的參賽者都可以獲得前六名的成績。這個成績最終將會為你的高考成績額外地再加上20分。而紹興一中更是出現了所謂“加分俱樂部”事件:2009年參加航海模型加分測試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長分別是越城區副區長、市建行行長、市財政局副局長、市交警支隊科長、市教育局科長、紹興一中黨委書記、紹興一中分校黨委書記、紹興一中分校副校長、古越龍山股份公司董事、紹興汽運集團公司副總、昌安實驗學校校長等,其余6名都是教師子女。在體育特長生中,造假也是比較嚴重。2004年在陜西西安,就有192個所謂的二級運動員最后被查出來是假的。2006年湖南有上千名二級運動員是造假的?!凹袤w育加分”主要采取“假打”和“槍手”代考的方式:有重大比賽時,學校讓真運動員與欲辦二級運動員證書的學生共同前往比賽場地,由真運動員上場比賽,如果取得名次,則由假運動員支付給真運動員“辛苦費”,最后讓假運動員辦二級運動員證書。另外,一些地方還擅自調整加分項目,比如福建永安市為了促進樓市,出臺了“父母買房兒女高考加分政策”;而黑龍江省為了引進人才,規定凡在該省工作的省級以上優秀專家和獲得博士學位人員的子女在該省參加高考的,省內志愿學校錄取分數線下照顧20分投檔;湖北省則規定農村獨女將享高考加分……這使本來備受爭議的高考加分政策陷入近乎荒唐的地步。
實際上,高考加分政策,由于其執行機構和人員分布廣泛,難以規范,必然導致對各種問題難以防范。教育功能之一是教化,使人德行純良,進而整飭社會,達到和諧與寧靜??扇缃竦母呖技臃质菄乐氐闹贫仁д`,其后果助長了社會腐敗,使得強者恒強,弱者愈弱,違背了公平正義原則,應該盡快予以調整。
那么,中國高考加分政策該如何調整呢?筆者認為,應該在堅守“照顧弱勢”的公平正義原則、遵循教育自身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探索。
(一)除“照顧弱勢”類加分外,“先進類”、“特長類”加分應該盡快取消
高考加分,作為對弱勢群體的照顧,在當前應該說還是具備社會心理基礎的,是有其社會價值之正當性的,目前可以保留。但是,對“先進類”、“特長類”等非照顧弱勢群體的加分項目,則缺乏社會心理基礎,缺乏正當性,應盡快取消。特別是“父母買房兒女高考加分”、“優秀專家和獲得博士學位人員的子女高考加分”等政策,這些加分項目不但不是照顧弱勢群體,反而是照顧強勢群體,引起社會心理反感,更是應該立即取消。同時,為了使“照顧弱勢”類加分更具合理性,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嚴格控制、合理調整“弱勢群體”的范圍:
一是應該嚴格控制“弱勢群體”的范圍。一般來說,當前的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教育質量比較差,所以可以認為少數民族是“弱勢群體”。至于其他人員,比如歸僑,歸僑子女,華僑子女,臺灣省籍青年,現役軍人及復退一年內的軍人,等等,是否是“弱勢群體”?值得推敲。
二是給少數民族加分,其基本依據是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所以教育部的《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第45條規定只有“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才可以加分。但一些?。ㄗ灾螀^、直轄市)卻直接改成了“少數民族可以加分”,這明顯不公平,因為如果某少數民族考生并不是生活在“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而是生活在發達地區甚至大城市里面,那么他享受的教育資源其實是比較豐厚的,比如從小在上海、廣州接受教育的少數民族考生,他其實不是教育“弱勢群體”,給他加分,顯失公平,有違加分政策的本意。
三是給“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加分,可是生活在“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漢族考生”為什么不能加分呢?他們和當地的少數民族人口生活在同一個村鎮,坐在同一個教室里面接受同一個老師講課,他們同樣是教育弱勢群體。所以,從“照顧弱勢”的正義觀出發,我們有必要把生活在“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漢族考生”一并列入加分對象范圍。這一點,中國每年一次的全國司法考試制度設計得更合理一些:以2008年國家司法考試合格分數線為例,全國合格分數線為360分,“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合格分數線為315分,“西藏自治區”的合格分數線放寬為280分。它“照顧弱勢”不是按照民族身份來確定,而是按照地區來確定,這樣更公平一些。
(二)應加大對少數民族等弱勢群體的教育投入,消除基礎教育不均衡的局面
從社會公平角度存在一定合理性的“弱勢群體”加分政策,不但存在上面所述的問題,而且,從教育規律的角度來說,這類加分其實并不符合高考和高等教育自身的邏輯,有違教育自身規律。從社會正義的角度出發,我們確實應該幫扶弱者,但是,對弱者的幫扶有多種形式,比如經濟幫扶,情感關懷,等等。合理的幫扶形式應該是“缺什么幫什么”,比如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投入不足導致教育質量很低,那就應該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質量;又比如烈士子女不但家庭經濟可能困難,還可能存在家庭人文環境不利的問題,那就應該對這些家庭進行經濟幫扶和情感關懷。但是,我們不應該動輒拿“降低教育標準”來幫扶?!敖逃庇凶陨淼囊幝?,有屬于自身的公平價值追求,不是隨便可以“施舍”的。拿“降低教育標準”去幫扶“貧困落后”的人,這就像一個人因為營養不良長不高,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做的是想辦法幫助他增加營養,改變他營養不良的問題,我們不能舍本逐末,不去解決他“營養不良”的問題,而去降低對他們的“營養”標準,然后根據這個降低了的營養標準硬說他們“營養合格”。這既破壞了教育公平,也沒有真正“幫助”他們。所以,對弱勢群體的高考加分,只應該定位為一種臨時性政策,長遠目標應該是增加對弱勢群體的教育投入,并取消這類加分政策。所以,國家民委教科司司長俸蘭也表示,隨著邊疆民族地區和內地的教育發展水平差距的逐步縮小,相關政策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三)改革高考制度,給“特長生”以符合教育規律的廣闊出路
從一個人的成長規律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這甚至是很多人的生命意義之依歸。比如很多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教育家,等等,他們把這種興趣愛好就當作自己生命的意義之所在,離開這些興趣愛好,他們認為自己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從最初的萌發,經過進一步的發展,往往演變成為一個人的特長,最終與自己的生存相結合,成為自己生存的依據,從而實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實際上,大凡有成就的人,往往是有屬于自己的、明顯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而且沒有放棄這種興趣愛好和特長,而是在這種興趣愛好的引領下,走向成功的。2009年7月11日,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仙逝。其實,1930年,季先生和錢鐘書、吳晗一起參加高考,數學成績分別是4分、15分和0分,但季先生等人正是在自己的濃厚興趣引導下走向了成功。所以,我們的教育制度應該尊重人的興趣愛好,尊重人的特長發展;另一方面,從高等教育的規律來說,高等教育應該定位為專業教育,高考制度設計的基本邏輯是:選拔有專業興趣、專業潛質、專業基礎的人進入高校接受進一步的專業教育。
那么,高等專業教育和人的興趣愛好及特長發展如何在高考制度這個中間環節實現統一呢?筆者認為,“分專業高考制度”設計值得期待。在完善現行高中畢業會考制度的基礎上,廢除高考中的公共科目語文、數學、外語,高考按照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美術、音樂、語文、數學、外語(進一步細分為英語、德語、法語等)、地理、歷史、政治等專業來分類進行命題考試,分專業招生。這既能滿足學生們的興趣、特長發展的多元化方向,也契合“高考為高等專業教育選拔有專業興趣、專業潛質、專業基礎的學生”這么一個功能定位。③實行分專業高考,對于當前的“特長類”加分,可以實現揚長避短,比如某考生有體育類特長,他就可以參加體育類的分專業高考;某考生有歷史學興趣,他就可以參加歷史類的分專業高考。這樣,即照顧了考生的興趣,又體現了公平,還可以在統一、集中、規范的高考運作中預防加分做假的問題。
注:
①張人杰.胡森論均等不相容性[J].外國教育資料,1989(3).
②秦惠民.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解讀一個重要的教育法原則[A].勞凱聲主編.中國教育法制評論[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
③龍耀等.中國高考制度改革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8(3).
責任編輯 許 臻
G76
A
廣西民族大學、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