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一彪
農民工子女生存狀況及發展問題
◎鐘一彪
本文立足于農民工子女自身的切身感受,從農民工子女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家庭及其生活質量、受教育狀況、社會交往等維度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農民工子女群體存在著自我認知有待調適、社會關系有待優化、家庭教養模式亟需改善及學校育人環境需要改觀等突出問題。*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工問題研究”(項目編號05&ZD034)成果。
農民工子女 生存狀況 發展問題
在中國,習慣上被稱之為農民工的人群無非是離開戶籍所在地進入城市打工的農民,具有特指意義。一般來講,在學術研究中農民工與農民工是同一概念,都指戶籍在農村的進城務工人員。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流動人口一直呈上升趨勢,農民工的數量1995年為1.2億(12707.3萬),2000年為1.5億(15164.6萬),2005年為2億(20411.8萬人),其規模已經超過2個億。①與此同時,日趨突出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外出務工人員的一大心病。由于經濟、教育、戶籍政策等問題,農民工子女體驗到較為強烈的自卑感和不公平感;由于遭遇歧視性待遇,他們身份認同等問題較為嚴重。而從年齡結構來看,農民工子女以初中和小學生為主。這一時期正是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如果因為家庭教養方式、學校教育模式不當和關愛的缺失,勢必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青少年社會化造成不良后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生存狀況如何?他們對自身、家庭、學校、社區和社會有怎樣的認知?這是農民工研究所必須關注的重要問題。本研究重點考察在廣東省打工的農民工未成年子女,納入本研究的未成年子女年齡主要限于9歲—18歲。問卷調查在廣州、深圳、東莞、韶關、潮州等地開展,共發放問卷3000份,經過篩選的有效問卷數為2313份,回收有效率為77.1%。其中男性占55.6%,女性占44.4%。
接受調查的農民工子女平均年齡為13.77歲,眾數為14歲,均值標準差為0.086。這些農民工子女在廣東生活的平均年數為7.6年,大多數農民工子女都是到廣東的第一年開始就在父母打工所在地就讀了,他們目前平均轉學接近2次。在家庭狀況方面,他們的兄弟平均數為1.46個,姐妹數為1.51個。接受調查的農民工子女大多數每年都會回家一次,平均次數為2.39次;回家后他們住在家鄉的平均天數為18.6天,眾數為30天。
本研究立足于農民工子女自身的切身感受,從農民工子女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家庭及其生活質量、受教育狀況、社會交往等維度展開統計分析。
(一)農民工的身體和精神狀況
在個人容貌方面,59.7%的人認為自己長得漂亮,41.6%的人覺得自己 “有一雙漂亮的眼睛”,但不足四成的農民工子女認為自己“有一張令人愉快的臉”,不足三成的人認為自己的“頭發很好”。在身體狀況方面,認為自己身材好的農民工子女不足四成,認為自己身體強壯的有43%,而覺得自己精力充沛的只有13.4%。常常生病的農民工子女比例為25.2%。農民工子女對自己身體方面認知反映出來的情況表明,他們的身體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近六成的人都不認為自己身材是好的,也不認為自己的身體強壯,近九成的農民工子女感覺自己精力不充沛,說明他們中大多數的人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都比較一般。
有52.5%的農民工子女認為自己聰明,而覺得自己笨拙的則有22.8%。近一半的農民工子女認為自己“害羞”,易于泄氣的比例占了33.3%。此外,52.3%的農民工子女“容易發脾氣”;“容易哭叫”的比例更高,占受訪者總數的61.9%。
多數農民工子女覺得自己有好主意并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具有較強的自主性;但做事丟三落四、覺得不順心的比例也較高;近一半人“常常有一些壞想法”,但真正實施者較少。其中,有53.1%的人認為自己“善于做手工”,有62.1%的農民工子女認為自己“常常有好主意”,近七成的人“對大多數事不發表意見”,他們有想法,但不愿表達。69.6%的人“常常按自己的主意辦事”,顯示出較強的自主性。但是,他們在自主性較強的同時,近七成的農民工子女反映自己“總是跌壞東西或打壞東西”及“做事丟三落四”,有59%的人表示自己“做事不順心”。這說明他們在具備主動精神的情況下,心智卻尚不成熟。甚至有43.1%的人“常常有一些壞的想法”,但真正“干許多壞事”的人比例只有12.5%。
(二)農民工子女的家庭及其生活狀況
農民工子女對家庭生活通過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對父母的遵從、與兄弟姐妹的關系及在家的總體表現等幾個方面的指標進行反映。總體而言,一半多的人認為父母對自己期望過高,超過六成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令家庭失望,有七成多的人認為自己在家里很聽話,是家庭的重要一員,有七成左右的農民工子女認為自己在家表現好,沒有給家庭帶來麻煩。還有達63.9%高比例的人表示喜歡自己的兄弟姐妹。可以看出,被調查的農民工子女對自己的家庭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并為之努力。
有75.2%的農民工子女認為自己 “是一個幸福的人”,表示自己快樂的受訪者比例為52.6%,但71.1%的人認為自己“不高興”,近六成的農民工子女容易感到緊張。不過,“常常很擔憂”以及“經常悲傷”的人只有不到三成,而“常常害怕”的比例則為16.2%。這說明農民工子女盡管對都市生活感到緊張,但大多數農民工子女還是比較具有安全感。
在農民工子女的生活質量方面,按照他們對自身生活質量的認知分為10個等級,讓他們在梯階式等級中標出自己所處的位置,其中0為最低分,10為最高分。統計結果為,認為自己處于梯階第1~4等級的比例之和為12.9%,第5~8等級的比例之和為67%,第9~10等級比例之和為20.1%。由此可見,農民工子女對自身生活質量的評價較高,這也可以從圖1中直觀地反映出來。

圖1 農民工子女的生活質量
(三)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狀況
在現代社會里,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對他們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民工子女教育狀況的統計結果如下:
多數農民工子女認為自己的同學關系較好,但見到老師普遍感到緊張。77.6%的農民工子女表示同學不會嘲弄自己,而且選擇“在學校里同學們認為我有好主意”的比例為63.1%。但是,有66.6%的農民工子女當被老師找時,“感到緊張”。
半數農民工子女對自己的音樂、完成作業、閱讀等能力具有較高評價,但有六成左右的人對考試、畫畫、口頭表達等方面的能力評價相對較低,有近九成的農民工子女記得“自己所學的東西”,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識記能力。58.5%的人認為自己的 “學校作業做得好”,有41.8%的人覺得自己“很會畫畫”,“在音樂方面不錯”的比例達到52%,66.3%的人表示自己喜歡閱讀,只有31.8%的人認為自己“完成作業很慢”。然而,62.1%的人因為考試煩惱,66.1%的人認為自己在全班同學面前講不好話,只有12.6%的人“常常忘記所學的東西”。
在學校活動的參與方面,大多數農民工子女在學校自愿做一些事情,但在游戲與體育中大多數人并不想當帶頭人或者對體育活動和游戲經常是“只看不參加”。選擇“在學校我自愿做一些事”的比例為64.5%,但只有36.3%的農民工子女“在游戲和體育活動中是一個帶頭人”,更多的人選擇“在游戲和體育活動中只看不參加”,比例達到74.5%。
在學校表現方面,六成多的同學認為自己在學校表現好,但他們感覺自己并不是班級的重要人物,近七成的同學表示“討厭學校”。具體來說,共有34.7%的人認為“在班上我是一個重要的人”,選擇“在學校里我表現好”的比例為64.8%,而“討厭學校”的農民工子女則高達64.9%。
(四)農民工子女的社會交往
在農民工子女社會交往方面,基于該年齡段農民工子女的社會交往還比較單純,本研究從三個方面進行收集資料,分別為農民工子女的合群性,農民工子女的打架斗毆情況,農民工子女的朋友關系等。
大多數農民工子女認為自己比較合群。只有12.1%和16%的農民工子女認為自己“很難交朋友”及“和別人合不來”;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和“寧愿獨自干事,而不愿與許多人一起做事情”的比例分別為24.9%和26.5%。有43.6%的人表示“常常對別人小氣”,考慮到他們的零用錢不多的實際情況,這是可以理解的。近半(49.1%)的人“喜歡按自己的方式做事”。然而,他們與別人溝通和交流方面尚有欠缺,只有29.1%的人認為自己“容易與別人相處”。43.4%的農民工子女“常常打架”,30.9%的人常常被別人捉弄。大多數農民工子女具有較好的朋友關系,但相互信任的比例相對較低。認為自己有許多朋友的占70.5%,但認為自己“能得到別人信任”的比例為40.1%。雖然農民工子女“有許多朋友”,但得到別人信任的人則要低于朋友多的人的比例,在他們中間表面上是朋友關系實則相互不信任的還是占了一定的比例。表示自己 “與男孩合得來”及“與女孩合得來”的比例分別為53.6%和49.9%。
總體上來看,農民工子女的身體與精神狀況、家庭、教育、社會關系等方面較為正向,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從研究結果來看,以下幾個突出問題值得關注:第一,農民工子女的自我認知有待調適。雖然發脾氣、哭鬧是一種情緒宣泄,但引起他們情緒問題的原因則是值得重視和關注的。第二,農民工子女的社會交往關系尚需優化。在他們的社會交往關系中存在一些障礙性因素,需要家長、老師的教育和引導。第三,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教養模式亟需改善。家庭是子女感知溫暖、獲得教養的重要場所,如何有技巧地表現自己的期望,如何有效管教子女,農民工家庭的父母也有必要認真學習、提升自己。第四,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育人環境需要改善。有66.6%的農民工子女被老師找時“感到緊張”,認為教師素質需要改善。六成左右的農民工子女對考試、畫畫、口頭表達等方面的能力評價都相對較低,認為教育質量需要改善。有62.1%的人因為考試煩惱,66.1%的人認為自己在全班同學面前講不好話,認為教育質量需要改善。在活動參與方面,74.5%的農民工子女“在游戲和體育活動中只看不參加”,而“討厭學校”的農民工子女竟達到64.9%。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學校育人環境所存在的問題。
注:
①2005年,農民工數量已超過2億(20411.8萬人)。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7》,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年10月.
責任編輯 許 臻
D422
A
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