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強 沈光波
(遼寧省財政廳,沈陽 110002)
近年來,隨著國家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步伐不斷加快,遼寧省通過實施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的有益探索,各項保障制度已較為完善,政策體系框架已基本清晰。為更好地實現在新起點上加速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遼寧財政確定了新形勢下支持社會保障工作的總體思路,即試行一個預算,深化兩項改革,推進三項工作。
按照國家部署,2010年起,在全省試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一是認真組織編制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與有關部門一起,準確核定參保人數、繳費人數、繳費工資基數等,綜合考慮年度享受社會保險待遇人數變動、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社會保險政策調整及待遇標準變動等因素,科學擬定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年度收支計劃,強化基金收支計劃的約束力,實現各項社會保險應保盡保,應收盡收,并合理安排財政對社會保險基金的補助支出。二是強化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督促有關部門和經辦機構嚴格按照批復的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對社會保險基金運行開展全程監督;認真做好預算執行分析,并根據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意見,遇到特殊情況,及時編制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調整方案;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制度,逐步提高統籌層次,提高各項基金自我平衡能力;在明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責任的前提下,確保各項社會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三是認真組織編制社會保險基金決算。年度終了,認真審核編制社會保險基金決算,準確反映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和使用情況,做好決算分析工作。積極探索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與政府公共預算的有機銜接。
(一)積極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按照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全面啟動五項重點改革,建立和完善相關配套制度與辦法,按政策落實政府補助資金,加強對全省醫改的調研、指導和人員培訓。一是完善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機制。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按人均不低于15元標準,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所需資金,鼓勵各地探索服務與政府補助方式;支持實施結核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國家免疫規劃、農村婦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項分解和落實各項目所需資金。二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調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政策,將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80元提高至120元,并提高參保個人繳費標準,足額撥付省財政補助資金,加強管理,規范運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鞏固關閉破產和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工作,逐步解決困難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問題。三是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形成新的運行機制;按照“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原則,統籌考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取消藥品加成實行收支總額核定后的差額補助問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培訓和人才培養;強化住院醫師培訓和城市醫務人員支援農村專項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推進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對試點地區試點情況進行指導和跟蹤調研。
(二)穩妥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提高農村居民養老水平。繼續在8個縣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完善相關配套制度,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建立新農保基金財務會計制度,加強新農保基金財務管理;配合有關部門制定新農保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政策;及時分配撥付省以上財政補助資金,確保試點順利運行,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一)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力穩定就業局勢。一是完善促進就業政策。在鞏固原有就業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政府促進就業再就業相關政策,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延續實施穩定和擴大就業的“五緩四降三補貼”等政策措施,幫助困難企業減輕負擔,增加就業崗位;加大力度支持普惠制就業培訓,提高普惠制培訓基地培訓能力和質量,繼續開展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專業轉換、技能提升培訓和“千企萬崗”見習活動,支持農村勞動力遠程培訓工作站建設,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帶技能轉移;繼續開展困難群體就業援助活動,新增政府開發公益性崗位,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提高公共就業服務水平,開辟就業基層管理和服務崗位,支持人力資源和就業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支持開展創業示范活動,按政策對創業企業給予扶持,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二是規范就業資金籌集管理。根據省政府確定的就業再就業工作目標,按政策合理測算資金需求,足額安排資金預算;分析研究目前就業專項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完善省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分配辦法;加強就業專項資金支出分析,提高資金支出的均衡性;強化失業保險基金的促進就業功能,落實省級失業保險金調劑制度,促進形成失業保險與就業工作的聯動機制。
(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一是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繼續落實國家政策,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提高120元,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年人均提高150元,按規定提高部分優撫對象、老黨員等的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二是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低保邊緣戶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城鄉低保標準自然調整機制,提高分類救助工作水平,逐步將城鄉低保家庭中的殘疾人、非義務教育子女全部納入分類救助范圍,予以重點救助,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力度,資助城鄉低保對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繼續實施“蓓蕾慈善救助工程”;建立城市貧困居民冬季供暖救助長效機制;對特殊困難群體、受災群眾、農村殘疾人、流浪乞討等人員給予救助。三是做好優撫、安置、軍轉專項經費管理和自主擇業軍轉干部退役金發放等工作,全面完成農村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設工作,繼續支持重點烈士陵園維修改造工程;積極支持紅十字會、老齡、殘疾人及社會慈善等事業發展;充分發揮福彩公益金對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的扶持作用。
(三)夯實基礎工作,全面提升財政社會保障工作水平。一是完善重點社會保障資金報表體系。強化重點專項資金編報工作,及時編制社會保障資金預算執行月報、季報,提高預算執行情況分析水平,加強社會保障支出統計工作,推進財政社會保障信息化管理建設,逐步建立社會保障基礎信息數據系統。二是組織開展重大社會保障支出項目績效考評。科學設計評估指標,合理制定評估方法,明晰評估流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配合審計、監察等部門對各項社保基金進行審計檢查,并適時組織開展部分重點社保資金專項檢查。針對績效考核和檢查反映出的問題,按有關規定嚴格整改,進一步完善制度、加強管理。三是深入開展調研宣傳活動。結合具體業務工作開展應用性調查研究,以調研成果指導實際工作;圍繞重點社會保障課題開展前瞻性調查研究,為進一步深化財政社會保障改革做好準備;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適時適度開展社會保障政策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