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直屬機關黨校(410001)嚴 永
問:2008年9月1日,某外資公司招聘黃某為技術開發人員,簽訂了為期5年的勞動合同,試用期為半年。9月20日公司與黃某簽訂了培訓協議并送黃某到英國培訓3個月。協議約定6萬元的培訓費用由公司承擔,黃某應在培訓結束后為公司服務5年。但是如果其中途離開公司,須按服務年限承擔相應比例的培訓費。3個月后,黃某培訓結業回國,想辭職另謀高就,但考慮到如果是自己提出辭職的,須支付高額的違約金,便不認真工作,不遵守勞動紀律,時常曠工和與其他職工吵鬧。2009年2月,公司鑒于黃某違紀嚴重,決定解除其勞動合同,并要求黃某按協議規定支付違約金5萬元。黃某不同意賠償,他認為協議約定如果是他提前辭職的才應該支付違約金,但是現在是公司將他辭退,所以不應該由他承擔違約責任。請問公司能否要求黃某承擔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是否合法?
答:首先分析該公司在試用期內與黃某解除勞動關系是否合法。根據《勞動合同法》第21條規定:在試用期中,除勞動者有本法第39條和第40條第1項、第2項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案例中的黃某“在工作期間不遵守勞動紀律,時常曠工和與其他職工吵鬧”符合《勞動合同法》第39條的規定,因此公司在試用期內與黃某解除勞動關系是合法的。
其次分析公司與黃某訂立培訓協議是否有效,即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是否合法。根據《勞動合同法》第22條第1款規定,用人單位提供專項培訓費用,為勞動者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案例中的黃某是公司的技術開發人員,其所接受的培訓性質屬于專業技術培訓,所涉及的培訓費用6萬元屬于專項技術培訓費用。因此,公司與黃某訂立的培訓協議是有效的。
再來分析黃某在試用期內被公司解除勞動關系是否要承擔違約責任。根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6條的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內享有對合同的任意解除權,故其在試用期間提出解除勞動關系是不用支付培訓費用和違約金的。但是案例中的黃某并沒有行使任意解除權,即自己主動提出解除勞動關系,而是故意制造可被解雇的事由“誘使”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達到規避服務期約定的目的。同時也違背了誠信原則。所以黃某屬于違約情形。因此黃某應承擔違反服務期的違約責任。
最后分析黃某應承擔多少違約金。《勞動合同法》第22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違約金=(培訓費用總額÷約定的服務年限)×未履行的服務年限。因此,案例中的黃某如果以2008年9月1日計算到2009年2月,履行的服務年限為0.5,所以應支付違約金54000元(60000÷5×4.5)。因此,公司要求黃某支付5萬元(沒有超過54000元)違約金,這個數額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