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突出人文關懷

2010-04-11 03:05:02王德勛
關鍵詞:思想大學生教育

任 燕, 王德勛

(淮陰師范學院 宣傳部, 江蘇 淮安 223300)

【教育與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突出人文關懷

任 燕, 王德勛

(淮陰師范學院 宣傳部, 江蘇 淮安 22330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人文關懷,是高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須面對的重大理論和現實課題。為此,本文具體分析了當前高校人文關懷教育的缺失,論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人文關懷的重要意義,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實現人文關懷的基本路徑:①優化課程設置,實現科學與人文交融;②轉變教育方式,貼近生活實際;③營造人文環境,提升精神品味;④參與社會實踐,凈化心靈世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這里的“人文”主要指禮教文化;所謂“文明以止”,就是要求人們內以踐行道德倫理,外以恪守立法制度。中國古代的大學理念,體現于《大學》之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2]意即大學的精神在于發揚人性之善,培養健全人格,改善社會風氣。這里的“大學之道”,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為人、為教、為學的“大學”理念,體現著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和人文精神。我國古代先哲孟子曾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善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還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善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孟子所說的“四端”,充之以時代內涵,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文素養的核心內容。西方的人文教育思想,最早出現于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亞里士多德把教育分為“自由的”教育和“職業的”教育兩大類,自由教育適合于“自由人”——悠閑階層,其目的在于陶冶心靈,實質乃是人文教育。文藝復興和啟蒙時期的歐洲思想家賦予了“人文”更廣泛的內涵,在他們的視野中,“人文”即建立在以人為中心之基礎上的個性、自由、價值、人格等內容。

通過粗略考察古今中外的明賢對“人文”的詮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理想、人的命運等給予真誠關切,就是對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義給予關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中,人文關懷的核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特別是關懷人的生命價值和精神價值;就是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關心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4]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關懷,是高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須面對的重大理論和現實課題。

一、當前高校人文關懷教育的缺失

就學校層面而言,人文關懷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表現在培養目標上。由于受市場取向的影響,一些高校存在著狹隘的功利思想,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割裂開來,舍棄了“人文”傳統,把高校降低到市場經濟的附屬地位,市場需要什么,高校便做什么,一種產銷對路,短、平、快的人才培養模式悄然形成。高校承擔著培養和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果一味地圍繞市場取向轉,將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功利導向過重,忽視素質教育,就難以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二是表現在課程設置上。一些高校普遍存在著“專業細分而視野局限、重知識而輕能力、重書本而輕實踐、重理工而輕社科”等傾向,人文科學類課程開設不齊,文、理科分得太細,不注重文理滲透,過分強調專業化、實用化,導致了人文教育的弱化。其結果是學生增長了知識,沒增長才干;提高了能力,沒提高品味;學會了做事,沒學會做人。三是表現在教育方法上。一些高校依然存在著說教式、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不是從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出發,而是把社會的道德規范作為一種外部力量來束縛人,不是把受教育者當成是具有主體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而是把受教育者當成“物”來對待,硬性地要求人無條件地、機械地按照道德規則行事,人在社會道德規范面前,只能是被動服從者,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這是完全與人文關懷理念相違背的,它只會使受教育者對教育信息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是排斥心理,這勢必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四是表現在教師缺乏較高的人文素質和人文關懷的意識上。高校少數教師難以用自身的人文素養去滋潤學生,重“為學”,輕“為人”,不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應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師自身也要為人師表,努力提升自身人文關懷的基本素養,將人文關懷內化至行事態度和教學風格之中,展示人文關懷的氣度與風范,做學生喜愛的良師益友。

就學生層面而言,由于培養目標上的功利思想作祟、課程設置上的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分離、教育方法上的生硬灌輸、教師的人文素養缺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如今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著“智力發達、精神殘缺”的現象。曾有研究者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道德觀存在的不良傾向從四個方面作了形象概括:“集體觀念淡漠,自我意識增強;求知熱情下降,求樂愿望上升;競爭觀念強化,互助精神淡化;道德境界降低,行為失控增多。”[5]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還表現在:其一,人生境界不高。少數大學生對信念、理想、價值、幸福等核心問題缺乏思考的熱情,在大學期間或者追逐時尚,或者沉迷愛情,胸無大志,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其二,生活虛擬化。少數大學生由于精神空虛,一有空就鉆入新型的社會生活和交往的虛擬世界,這無形中加劇了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文精神的缺失。網絡的虛擬世界成了大學生心靈溝通的“精神家園”,他們以此來緩解大學生活壓抑的情緒,使內心獲得平衡,從而減少了與同學之間的感情聯系及對他人的關愛。其三,對生命缺乏敬畏。人的生命價值高于一切。生命不單是指物質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一種有價值、有意義的生命存在,珍惜生命本身就是人類的責任。有些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強,不能正確面對諸如學習、情感、就業等方面的挫折,遇到挫折時就采取極端的方式對待生命,導致人間悲劇的產生。其四,失落、虛無感的增強。現代社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人也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由于不能正確認識社會與自我,大學生容易產生失落、虛無的思想。其五,母語知識和素養缺乏。一些大學生很少去關注人文歷史或閱讀人文書籍,在母語知識和應用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母語既是我們存在的家園,更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的載體,大學生應廣泛閱讀人文書籍,學好母語知識,提高運用母語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人文關懷的意義

(一)注重人文關懷是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注重人文關懷,是人的本性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人性論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具有自然性,人性是人在其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人既是一種生理意義上的存在,也是一種具有無限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精神存在。人是一種肉體和靈魂的綜合體,其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生存需要外,人的精神需要尤為重要。從生命本性看待人的發展,人的能動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力量。一方面,人是社會的人,脫離了社會就不能稱為真正的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人的生存和發展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社會化的結果。另一方面,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滿足的人,追求自身主體性發揮的人,追求自身全面發展的人。人文關懷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人類精神的高度抽象,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它從現實的人出發,通過主動地關注、改善人的生存狀況,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使人能夠對生存環境和主體自身進行自覺的自我調節和控制,合理利用自主選擇的權利,實現自我完善和能動的充分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就是以人的發展為本,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關懷人的精神生活,關注人的命運與價值,培養人的自主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注重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內在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培養人、塑造人、轉化人、發展人、完美人的社會性教育活動。它的根本任務就是啟發人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識、道德行為的社會成員和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因此,無論是教育目標的制定、教育內容的設計,還是教育方法的選擇,都應當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從而達到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重塑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人文關懷,體現著深刻的人文精神。從哲學層面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同全面提升人性層次、建設人本身、探求人的存在價值、追求人生終極意義密切相關。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關注人的自身發展、體現人生價值、構建精神家園、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這一使命,正是人文關懷的具體體現。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更好地實施人文關懷,關注人的發展、致力于人性的優化、人格境界的提升、人生美德的高揚和人生意義的豐富,這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

(三)注重人文關懷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應該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內蘊的人文關懷思想,其價值理性本來就內涵著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我們所指稱的人文關懷,是指以人文精神為思想內核,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豐富人、發展人、完善人,即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內在尺度的一種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必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因為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人的價值的最充分的體現,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理想境界。這種境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終極目標價值的追求。所謂人的全面發展,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質。具體來說,主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和進步。由于受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人的發展趨向往往存在片面性。科技進步、市場體制所引發的社會競爭力的增大,導致人們往往只重視在競爭中顯示價值的物質利益,而精神、道德方面常常被忽視。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把政治與經濟相統一、科技與人文相統一,強化精神、道德上的教育與滲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大學生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就要真正按照人的屬性來實現人的物質與精神、科技與人文、政治與道德、生理與心理、知識與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使人真正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人文關懷的基本路徑

(一)優化課程設置,實現科學與人文交融。

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證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者構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只有兩輪共轉,協同前進,兩翼共振,攜手同飛,才能推動整個科學事業的全面發展和繁榮。高校傳統學科中那種單兵作戰、單科獨進的方式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不利于學生觸類旁通,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主要應通過課程設置來體現,高質量的課程設置要符合教育科學與學生、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要打破文、理、工等的專業涇渭,這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壁壘森嚴的界限嚴重妨礙了大學生自身素質的自由全面發展,限制了大學生對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現實與未來問題思考的視野和深度。因此,實行文理科雙向互動,無論哪一個專業的學生,都必須思考人之為何而生、何以為人、何以做人等這些基本問題。根據學科交叉思想,改革課程體系,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拓寬專業口徑,實行文理滲透、文理相融,建立綜合性的學科和專業,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吸取人文精神的營養。在課程設置上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課程門類、學時數、學習要求、課程建設等方面,關注人文學科和人文教育,保證人文學科的教育要求,形成人文教育的課程模塊。我們知道,科學教育以求真為主題,人文教育則以求善為根本,科學是立世之基,人文是為人之本,二者共生互動,相同互通,相異互補,和而不同。美國圣母大學校長赫斯柏認為,完整的教育應包括“學習做事”與“學習做人”兩個方面,“學習做事”必須接受科學教育,“學習做人”必須接受人文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優勢互補,使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國內外一些著名大學在人文教育方面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哥倫比亞大學的本科生前兩年的學習基本是嚴格固定的,學生必須學習“核心課程”,這些核心課程主要是一些經典名著,如亞里士多德、莎士比亞、柏拉圖等人的經典著作。莫斯科大學的教育原則,是堅持前三年教大學生基礎知識,其涉及面很廣,包括自然科學教育、人文科學教育。第四年和第五年才開始專業知識的學習。北京大學在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文學與藝術等五個領域開設系列課程,作為全校學生的素質教育通選課,同時積極鼓勵學生選修不同院系的專業課程。這樣,既滿足了學生渴求知識、追求真善美的迫切愿望,又提升了校園文化品位,弘揚和傳承了人文精神。

(二)轉變教育方式,貼近生活實際。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其根本出發點在于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成長,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尊重學生的自由和自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反思、質疑和合作的精神。首先,要從聽話方式向對話方式轉變。人文關懷強調以人的方式理解大學生、對待大學生、關懷大學生,而不能采取單向灌輸的方法。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被看成是教育者灌輸的活動,從而使受教育者的創造性受到壓制,進取心和創造力受到扼殺。實踐證明,成功的教育要求師生互動,而良好的師生互動需要民主平等與和諧,需要信任與理解。而良好的師生互動的基本條件是建立在人文關懷基礎之上的互動和情感的共鳴。因此我們要營造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采取富于人性化的方法,將教育的外在權威轉化為內在權威,讓學生體驗到被尊重、被關愛的精神滿足。其次,要切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重視大學生群體的心理波動、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要在大學生中倡導和諧理念,培養和諧精神,引導大學生用和諧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培育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第三,要貼近學生生活,滿足大學生多方面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走進大學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要依據大學生的實際活動范圍和活動方式,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倡導學生在各種人際關系的互動中體驗人文關懷、踐行人文關懷,如師生交往、同學交往、社團組織、幫貧扶困、愛心捐助、志愿者活動等,從中感悟到生命活動的價值和意義,準確把握并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規范準則;另一方面,要依據大學生的實際活動內容和目標,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及時發現他們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幫助他們正確分析和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大學生存在的眾多問題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層面:在范圍層面,涉及個人、職業、家庭、社會等人生領域;在內容層面,涵括經濟利益、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樣式等人生課題。這些問題帶來的精神壓力已超出了大學生的思想準備和心理承受能力,無疑加劇了他們情感的激蕩、思想的困惑、心理的焦慮、行為的無所適從,致使有的大學生借助某些不良行為來排解思想上的困惑、宣泄情感上的苦悶、填補心靈上的空虛。可見,他們比以往任何時代的大學生都更加迫切需要學校教育的具體化、生活化的引導和激勵。

(三)營造人文環境,提升精神品味。

關注大學生的精神狀態和心靈感受是實現人文關懷的一項重要任務。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時存在,只不過是在不同階段其發展水平和所占比重有所不同而已。物質需求是一種匱乏性需求,可以通過相應的物質供給而獲得滿足;精神需求則是一種成長性需求,它主要不是因為“缺乏”什么而產生,而是一種積極的、使人的存在有尊嚴有價值的內在動力。建構富有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應以尊重、關心人的需要,特別是精神需要為基本特點,以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品位、豐富人的心靈世界為價值取向,以喚醒人的主體意識和塑造獨立人格為本質特征,以培養人的倫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為核心內容,以建構精神家園、引導人的終極關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7]人的精神品位是對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開掘,或者說,精神品位的提升,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高校要加強以學風建設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著力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加強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溝通與融合,滿足大學生多元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引領大學生的情趣、追求,校園文化生活成為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有效載體,也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培養大學生主人翁精神、主體意識的重要環節。它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構建校園精神文化可以通過許多渠道和方式,如舉辦科技節、文化藝術節、文學沙龍、軍訓、校運會、專題講座等,開設中西文化概論、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書法藝術、中國音樂戲曲欣賞、美術鑒賞、影視藝術、唐宋詩詞鑒賞等講座,營造濃郁的人文環境,形成健康的輿論導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園精神,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精神氣質,讓大學生知曉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引導大學生追求真善美,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四)參與社會實踐,凈化心靈世界。

一位哲人曾說過,人的思想是從外部輸入的,從外部輸入的過程就是“教化”。教化是必要的。但實際上,要使人文關懷理論變為受教育者自覺行動,僅僅從“外部灌輸”還是遠遠不夠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教育對象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也就是“默化”。社會實踐活動是實現人文關懷追求的關鍵環節,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培養人文關懷意識、鍛煉人文關懷能力、體現人文關懷行為的教育目的。因為在人文精神領域,經驗的力量遠比邏輯力量強大,經驗永遠比理論對人的影響大。經驗是人認識的初級階段,是人心對于人生的直接貼近。實現人文關懷的方式應多樣化,要走入社會,要堅持活性教育。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和磨煉自己、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最佳途徑之一。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技能水平,增長和鞏固專業知識,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優良作風,更重要的是能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可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公益活動,讓他們活躍在鄉村、企業、街道、中小學,從而了解社會、擴展知識、增長才干、接受教育。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就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民風的淳樸、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社會的和諧穩定。

[1]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0:37.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

[3] 許登孝.孟子導讀[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71.

[4]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日報,2007-10-25.

[5] 蔣凱.跨越知識與道德的鴻溝[J].現代大學教育,2003(3).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7] 王東莉.德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259.

責任編輯:孫義清

G641

A

1007-8444(2010)04-0550-05

2010-04-23

任燕(1974-),女,江蘇泗洪人,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思想大學生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91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www.日韩三级|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国产高清不卡|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网站免费看|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国产欧美性爱网| 国产视频欧美|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午夜久久|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 成人小视频网|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不卡午夜视频| 日韩欧美色综合|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六月婷婷综合|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视频四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精品国产网|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亚洲第一成网站|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国产第二十一页|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色悠久久综合|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