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秀喬
(中山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一科,廣東中山528403)
中晚期肝癌和肝癌切除術后經導管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TACE)是延長肝癌生存期、預防術后復發的重要手段之一。TACE具有操作簡單、療效確切、不良反應相對較小等優點,多數患者容易接受,但也會因栓塞后綜合征、精神緊張導致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所以做好術后護理非常重要。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對209例中晚期肝癌和肝癌切除術后的患者采取以TACE為主的綜合治療并配合精心的護理,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本組209例,男191例,女18例;年齡13~83歲,平均47歲。均經B超、CT或MRI及血清甲胎蛋白確診為原發性肝癌。行1次介入治療77例、2次介入治療87例、3次介入治療36例,4次介入治療9例。其中屬肝癌切除術后介入治療63例,其余均為中晚期肝癌患者。
局部麻醉后在X線下采用Seldinger技術行股動脈穿刺,將導管置于肝動脈造影,觀察腫瘤部位、大小、形狀、動脈供血情況,決定用藥量。然后慢慢將導管插入肝總動脈或肝固有動脈,對于半肝腫瘤或局限在某肝葉、段肝癌,選用超選導管進入供血血管,再注入化療藥物,用明膠海綿、碘油進行腫瘤血管栓塞。化療藥物:羥喜樹堿10~20 mg、絲裂霉素10~20 mg、5-氟尿嘧啶1000~1 500 mg、順鉑50~100 mg。術后使用地塞米松10 mg,qd,2~3 d。同時加強護肝及對癥處理。
209例患者共行TACE治療395次,操作成功率100%。術后并發癥:發熱20例次(5.06%);胃腸道反應175例次(44.30%);肝區疼痛154例次(38.99%);肝功能損害加重40例次(10.13%);穿刺部位血腫1例次(0.25%);腹水1例次(0.25%)。
①做好術前宣教,大多數肝癌確認時已屬中晚期,失去手術機會,患者及家屬思想負擔重,對治療的后果心存疑問,特別是手術后患者,手術創傷還在恢復之中,所以術前應向患者講述介入治療的方法、意義、作用和效果,消除患者和家屬的緊張、恐懼心理[1]。告訴患者肝動脈插管是在腹股溝常規消毒后局部麻醉下用針頭穿刺,就像平時打針一樣,創傷小,超選血管的多數患者術后胃腸道反應輕微,使他們保持一個平靜的心態,有利于醫生的操作。②術前做好肝功能、腎功能、甲胎蛋白、出凝血時間及HBV-DNA檢測。③術前4 h禁食,備好手術器械及搶救藥品。
①因整個手術過程患者都是清醒的,醫護人員應態度和藹、親切,可以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②協助患者采取正確臥位,教會患者造影時配合吸氣的方法。③手術中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意識。④注射藥物或栓塞時注意病情變化,如有不適及時處理。⑤術畢檢查患肢動脈搏動情況及繃帶包扎情況。
①穿刺點血腫。指導患者術后取平臥位,穿刺側肢體呈外展伸直位,穿刺處用6~8 cm厚的無菌紗布及彈性膠布加壓包扎24 h,穿刺側下肢制動,觀察穿刺點有無滲血、足背動脈搏動及末梢血供情況,一旦出現血腫應采取相應措施[2]。②肝區疼痛。中晚期肝癌患者介入術后可出現一定程度的右或左上腹肝區疼痛。本組肝區疼痛發生率為38.99%,要密切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和程度,并向患者解釋產生不適的原因,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如疼痛影響到患者休息可給予曲馬多100 mg或哌替啶50 mg肌注,幫助其渡過困難期。③胃腸道反應。主要表現為左上腹疼痛或不適,食欲減退,惡心、嘔吐、便秘等。患者回病房后應指導其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術后常規使用格拉司瓊及抑酸藥。術后6 h給予少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質。④發熱。本組由于預先使用了地塞米松,發熱率僅為5.06%,3例體溫在38.5℃以上,經物理降溫后恢復正常。
總之,肝癌患者特別是手術后患者,情緒憂郁、心理負擔過重,醫護人員應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做好心理疏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對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王芳,龍劍,楊帆,等.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效果探討[J].實用臨床醫學,2007,8(9):109-110.
[2] 王秀珍.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200例圍手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