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民
(樂安縣人民醫院眼科,江西 樂安 344300)
抗青光眼濾過手術后形成無效濾過泡會導致手術療效的喪失。近年來臨床上在手術近期內試用多種藥物抑制濾過手術后瘢痕形成,產生了一定效果[1],但對已形成瘢痕化無功能濾泡的治療報道不多。樂安縣人民醫院采用濾過泡旁注射絲裂霉素C并用液體分離瘢痕組織的方法,治療在抗青光眼濾過手術后中、遠期已明顯形成無功能濾過泡而導致手術失敗的病例,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報告如下。
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眼科已進行抗青光眼濾過手術并出現明顯瘢痕化并伴有眼壓升高的患者18例22眼,男5例,女13例;平均年齡58.3歲(41~74歲);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11例,原發性慢性閉角型青光眼5例,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1例,葡萄膜炎繼發青光眼1例。18例患者均檢查結膜切口愈合情況、濾過泡形態、角膜、前房、虹膜、晶體情況并測量眼壓。
22只眼注射絲裂霉素C的時間平均為2.7個月(0.5~16個月),其中 15只眼(68.2%,15/22)在術后2個月內開始治療,6只眼(27.3%,6/22)在術后4~6個月內開始治療,1只眼(4.5%,1/22)在術后第16個月開始治療。平均注射次數3.6次(1~8次)。用藥后隨訪時間平均為6.2個月(2~22個月)。
1) 濾過泡形成情況:用絲裂霉素C注射前有17只眼(77.3%,17/22)完全無濾過泡,4只眼(23.5%,4/22)按摩后結膜有<3 mm直徑的局限性隆起,1只眼(4.5%,1/22)為包囊性濾過泡。治療后15只眼(68.2%,15/22)濾過泡有明顯改善,較治療前擴大3 mm以上,其中12只眼(54.5%,12/22)濾過泡可達7 mm以上;有3只眼(13.6%,3/22)在隨訪到12個月時濾過泡又逐漸消失;另有4只眼(23.5%,4/22)經該方法治療后仍未出現有效濾過泡。隨訪12個月后總有效率達55%(12/22)。
2) 眼壓控制情況:用絲裂霉素C注射前22只眼均伴有眼壓升高,平均眼壓為 3.60 kPa(2.93~4.93 kPa)。其中18只眼(82%,18/22)經上述治療后眼壓降至 2.93 kPa以下,有 1只眼(5.9%,1/22)按摩后眼壓降至正常,隨訪12個月后有2只眼(9%,2/22)眼壓又再次升高。其余3只眼(13.6%,3/22)治療后眼壓仍高于2.93 kPa。隨訪12個月后眼壓降至2.93 kPa以下有17只眼,有效率為 77%(17/22)。
3) 治療開始時間與療效的關系:術后2個月內開始治療的15只眼中,經治療后眼壓正常的有12只眼(80.0%,12/15),2只眼(13.3%,2/15)在治療后12個月眼壓又再度增高;濾過泡明顯改善的有12只眼(80.0%,12/15),有3只眼(20.0%,3/15)在治療后6~8個月濾過泡又消失。術后4~6個月開始治療的6只眼中,有3只眼(50.0%,3/6)眼壓正常;濾過泡明顯改善的有3只眼(50.0%,3/6)。1例在術后第16個月開始治療,其眼壓和濾過泡均無改善。
4) 藥物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結膜下出血6只眼(27.2%,6/22),角膜上皮缺損1只眼(4.5%,1/22),1例有包囊性濾過泡的眼注射后曾出現前房浮游物,點用激素及抗菌素眼藥水后2 d痊愈。
抗青光眼濾過手術后由于結膜下纖維組織增生、瘢痕形成造成濾過口阻塞而致手術失敗。因此手術后如何保持有功能濾過,特別是如何挽救已出現明顯失敗跡象的濾過泡,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
本研究通過絲裂霉素C進行濾泡注射并同時用液體分離結膜下瘢痕治療濾過手術后中、遠期已明顯出現無功能濾過的病例,大大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這一治療的作用機制是:①通過在Tenon氏囊下注入液體,并擠壓該液體囊達到鈍性分享瘢痕粘連的作用。②用絲裂霉素C抑制由新的創傷造成的成纖維細胞的活躍增生,減少形成新瘢痕的可能。絲裂霉素C是由頭鏈霉菌中產生的乙撐亞胺類抗生素混合物中的一種成分。其作用機制是與DNA分子的雙螺旋形成交聯,破壞DNA的結構和功能,對增殖各期中的細胞均有殺傷作用[2]。
決定該治療成敗的因素有:①選擇的病例要濾過口通暢。②治療時間要盡量早,瘢痕粘連不十分緊密。本文結果表明,治療晚的病例療效相對降低。③減少結膜下出血。血細胞是激活成纖維細胞的主要因素之一,會促進治療后新的瘢痕形成,所以操作時要遠離濾過口,選擇無血管區,并可輔以血管收縮劑。
絲裂霉素C作為一種非細胞周期性的細胞毒性藥物直接作用于眼球,對眼部組織有一定的影響,在治療應用中也有一些毒副作用,其發生概率與絲裂霉素C的使用方法和濃度有關。因此,尋求最小有效藥物劑量,最佳給藥方法,從而達到最大手術成功率仍是臨床上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結果證實用濾過泡旁注射絲裂霉素C并用液體分離瘢痕組織,可重新獲得有效濾過泡,為提高濾過手術的療效提供了一種補救措施。
[1]張弘,劉瑞夫.小梁切除后早期結膜下應用5-氟尿嘧啶療效觀察[J].中國醫師雜志,2000,2(11):48-49.
[2]陳新海,金有豫,湯光,等.新編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