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然
目前,由于各個醫療機構對院內感染管理重視的程度不同,導致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管理的認識相差甚遠,所以部分醫療機構預防與控制手術部位感染措施的落實情況令人擔憂。手術部位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見的醫院感染,其中70%為切口感染, 30%為器官或腔隙感染,是外科手術患者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費用增加的主要因素[1]。手術室的管理與手術部位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關系密切。因此,討論手術室醫
院感染管理預防與控制措施,以達到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率,提高醫療質量的目的。近年來,我院感染管理科對全院住院患者手術部位感染情況進行跟蹤監測,發現手術室的管理在手術部位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1 手術部位感染情況2009年1月~2010年5月,我院共開展各類手術6 361例,發生手術部位感染28例,手術部位感染率為0.44%。無菌手術2 360例,發生Ⅰ類切口感染3例,其感染率達0.13%。
1.2 手術部位感染科室分布2009 ~2010年5月婦產科手術部位感染4例,占總感染數的14.28%;骨科手術部位感染13例,占46.42%;普外及肝膽外科手術部位感染11例,占39.29%。
1.3 原因分析①術前刷手不規范:某些手術醫生刷手僅一遍。個別醫生甚至不刷手,僅用清水把雙手打濕,然后涂抹手消毒劑。②戴手套不規范:將手套包皮放在手術器械臺上,徒手及戴手套后反復拿捏手套包皮,造成手套污染。手套破損時沒有及時發現,造成手術部位感染。③穿手術衣,徒手抓袖口,污染手術衣。部分手術衣有毛邊、有洞,起不到隔離的作用。④手術切口皮膚保護不到位,造成手術切口皮膚污染,因而感染。⑤器械臺上沖洗傷口的生理鹽水經常打濕器械臺臺面和手術包包皮,使細菌容易污染無菌的手術器械。⑥手術間在手術過程中門敞開,沒有起到阻隔空氣的作用;手術間垃圾桶敞開,污染手術間空氣。 ⑦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手術醫生的監督缺位,也是造成手術部位感染的原因之一。⑧術中對患者保暖措施跟不上,降低了患者對感染的抵抗力。⑨使用電刀,使術區失活組織增多,增加了2倍的手術部位感染率[2]。
1.4 控制措施①加強醫務人員《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醫院隔離技術規范》以及“手術部位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等感染知識的培訓,普及感染知識,規范術前刷手。在手術室開展醫務人員“無接觸式戴無菌手套”,避免手套污染。②手術室工作人員(特別是護理人員)應履行各自職責,加強對進入手術室的所有人員的行為監督,對違規人員的操作隨時提醒整改,減少手術部位的感染;手術室嚴格限制非手術人員的進入;注重環節管理。③在手術中應保持正壓,防止走廊和鄰近區域的空氣進入。進入手術室內的空氣選擇適當的過濾網進行過濾。術前準備要充分,進入手術間后不要經常出入手術間,保證手術期間手術間的門保持關閉狀態,減少空氣污染。手術進行時嚴禁打開通往污物走廊的通道。手術室的工作區域,每24 h清潔消毒1次。連臺手術之間、當天手術全部完畢后,對手術間及時進行清潔消毒處理。加強洗衣房的管理,保證手術衣干凈整潔,完好無損。 ④加強可復用醫療用品的消毒滅菌,減少醫源性的交叉感染。盡量減少術中使用電刀,減少失活組織,預防手術部位感染。⑤在污染的或感染切口手術后,不得再實施特殊的清潔切口手術,必須經過終末清潔、消毒處理。不同區域及不同手術用房的清潔、消毒物品應當分開使用。用于清潔、消毒的拖布、抹布應當是不易掉纖維的織物材料。手術室應當選用環保型中、高效化學消毒劑,周期性更換消毒劑,避免長期使用同一種消毒劑導致微生物的耐藥性。⑥持續時間較長的大手術,如無特殊需要,推薦維持患者體溫正常。持續時間較短的小手術,推薦術前全身保溫。⑦圍術期保溫,如手術中腹腔沖洗應使用溫的無菌生理鹽水(37℃)。 ⑧手術操作過程要精細,盡量減少傷口暴露時間,注意無菌區的保護[3]。
術前不洗手就涂手消毒液,與醫療器械不清洗就滅菌一樣。由于手上的微生物大量積聚,不通過認真的清洗來減少手上的暫居菌,而僅靠消毒液是遠遠不能將微生物殺死的。手套的密閉性是不可靠的,例如戴上手套后,在手套的外面撒上一些熒光粉,數分鐘后脫去手套,手上可以看到熒光粉。所以戴手套不能替代術前外科刷手。隨著手術準備工作的開始,手術中人員的走動,細菌菌落數逐漸上升,當室內的一切工作就緒后,細菌數維持在一定的水平,手術即將結束時巡回護士和麻醉師整理物品等活動又使空氣中細菌數量急速上升。手術室空氣中的飛沫、塵埃可攜帶病原菌,帶菌微粒直接進入手術部位,或先落到器械、敷料等而后污染手術部位。人員流動是手術室空氣中細菌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絕大部分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是術中沒有很好地保護皮膚切口,致使切口嚴重被膽汁、腹腔感染性液體等污染,最后的結果是手術切口感染[4]。
手術醫生的無菌觀念沒有護理人員強,但是由于手術醫生在技術至上的觀念驅使下,無視醫院的規定,不遵守手術室的無菌操作原則,護理人員的監督和干預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這樣下去,護理人員對醫生的監督形同虛設,實質上是監督的缺位。它嚴重影響了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措施的落實,使手術部位感染率居高不下。手術人員術中操作精細、徹底清創、嚴密止血、不留死腔,盡量減少壞死組織,可以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的幾率。
術中患者溫度控制可降低感染率。由于術中患者低體溫,氧攝入降低,損害中性粒細胞的殺菌能力;氧攝入降低,可減少膠原蛋白的沉積,傷口愈合延遲。研究表明30 min的術前預熱可降低手術部位的感染率。所以舒適是患者最重要的感受,確保所有患者任何時間的溫暖有利于感染的預防。
[1] 徐偉英,何萍,李永瑾.手術室醫院感染的細節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9, 19(11):1392-1393.
[2] 王華芳, 劉磊.手術室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控制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9, 19(13):1689-1690.
[3] 宋烽,董薪,許多朵, 等.醫院潔凈手術部的感染控制與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9, 19(13):1686-1688.
[4] 齊曉彥.手術部位感染控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 19(14):1853-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