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經常用教育的終極價值或終極目的等概念表述教育應當追求的目的或價值,但是什么是終極價值或目的是不明的。終極目的就是終極善。終極善意味著無法在它之外具有價值上可辯護的目的。
教育的終極善就是關于教育的終極性的價值標準,也就是說,終極善是教育應當追求的,而且這種“應當”體現了正當。終極善是道德性的目的,意味著教育不可能再有超越終極善的其他目的,也就是說,終極善不可能作為其他目的的手段。比如,如果一個國家把經濟發展或者獲得財富作為教育的終極價值或終極善,那么就意味著經濟發展就是教育的最終的目的或價值。問題是,在教育的經濟目的之外是否存在更有價值或者超越經濟目的的價值?或者是否具有經濟發展必須從屬的目標?從教育的本身的特性來看,經濟目的無法成為教育的終極性的善,因為,教育還有發展人的精神的目的,顯然,人的精神發展的目的優先于并超越于經濟的目的。從這個論證來看,終極善是最高的善,也是最重要的善,在其后無法再推出更高或更重要的善或目的。因此,僅僅追求經濟發展的教育在價值上就不是可取的,在教育的倫理上是站不住腳的,它無法獲得正當性的辯護。
教育的終極善是什么呢?教育是為人創造的獨特的實踐,或者說,教育是為人而存在的,基于此,學校是為人創造的機構。教育的過程是人的經驗、能力以及完整的人格精神得以生成和豐富的過程。教育幫助和促進人的精神的圓滿發展,也就是說,教育行動自身的終極善就是促進心靈的豐盈和健全。這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教育是精神的家園。在教育中,人的精神受到啟蒙、陶,臺、培養和發展,從而使得人基于本質的價值得以實現,這是教育之為教育的根本。教育的終極善就是教育的原初的目的。教育不就是召喚精神的生成、召喚靈魂的存在、召喚經驗的更新、召喚人性的優秀嗎?教育引導人向更高的存在狀態邁進,向精神的價值實現邁進,向精神的高尚、完整、健全邁進。
可是,現代的教育是遺忘終極善的教育?,F代的教育處理更多的是人的肉體,而非培育人的精神。這意味著教育的終極價值發生了位移和顛覆,也就是終極價值或者終極善被置換了。關心人的精神完整性的成長不再成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教育把不是終極的價值放在首位。這樣,精神、靈魂、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涉及人的精神完整性的內容就被遺忘,造成了精神的放逐。當表面性的手段被當作終極善而成為教育的目的時,教育不僅不是提升人的精神的本真性和原初性力量,反而成為扭曲人性敗壞精神的方式。這樣的“教育行動”實際上就是惡的,在道德上是卑劣的,是不可接受的。如果教育的現實不是去追求終極善,那么它就背離了人性實現優秀的發展目的。這樣的教育就是不合乎人性的。
教育的終極善體現了教育合乎人性的形式,我們說,教育是向善的事業,這是指教育要提升人性,使人性實現優秀,這是精神通過教化實現完滿成長的過程。向善意味著教育的倫理性的實現,也就是說,教育應當追求自己的終極善,只有追求終極善,教育才具有道德價值,才具有倫理性。好的教育就是在追求終極善中,創造合乎人性、發展人性的種種具體的教育行動。
教育的終極善不是一個實質性的目標,不是通過教育過程或教育行動而實現一個確定的、可測量的具體目標。精神的培育與人格的養成是不可設計、不可計劃、不可測量、不可算度的。這意味著教育只是提供符合精神成長的機會與條件,讓精神在自由中提升,而不是通過實質性的內容充塞精神,不是以某種外在于人性和精神的要求形塑人格,不是把人作為實現經濟目標、社會目標的工具。如果是把人性當作實現實質性目標的工具,或者教育放棄了對于精神教化的追求,而把實質性目標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那么,人性的尊嚴、精神的高貴、教育的莊嚴,都不會存在,精神的貶黜就會發生在學校里,就會存在于社會中,而這樣的教育狀況意味著,人雖然在接受教育卻沒有受到培育,精神不但沒有提升,反而被壞或惡的教育現實庸俗化。
只有一條路才能使得教育成為教育,那就是教育恒定地追求終極善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