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基礎教育的課改名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類先進教學經驗層出不窮。這些學校高舉素質教育之大旗,排除干擾,銳意改革,使一些瀕臨倒閉的學校起死回生,辦得生機勃勃,并一舉成名。于是,各地朝圣取經者蜂擁而至,這也就造成了這些名校很喧鬧,“吵文化”盛行!
難怪最近李鎮西校長在他的博客中發表聲明:武侯實驗中學謝絕參觀!他坦言,一撥撥的參觀團讓他們不得不花費精力去應付,去接待。而且,前來參觀的老師們,不停地在學校到處照相,甚至走進課堂照相,這已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為了讓師生能靜下心來上好每一堂課,還師生一個安靜、舒適的讀書、工作和學習的環境,他請求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者能理解、支持他的工作,不要再來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李鎮西的用心良苦可見一斑。但現實中,一些名校卻把前來參觀學習當成一種產業,借名創收。整日熱熱鬧鬧地迎來送往,又如何保障學校領導能靜下心來將精力投入到學校管理及教育研究中?如何保障教師潛下心來鉆研教材。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課呢?
因此,有教育專家就指出,“教育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就不正常。教育應該是默默地去搞。”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在第二屆中國中學校長大會上也指出,校長要安安靜靜辦學。安安靜靜辦學,就是要克服浮躁和虛榮,排除各種干擾。要有安靜的心態,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校長工作至高無上的追求,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刻意地為自己和學校爭名聲和榮譽,更不給自己和學校爭不符合教育規律的名聲和榮譽;要有安靜的狀態,堅定教育理想和信念,嚴格依照法律法規,有序規范地辦學,同時還要潛心研究當代學生的新特點,高度關注社會文化環境特別是信息時代的新變化,深入鉆研當代教育教學管理,積極進取,站穩腳跟,不固步自封,也不隨意跟風,更不媚俗。嚴謹求實與浮躁虛榮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和辦學境界。
但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對工作、生活和事業已經無法保持安靜的心態和狀態。追求功利,身陷浮躁,似乎成為這個時代的通病。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行業,是最不能浮躁的一種事業。因為它是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的一種未來事業,它必須要求學生做到求真、向善、達美。這樣將來的社會才可能是和諧的。所以,在一所學校中,如果校長沒有安靜的心態,整日里追求浮華。做表面文章,就必然導致盲目追求“政績”,弄虛作假、肆意浮夸;如果校長沒有安靜的狀態,也就會失去理想、失去目標、失去信念,最終只會人云亦云,跟風媚俗。而校長不能有安靜的心態和狀態,必然導致教師和學生的心境和心態變化。
要做到“安安靜靜辦學”,需要把握住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要有辦學的定力,要有超越功利的心態。如果校長們能夠以一顆安靜平和的心來對待學校的發展,對待“政績”,能夠首先主動地求真務實,遠離功利,祛除浮躁,就能夠營造出一種安靜的文化,引領所有的教師,使他們也具有正確、高雅的追求,有崇高、遠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標;咱們的校長們如果能夠營造出一種安靜的環境,讓教師有時間、有精力、有興趣、有熱情、有智慧地為學生發展提供優質服務,讓學生有興趣、有理想、有熱情、快樂地健康成長,學校就進入和諧發展的狀態。真、善、美就能夠通過學校和老師的工作而滲入學生的機體,融入學生的血液,成為學生的生命基因。
教育是“慢”的藝術,是一項基礎性的長遠工作,難靠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社會層面的浮躁,我們無法左右;舉世皆濁我獨清,似乎難以做到;但在校長的位置上,踏踏實實地做一番事業,當義不容辭。寧靜方能致遠,學校發展需要持之以恒的定力。因此,校長們要潛下心來,安安靜靜辦學,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要善于理性和深入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要深入學校管理的各個環節,用改革創新的思想、思路和辦法,破解難題,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這樣,學校才能和諧,教育才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