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民尤麗玲在山北鎮(zhèn)湖西村擁有一套房屋。她想把房子贈送給兒子范存書個人所有,并想通過公證把這事早點確認下來。
2004年8月,尤麗玲和兒子來到無錫市一家公證處。公證人員楊陽接待了他們,并制作了相關的談話筆錄。隨后,楊陽代書了一份贈與合同,主要內容為“贈與人將上述在山北鎮(zhèn)湖西村二組53號的二層樓房全部贈與受贈人所有”。
幾天后,公證處出具了公證書,尤麗玲也沒仔細琢磨,以為這下事情辦妥了。但是,兩年半后,在兒子和兒媳婦的離婚訴訟中,問題出現(xiàn)了。
兒媳婦康美向無錫市北塘區(qū)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與范存書離婚。同年12月,法院作出離婚判決,判決書認定:“贈與合同未明確房屋只歸范存書一人所有,該房屋應視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并判決“房屋歸范存書所有,范存書給付康美補償款13萬元”。
康美、范存書均對判決不服,向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2007年1月,中級法院維持原判。同年10月,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向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無錫中級法院根據(jù)高級人民法院的指令,于2009年1月再審判定:范存書認為房屋歸其個人所有的意見無相關證據(jù),法院不予支持。范存書在與康美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受贈的房屋,應歸夫妻共同所有。
官司輸了,房子的一半被判給離了婚的兒媳婦,尤麗玲越想越氣,和兒子商量要找公證處算賬。2009年4月,他們把公證處告到了無錫市崇安區(qū)人民法院。
尤麗玲認為,公證書中僅載明將房屋贈與范存書所有,沒有突出房子屬于范存書個人這個意思,導致自己財產損失。公證處則認為,尤麗玲、范存書遞交公證處的贈與合同中,并沒有明確將房屋贈與范存書個人所有,自己沒有違背他們的真實意思。
法院審理后認為,尤麗玲、范存書認為公證處違背其意愿的證據(jù)不足,駁回了他們主張公證處賠償?shù)脑V訟請求。
尤麗玲母子不服判決,又向無錫中級法院提起上訴。
法院對公證人楊陽進行了調查。楊陽承認,尤麗玲確實是表示將涉案房屋贈與范存書個人,但他在代書贈與合同時疏忽了,只表述贈與給范存書,沒有明確歸范存書個人所有,造成理解歧義。
據(jù)此,法院認為,根據(jù)《公證程序規(guī)則》,公證人員詢問當事人時,應當告知其權利、義務、法律責任、注意事項,并制作談話筆錄。公證人員明知尤麗玲的意愿與合同中表達的意思不符,仍出具公證書,所以存在過錯。
同時,法院認為,尤麗玲母子接到公證書之后,沒有在規(guī)定期限內,向公證機關申請復查,所以也具有相應過錯。最終,法院酌定:由公證處承擔50%的賠償責任,賠償尤麗玲母子65000元。
(編輯趙瑩zhaoyig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