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來了”的故事是我們教育學生做人要誠實的一個例子。然而你是否進行過反思,面對學生的時候誠實嗎?是否欺騙過學生呢?重新翻讀這個故事,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誠實”這一話題,我們可以讀出另一番滋味。
現象調查
案例1:“老師知道事情是誰干的。我手上的名單就寫著他們的名字。現在,給這些人坦白從寬的機會。”學生主動認錯后遭遇狂風暴雨式的批評才后悔莫及。
案例2:教學《珍珠鳥》,學生對“珍珠鳥居然落到主人的肩上”表示質疑。為了讓學生相信課文表敘的“人與動物的情意”,老師用滿懷陶醉的神情說:“我小時候也養過鳥,它跟我的感情很好。經常在我的肩膀和手心上玩耍,甚至睡覺也靠在我的肩膀上……”學生嘖嘖稱奇,表示羨慕。這位老師跟同事聊起這件事時,總是開懷大笑,對自己的臨場機智十分得意。
筆者以上述例子為線索,在60位教師中進行了第一項“您欺騙過學生嗎”的調查,其中42位教師曾有類似案例1的經歷;18位教師曾有類似案例2的經歷。調查表明,這60位教師都或多或少欺騙過學生。下面是節選:
陳老師——板書時,我寫錯字。學生指出錯誤后,我連忙說:“這位同學真細心,發現了老師專門寫錯來考大家的字。”張老師——接手新班,某學生名字的字音不敢確認。我有意漏下這個名字沒點便開始講班規制度。學生提醒后,我故作驚訝,讓學生說明。略施小計便輕易過關。歐老師——晚自修,我允許學生向我請教難題。一個學生來請教英語題,我不懂,便問學生“語文作業做好了嗎?”要求他先完成語文作業再做英語作業,然后又布置了一篇作文讓他完成,確保他在自修課上沒時間請教我那道英語難題。趙老師——為了表示師生平等,我發布了“老師犯錯與學生同罪”的宣言。一次,我遲到后編了一個謊:“剛才某位老師懷疑我們班的衛生沒做好。為了不讓咱班蒙受冤屈,我與他一起到我們的清潔區去查看。我遲到了,請求同學們的懲罰。”學生聽了,連忙說:“不需要罰,不需要罰。”伍老師——學生強烈要求“老師也背一下課文”,我心里一驚后靈機一動,說“沒問題。老師背完后馬上點名背。現在給10分鐘你們復習。”學生聽了,趕緊埋頭復習。我背了最簡單的第一段后,動員學生跟我一起背后面較難的幾段,學生們便不假思索地與我一起背誦。
筆者在60位教師和10名學生以及20位行外人士(學生家長、個體戶、單位的工作人員等)中進行第二項“你被老師欺騙過嗎”的調查。60名教師與3名學生都表示曾經有過被老師欺騙的經歷,7名學生表示沒印象;20位行外人士中有12位清晰地記得兒時被老師欺騙的經歷。5位行外人士在筆者進行調查時才突然明白當時被老師欺騙了,3位業外人士表示沒有印象。下面節選部分老師或業外人士或學生的話,當中有遺憾也有感動:
史老師——小時候,老師跟我們講“人定勝天”。當我問:“太陽那么熱,站在太陽底下的話,人能戰勝太陽嗎?”老師堅定地說:“能,只要堅持不懈,有毅力,人定勝天。”為了證明自己的毅力,為了戰勝太陽,我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站了幾個小時,要不是家人看見了把我拉回去,非出大問題不可。浪子——我與幾個好伙伴上網吧被老師發現了。我堅持不向老師招供。后來,被老師“只要主動承認就不懲罰你和你的伙伴”的話欺騙了。最終我和其他伙伴抄了十遍小學生守則,在班內被批評,幾個伙伴也把我當成了叛徒。梁先生——我向老師請教一道題目,他思考了一會兒,批評我應該勤動腦,深入思考后才請教別人。走后,我發現老師焦急地翻教案。不一會兒,便主動來幫我解答難題。現在回想起來,結合當時老師的神態動作,我才明白被“忽悠”了。葉老師——五年級時,我的作文水平很糟糕。有一次,我的作文依舊寫得一塌糊涂,出乎意料的是李老師表揚我有寫作天分,文章寫得有條理,例子豐富,只需做簡單的修改后就可以在班刊上發表。經多次修改后,文章發表了。我的寫作熱情飛漲,水平突飛猛進。現在,我如愿當上了一名人民教師,偶爾在教育教學刊物上發表文章。老師的一句謊言,改變了我。
心理分析
黃老師——小學生思維尚不成熟,有很多稚氣的問題。但小學生容易哄,只要老師稍微動動腦筋就能把他們哄得服服帖帖,要不然還真難應付他們“天方夜潭”般的提問。曾老師——教師在學生心里的形象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有時為了能維護自己的面子,用一些非正常手段也是迫不得已。何老師——謊言也有善意的。有時,為了幫學生樹立信心,違心的贊美與褒揚也是教育手段之一。如果真的能起到教育的效果,欺騙一下學生也無妨。呂老師——在某些特定的情景或場合,如果實話實說,可能對學生造成傷害,無法解決問題。所謂教無定法,關鍵還得看療效,對癥下藥。吳老師——學生時代,我也曾被老師欺騙過。我認為只要不傷害學生的切身利益,對教育有效果,適時適度的欺騙可能有意外的收獲。陳老師——一些教師為了自身的形象或為了彌補失誤用謊話欺騙學生,保全自己。其實,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主動承認錯誤的老師更能讓學生信服。毛先生——極個別教師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教育上偏離了法理的軌道,最終造成了學生盲目聽從,甚至造成身體傷害。這是一種嚴重的故意傷害,無法諒解。
教育欺騙或存或棄的辯論
筆者將調查對象就“教育是否需要欺騙”進行激辯的觀點歸納如下:
反方觀點:1. 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如果發現教師欺騙了自己,學生會有什么想法?如果教師或家長教育孩子要誠實,而孩子卻發現“老師也說謊”時,會怎樣? 2.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欺騙學生的教師,何以傳道,師德何存?
正方觀點:1. 若一句違心的贊美或鼓勵,一次善意的隱瞞或欺騙換來學生的轉變,激起他/她奮斗的力量,使其走向成長的陽光大道。何樂而不為呢?2. 欺騙,可以作為特殊時段、特殊對象與情景的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很多成功人士曾經因“謊言”而走向成功。
背后思考
將教育中的欺騙作為一種教育手段而論,我認為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摒棄以個人的快樂為中心的錯誤思想,避免隨心所欲揮舞教育指揮棒,懂得從學生身心發展的角度出發,千方百計創造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有利條件。只要以學生發展為出發點的方向不偏移,欺騙的教育手法便有良性發展的空間與土壤。回顧故事中的小孩,錯就錯在“想和村民們開個玩笑,給他們制造一點麻煩,以便從中找樂”的出發點上,最終落得狼來了卻無人問津的境地。教育也一樣,切不能以教師個人利益(如為自己一些過錯打掩護等)作為采用欺騙教育策略的根本。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欺騙教育手法時,教師應仔細觀察“教育輻射區”存在哪一些需要修補的漏洞,洞悉學生的發展動態以及教育的環境與氛圍,否則容易鑄成大錯。故事中的小孩,由于沒有洞悉四周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肆意地欺騙村民,最終只能獨自承擔后果。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千古不變的教育真理。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愛心關懷,感染并改變學生。反之,只會令教育舉步維艱。如故事中的孩子沒有愛護小羊的心理,只是把小羊當作抓弄村民們,尋找快樂的載體,最終對小羊對自己造成了傷害和損失。文中陳述的一些例子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教育需要愛。沒有愛的教育,就如花朵缺乏了滋潤,枯黃凋謝是唯一的命運。
欺騙的教育手段看似平常,實則屬于一種攻心策略。從上述例子便可見識到教育攻心計策的威力。話說回來,喊“狼來了”的小孩不也使用了攻心計讓村民們上當嗎?只不過他將攻心計用錯了地方。因此,教師在實施攻心策略時需要真誠對待,不能讓學生覺得你是在敷衍,否則教育效果將背道而馳。誠然,只要使用得當,欺騙的攻心策略也會為教育增添一抹亮色。
欺騙,需要觀望、睿智與愛。
(作者單位:清遠市陽山縣教育局,陽山縣小江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