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有到嚴冬,但我們卻已經(jīng)感受到了咄咄逼人的寒氣——學校兩周內(nèi)發(fā)生了三起嚴重的學生安全事件。盡管最后結(jié)果是有驚無險,但這樣的“驚”帶給我們太多的震撼、悲痛和深思。
三件事都與女生有關。上星期一,肖老師接到班里一個學生小丘的家長的電話,說孩子因食物中毒住院而不能上學。一放學,她便約我買了些水果,匆匆忙忙趕往醫(yī)院。但事情的真相卻讓我們大吃一驚——小丘因為失戀而服安眠藥自殺,剛經(jīng)搶救脫離了危險。我也曾擔任過小丘班的英語課,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個非常嫻靜、笑起來特別甜特別懂事的女孩,成績也不錯。而她的班主任肖老師怎么也不相信,這個在學校經(jīng)常跟她聊天,愛學習,有理想,喜歡獨處且善于思考的學生,竟然會與社會上的人來往,陷入早戀的旋渦而無法自拔。
上星期五,初二級一個女生因為在家與父母發(fā)生小小的爭執(zhí),在上學的路上與班上其他三位女生相約離家出走,直到星期一才直接返回學校。整個周末,家長與學校老師焦急萬分,東奔西走、東撞西撞地到處找人,換來的只有疲憊與失望。這四個女生為什么要相約離家出走,是為了義氣、為了與家長斗氣、為了抗議還是因為覺得好玩?我們不得而知,因為被嚇壞了的家長和老師都不敢再追問。
而昨天,初一(3)班的小敏與小琴兩位女同學,為了誰來撿地上的紙屑發(fā)生爭吵,結(jié)果越吵越兇。最后,氣勢洶洶的小敏用力打了小琴一巴掌,而小琴竟從自己書包里拿出鉛筆刀割脈自殺。幸虧老師趕來與其他同學極力搶下小刀,才避免了慘劇的發(fā)生。小琴的手腕上留下了一道小口子。
事后,班主任分別與兩個女生及其家長談話。面對家長與老師,小敏不僅不能認識到自己先動手打人的錯誤,還理直氣壯振振有辭地說:挨一巴掌有什么大不了的,誰像她,動不動就尋死覓活的,若每個人都像她這樣,全世界的人不早就死光了。而小琴則對臉色被嚇得慘白的父母和老師說:“你們擔心什么?我又不是真的想自殺,只是割破一個口子流點血嚇嚇她。”
兩個女孩子的話讓在場的所有老師不寒而栗。他們是十三四歲的女孩子啊,為何因為一點小小的矛盾而不惜采取極端的手段來打擊對方?她們是最為嬌嫩的花朵啊,怎會有如此深的城府?而幼小的心靈,竟然沒有一絲寬容與謙讓!
事實上,心理普查以及一些相關的調(diào)查都已表明:中學女生的心理狀態(tài)比男生要差,心理問題比男生多。但這一現(xiàn)象卻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育心理學都尚未將性別作為劃分根據(jù),對在校的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進而進行一些性別差異教育研究。
盡管很多老師在日常教學中都意識到,女生作為一個群體,有其鮮明的性別特征與心理需求,需要多加關注,但卻苦于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辦法和途徑來解決。在日常的教學中,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在處理與女生相關的問題時,為了避免刺激或傷害她們的自尊心,通常都盡可能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tài)度,使用最輕最柔的語言相勸,并時時關注她們,常與她們私下談心以了解她們的思想動向。但實際上這些方法很難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為她們這個年齡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了她們自尊心強,性格執(zhí)拗、脆弱甚至富有攻擊性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往往在網(wǎng)絡和社會的不良影響下更為突出。
事情已經(jīng)過去,但我們的反省與思考卻沒有因此結(jié)束。痛定思痛:我們該拿什么來呵護你,嬌嫩的花朵?
(作者單位:廣東梅縣畬東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