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教育公平備受考驗的一年。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2952名公眾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中,56.5%的人表達了他們對當下教育現狀的擔憂——“越來越不公平”,僅11.2%的人認為教育越來越公平。
教育公平問題,一直是我們小老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特別是每年一度的小升初、中考、高考期間。只要有小孩上學的家庭,都會或多或少地去關心教育政策,關心教育公平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讓全體人民學有所教”,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撰文強調,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前提、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這些都讓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充滿期待。
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現實存在著,受經濟條件制約,我國的教育事業起點低、底子薄,但更令人擔心的是,在教育領域也出現了馬太效應:強的愈強,弱的愈弱,本來就僧多粥少的教育資源,并沒有被最大限度地公平配置,而是集中于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每年升學之際,一些條件較好的優質學校就成了一些權貴富豪的盛宴,教育領域崇權崇富的現象可謂觸目驚心。
于是,不少老百姓開始琢磨了:我們的好學校到底為誰而辦,校門到底向誰開?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學校當然是為人民而開,“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一直是黨和政府追求的目標。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損害教育公平的事情時有發生。遠的不說,去年高考前后,對曾鬧得沸沸揚揚的“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慶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就分別有76.3%和75.3%的人,將這兩起高考加分丑聞視為“2009年最損害教育公平事件”,這已經足以讓我們反省執行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了。
目前我國教育領域不可忽視的現狀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富二代”擁有相對較多的教育資源和受教育機會,而生活在農村特別是偏遠落后地區的“貧二代”卻因為種種原因特別是經濟原因無法真正享受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貧二代”的出現,顯示出貧困的固化,貧困家庭的弱勢地位得不到改變,剝奪了貧困家庭后代改變命運的機會。因此,只有實現社會公平特別是教育公平,給每個人提供平等的機遇,才能改變“貧二代”的命運,防止出現“貧三代”“貧四代”。目前,中國暫時還沒富裕起來的人口仍占大多數,因此,只有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才能真正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馬塘中學)
本欄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