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7日《參考消息》轉載了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題為《中國的黨內民主與政治安全》。所謂“政治安全”,作者所指就是“人們常說的執政黨長期執政的政體安全”。作者明確指出:“政治改革一直是中國改革者最關切的問題。只不過中國政治改革的目標,并非要發展出一些人們所理解的西方式民主,在中國,政治改革的首要問題就是政治安全問題”。并且說:“執政黨要通過推進改革來實現其領導權,盡管中國的社會力量也在崛起,但現實地說,沒有其它任何組織可以取代執政黨。”接下去,作者又指出:“不過,也應當看到,執政黨的改革能力有下降的趨勢,一方面來自社會的改革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改革主體的實際改革能力在下降。……這很容易理解,中國的改革從易到難,改革的難度在增大。同時,無論是黨內還是社會,各種利益集團對改革的阻力也在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維持執政黨作為改革的主體,變成了執政黨最嚴峻的政治挑戰。”
我認為,這是一篇從“有利于中共長期執政”愿望出發期望中國改革繼續前進的高論。作者認為,“當代中國,無論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還是形式多樣的社會矛盾,都處于上升的趨勢,很多人擔心這些矛盾會突然爆發出來。”
要感謝這位外國朋友對于中國改革的關切。談到執政黨的政治安全,就目前來說,我以為主要依靠兩條:一是切實增強黨內民主,一是改進多黨合作制度,就是要依靠民主黨派的協助和監督。這里只談執政黨本身的改革問題,即增強黨內民主問題。中國是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執政黨是一個有七八千萬黨員的大黨,黨要管理好國家,必先管理好自己。治黨治國都不易,內憂外患不斷。
我個人在黨內生活已經七十多年了,剩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當然十分關注黨的政治安全問題,尤其關注作為改革主體的黨自身的改革問題,首先是民主化問題。
現在談論黨的民主化建設問題的文章已經很不少了,黨自身在這方面確實也作了不少改進,如在黨委集體領導制、實行領導人的退休制、反腐、擴大公民的有序參政和黨內對重大政治決策的民主參與等等方面。但是,改革的速度還滯后,一些較重大的議題尚未提上日程。黨內民主包括方方面面,我想在這里提出一個問題,也算是一個倡議吧,這就是關于提高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在黨內的地位和作用,以建立并加強黨自身的監督機制和監督力度。黨愈強大,黨自身和監督力量也必須大大增強,以避免黨的自我削弱和自我渙散。
黨的紀律檢查機構在保證黨章、黨法的實施、端正黨的作風,以及建立黨的檢察工作方面,擔負著重大的責任。列寧在其晚年曾主張建立權力很大的中央檢察委員會以制約黨的權力運用,后因過早逝世而未曾實現。我們黨在這方面也已有嚴重的教訓,有許多值得自省的地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風有所好轉,但問題仍層出不窮,許多違法亂紀事件和不正之風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制止,貪腐叢生,新的冤案繼續發生。我手頭保存著一份材料,早在1982年9月17日《人民日報》刊登一位紀檢工作同志的來信,其中談到:“為什么不能徹底查處,因為搞不正之風的人有保護傘、關系網。這類人事關系,為查處設下了重重障礙”,“某些調查者和辦案人員,往往只向領導負責,不對人民負責.生活中的許多事使他們懂得,只有‘聽話’、‘照辦’,才能明哲保身。他們并不是聽一切領導者的話,而是只聽那些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直接有關的領導者的話?!薄斑@類前車之鑒,使一些本來還有一點正義感的人在接觸這類問題時,也往往要做出某種違心的選擇。”這里說的還是上世紀的事,現在的情況更加復雜嚴重化了。這直接關系到紀檢工作的名實成敗問題。過去黨內生活不正常的遺留積習很深。要消除這種遺留積習,需要花大氣力。從增強黨內的權力監督與權力制衡原則出發,目前,制訂黨的紀檢工作的專門法規,將紀檢工作的原則、準則、制度、職權范圍、辦案程序等具體化、規范化,看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一,依現行黨章,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按: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原稱中央監察委員會,我認為,還是中央監察委員會的稱呼為好)由黨代表大會產生,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之下(地方則在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雙重領導之下)進行工作?,F在有必要重新考慮確定這兩者的關系。主要是要確定: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委并非上下級關系。兩者同由黨的代表大會產生,也同對黨的代表大會負責。在代表大會閉幕之后,中央委員會自然要對黨的工作和政策決定負總責,在此原則下,中央委員會對于中央紀委的工作負有宏觀指導之責,但中央紀委在黨代表大會授權范圍內有責任獨立行使職權,使之對全黨包括中央委員會及政治局的工作實行監察,特別對各成員(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的不正之風特別是腐敗等實行監察,有權立案審查,并提出處理意見。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委兩者若發生分歧,則由黨的代表大會或代表會議討論解決(這也需要黨的代表大會實行常任制),或上報上級紀委審理。在此種格局下,有必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重紀律檢查委員會對代表大會承擔的責任:
1、鑒于紀檢工作的性質和任務,要求它的工作人員,必須是對黨忠誠,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主持公道,剛直不阿,不畏權勢,不附宗派,不徇私情,敢于斗爭,敢于沖擊各種“關系網”和黑箱操作,而不能是非不分,見風使舵,搖擺不定,只知對領導負責而不知對黨和人民負責,尤其不能懷有宗派情緒和打擊報復心理。為了保證黨的紀檢機構的用人符合黨的原則和紀檢工作的要求,各級紀檢機構特別要嚴格實行選舉制。由代表大會宣布紀律檢查委員會人選條件,自下而上推舉候選人(應特別注意挑選紀檢、監察、司法、公安系統中具備上述條件并有實績的優秀執法人員進入黨的紀檢領導機構),經過充分的、自由的、反復的醞釀討論,然后以不等額選舉方式產生之;代表大會產生的委員會同樣以民主選舉辦法產生自己的領導機關。
2、明確規定黨的代表大會產生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向黨的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由代表大會進行審議,進行質詢(特別對重要案件),并通過相應的決議。
3、重要的紀檢工作的專門法規由黨的代表大會通過,通過后賦予紀檢部門依法自主進行工作的權力。
第二,執政黨不能包庇自己隊伍中的違法亂紀者,特別是貪污腐敗分子、挾權謀私和官商勾結有劣跡者,搞浮夸謊報成績以取官者,嚴重的官僚主義者等。凡是試圖對國家執法機關和人員施加影響以減輕共產黨員特別是自己親屬的罪責的人,必須從嚴查處。凡屬擔任國家公職的黨員違犯國法者,一律按國家法律并依司法程序處理,黨不能包攬官司(密切配合是必要的,目前的“雙規”辦法應只適用于黨員),更不許搞“治外法權”。
中央紀委應著重查處中央成員包括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成員的大案、要案。省紀委要著重查處省(包括省委成員)、地、縣級的大案、要案.各級紀委都不能只查下不查上.
第三,無論黨或領導者個人,絕不允許擁有特權。特權與非特權(執政黨和領導人應當擁有的正當權利)的界限應當分清。特權是使黨脫離群眾的最致命的東西,同時使黨敞開腐敗之門。所以建議:黨應就何者為特權的問題進行全黨討論并提出處理規定。
第四,執政黨的最大敵人是自身內部的貪污腐敗。防止和反對貪腐是紀檢工作的重中之重。紀檢的專門法規應有專章規定黨員的廉政紀律和道德要求。此外,應把“決不搞貪腐”作為黨員入黨誓言之一(舊的入黨誓言應加修改)。
第五,所有共產黨員在黨章黨法面前一律平等。堅決保護黨員的合法權利,并嚴格監督履行黨員的義務。明確地規定處理黨員違法事件的法律程序和原則:
1、為了教育全黨,在黨內處理黨員時,必須將被處理者的主要問題和錯誤事實經過認真查實后以書面形式向有關領導機關和支部大會陳述,被處理者也有權在支部大會及其他場合聽取陳述并提出意見;組織在作出決定之前應將有關材料向本人進行核實;作出處理決定后將決定通知本人,本人有權提出意見,并有權向上級紀律檢查機構提出申訴;允許有人在公開場合為被處理者進行辯護,包括澄清事實在內,把這作為黨員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重大案件要在黨內公開審理并采取旁聽制,以確保處理之公正并擴大執法影響。凡處理黨員不遵守法定程序者,應視為處理無效,被處理者有權提出申訴。
2、作出根絕整人惡習的必要規定。反對任何領導人個人對黨員的問題作處理決定,反對“個人說了算”(類似于“私設公堂”)。反對“專案遺風”。黨內處理,必須依黨章黨法進行。禁止搞突然襲擊,搞秘密偵察,甚至任意剝奪同志的工作權和發言權、侵犯人身自由等行為,禁止搞“大批判”或背著本人搞“揭發批判”等等。
過去我們黨要求被整者要受得起冤屈,為黨的大局著想,這是對的,但這不等于可以不嚴肅處理無理的整人行為。特別是在黨處于執政地位以后,必須嚴防黨內有人(特別是領導人)濫用權勢整人。冤假錯案必須及時查清、平反,不管錯誤是誰犯的。黨的紀檢法規特別要保證嚴肅、認真、公平地對待黨員的申訴權利。尤其對于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的行為,要明確立下懲處的辦法,不得縱容。
3、切實保障黨員在憲法黨章范圍內的言論自由。不允許壓制黨員在憲法黨章范圍內公開點名批評任何領導人(不管是在世的或已不在世的)的自由權利。凡若不違法而僅屬錯誤言論,一律按內部是非問題、用民主討論的方法處理。
以上是就增強黨的紀律檢查工作提出我個人的若干意見。這些意見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現在特寫出以供商討。
(作者為中央黨校原教務長,著名哲學家)
(責任編輯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