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見田紀云同志出了文集,并頻頻在《炎黃春秋》上發表文章,思想十分活躍,毫無衰老的味道,十分欣喜。在讀他的文章時,偶爾也回憶起和他的一些接觸。
我接觸田紀云,大多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我作為新華總社財貿記者,經常參加商業、糧食、供銷社的全國性會議,了解報道這些方面改革發展的情況。而田紀云同志正是分管這些領域的國務院副總理。因此有過一些接觸。
上世紀80年代初,各個領域,各個部門都在探索自己部門、系統改革的路子。長期受計劃經濟的束縛,當時各級干部、特別是一些中央部門的領導干部,思想框框嚴重。1983年六屆人代會上,田紀云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他當時53歲,是幾位副總理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精力充沛,頭腦敏銳,經常到基層第一線調查研究,對經濟工作,特別是農村經濟工作十分熟悉。在大會上或在基層調研時,常常能提出一些針對當前問題,對今后改革發展很有指導意義的意見,受到實際工作者的重視。
為供銷社改革指路
中國的供銷合作社是一個龐大而松散的組織,中央有全國供銷總社,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市、縣、鄉鎮都有供銷社。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供銷社的改革起步較早,比較早地提出“改官辦為民辦”,“摘掉二國營”的帽子。但由于整個經濟體制、管理體制未變,供銷社的改革遇到種種困難。
那是在1984年2月,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西賓館召開。負責經濟工作的省、市、自治區政府領導,以及各省、市、區負責糧食、商業、供銷社的局長、主任參加。我作為新華社記者與幾位同志負責會議的報道工作。我們得知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要來會上講話,又聽說他正在河南武陟縣調查,何時回來,尚不知道。
大體是會議閉幕的前幾天,突然聽說田紀云剛回到北京,下午來參加會議并講話。還聽說他有一個講話稿,記者們都放心了。誰想到,剛講完大好形勢,田紀云就離開了講話稿,講到他在武陟調查供銷社改革的情況。當時記者還沒有配備錄音機,趕緊記錄。田紀云說,當前供銷社的改革,關鍵是要變官辦為民辦,要真正為農民服務,要不然就萎縮,最終被農民自己的組織替代,喪失獨立存在的意義。他提出當前供銷社要從五個方面突破。一、在勞動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鶎庸╀N社的干部真正由農民選舉產生,能上能下,農民有罷免權。供銷社的職工要能進能出。二要突破農民入股的限制。農民入股的農戶占戶數的比重不小,但占供銷社資金的比重則很小,供銷社經營的好壞和農民的利益關系不大。如果農民的資金占供銷社資金的比重更大些,農民就非管不可了。三要突破現有經營范圍和服務領域的限制,使得供銷社真正做到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辦農民想辦的事。四、必須解決按勞分配問題,真正體現多勞多得,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義。五、價格上要讓供銷社有一定的靈活性,在國家規定的品種范圍內,允許供銷社按照產品的質量、市場供求情況,實行一定幅度的浮動價。
我采訪供銷社多年,覺得一位副總理能這樣了解一個行業一個系統,講的意見切中要害,很難得。決定單發一條消息。會后送給駐會的國務院副秘書長審,不想她不同意發,說是點上經驗,沒有普遍意義。結果新華社當晚沒有發出這條稿件。
當晚,我想來想去不甘心,覺得這五個突破雖然是田紀云在點上調查出來的,但他結合了全國的情況,有針對性,是改革的方向。
思想明確,第二天等田紀云又來會上聽討論。我在走廊上等他,見他走出來,立即迎上去問:田副總理,你昨日講話中提到的供銷社改革要五個突破,我想發新聞,可以嗎?田紀云立即回答:可以呀!我一聽立即把稿件送回新華社發稿了。
此后改革的實踐證明,“五個突破”在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歷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它的精神對國營商業的改革也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現在供銷社改革的核心依然是建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依然是中心任務。
支持農民進入流通領域
在采訪中聽有關同志講,田紀云經常下去調查研究。有的同志告訴我,田只上過幾年抗日中學和一年商業會計學校,他對經濟工作的豐富知識,主要是從實踐中得來的。他愛學習,結合實踐,讀了不少馬列主義著作和經濟理論。他在四川擔任財政廳長時,跑了全省很多縣調研。
一次,我向田紀云的秘書說,田副總理再去基層調研時,我是否能跟著去了解情況,我想去看看他怎么調研,在考慮什么問題。秘書表示,一定向田轉達。
1985年暮春時節,國務院田辦通知我,次日隨田去河北農村考察。第二天一早,我就趕到中南海集合地點。隨同田紀云一起調研的有國務院一位副秘書長、國務院農村政策研究室以及供銷總社政研室的同志,六七個人坐在一輛面包車里,出了北京一直向河北保定地區蠡縣農村駛去。
車開了四個多小時才到達。蠡縣曾發生過有名的“高蠡暴動”,作家梁斌著的《紅旗譜》就是寫這一地區農民斗爭的。蠡縣當時有35萬人,最著名的是它的腈綸市場。市場分散在4個村。全縣有腈綸針織生產和銷售的專業戶萬余戶,占全縣農業人口的12%,占農村勞動力的5%,在專業戶的基礎上形成聯合體有158個。
當時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河北農村形成好幾個很大的專業市場,如涿縣的沙發市場,徐水的廢鋼鐵市場,安國的藥材市場,定縣的軸承市場等。我想田紀云可能是通過蠡縣的專業市場,了解農村專業市場的發展和問題。我們隨田紀云參觀了幾個專業市場,到專業戶家中參觀訪問,又找了幾個購銷專業戶座談,和鄉村干部座談。蠡縣的腈綸推銷員有4萬多人,大都是婦女,她們下廣州,進四川,幾乎跑遍了半個中國。
田紀云了解到腈綸生產和銷售,基本是農民自己搞起來的,有的是村干部出面組織的。而當地的供銷社卻沒有理會蓬勃興起的行業。有的基層供銷社還把農民的購銷組織看成是對手,加以限制。
田紀云在和鄉鎮干部座談時一再提出鄉村干部要組織農民成立購銷組織,引導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只有農民解決了產品銷售問題,才能進行再生產。他還提出在農村改革中起用能人問題,他說往往用一個能人能帶動一方生產和市場。在與專業戶座談時,他強調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他說現在的產品質量檔次太低,進不了城市市場。他還對參加座談的河北省供銷社主任說,供銷社怎么能對農民開展起來的生產不聞不問?不支持呢?供銷社要從產供銷各個方面為農民提供服務,才能得到農民的信任。供銷社只有在為農民服務中才能擴大經營,壯大自己。他還對鄉村干部說,部分農民富裕起來,要引導農民正確消費,要擴大再生產,要興建一些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業。這些意見在當時都是很有指導性的。
到1986年12月,田紀云又在浙江溫州調查時再次強調,鄉鎮企業一定要提高產品質量,才能躋身于國內市場。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要把眼光放遠一些。
田紀云提出的幾個問題,都是當時農村經濟改革中和鄉鎮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鄉鎮企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希望
我國農村的鄉鎮企業在農村經濟改革和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曾被譽為“光輝燦爛的事業”。
大體在1978年間,一時忽然有一股風指向鄉鎮企業,指責鄉鎮企業與大工業爭原料,搶市場,產品質量低,應該限制發展。有位副總理也在內部講話中列舉鄉鎮企業的幾大危害。一時間不少鄉鎮企業感到岌岌可危。對這一重要問題,一時沒人出來講話澄清。
不久,在《人民日報》上看到田紀云在外地調查時(他那時好像已調到人大),專門講鄉鎮企業的發展,提出了鄉鎮企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促進農業發展、調整農業結構,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提到鄉鎮企業是大工業的補充,應該積極引導它健康發展。我當時已不采訪財貿系統,看到他的講話,覺得他是很有勇氣的。因為當時的黨總書記因政治風波下臺了,而當時很多人知道田紀云曾在四川工作過。按一般人的推理,田可能受到影響,不敢大膽發表意見了。沒想到田仍然針對這位副總理的錯誤意見大膽闡述自己的正確意見。這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以后鄉鎮企業的發展,證明田的意見是正確的。
放開農副產品價格
中國的主要農副產品的價格一直是由政府決定的。上世紀80年代初,部分農副產品價格實行雙軌制。大體的思路是從雙軌制逐步過渡到放開,由市場供求決定價格。
那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五六月份。當時豬肉供給從不足到逐步增多。但價格仍由物價局管死。
有一天總編室通知我,國務院田紀云辦公室叫我去田辦一趟。我立即要車去中南海田辦。我原以為是開會,結果不是,我去秘書辦公室坐了一會,田紀云來了。他和我談起市場豬肉、蔬菜供應情況,他問我,現在如果放開豬肉價格,你覺得怎么樣,我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說,現在是蔬菜的旺季,豬肉供應充足,這時放開價格,不會有什么影響。從廣州的經驗看,在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放開價格是可行的。他表示同意這個意見,又問了問群眾對市場的反映。他還說,以后看到什么問題,可以向他反映,我點頭同意。
以后,我在采訪中發現流通領域的問題,也曾向他反映過。如煙臺蘋果壓在火車站運不出,湖北供銷社改革發展中的問題,都告訴過他。煙臺蘋果運不出問題,很快給解決了。湖北供銷社的情況,他曾有過批示。
利改稅的積極倡導者
我國的國營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向國家繳利潤,財政實行統收統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造成企業缺乏活力。利改稅后,企業自負盈虧,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徹底改變了國家和企業的關系。
1981年,田紀云向國務院領導同志提出利改稅分兩步走的具體建議。他在報刊上發表文章,闡述利改稅的重大作用。國務院領導采納他的意見。1982年11月五屆人大通過的《關于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肯定了把上繳利潤,改為上繳稅金這個方向,并提出分兩步走的方案,從1982年6月起實行利改稅的第一步改革。
利改稅后,我國稅制逐漸健全?,F在,已成為調節生產、分配,調節產業結構的重要杠桿。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稅收成為政府的重要支撐。
(作者為新華社高級記者)
(責任編輯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