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學者周有光的新作《朝聞道集》,是今年他105歲時出版的一本文集,內容都是他近年所寫有關世界文化發(fā)展史和世界發(fā)展形勢的文章。他高瞻遠矚,深刻地談論著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的基本規(guī)律,他殷切地希望以此告訴讀者世界發(fā)展的形勢,從而讓大家一起來認識自己國家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周老為這本文集的命名,顯示著他致力于啟蒙的殷切期待。
我把這本書讀了幾遍,很想寫好這篇筆記,以利于復讀,充分領會周老那些具有生命一般寶貴價值的遠見卓識;我體會:它們正好是當今我們亟需理解的科學歷史觀。
有關這本文集的評語
《朝聞道集》最前面刊登著幾位名家贊揚本書的短文,我覺得它們十分有助于我自己對這本文集的領會,特首先把其中最精彩的評語摘錄下來:
1 “周老先生的這部《朝聞道集》,是在學貫古今中外的基礎上的新審視、新思考、新創(chuàng)造,它沖到了當代思想文化領域的最前沿?!?/p>
2 “他對中外典籍、歷史、文化以及最新的學術成果和資訊作了廣泛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站在思想的前沿,以全新的學術眼光,提出了一系列獨特的解讀和詮釋,為人們打開了一扇高遠清新的思想窗戶,看到了一個精彩紛呈的文化新世界,并將引導人們進一步追問和思考?!?/p>
3 “他兼有俯瞰全球的文化視野,百科全書式的知識背景,語言大師的精通文字,歷史老人的清明睿智,現代公民的社會關懷,知識分子的批評精神。”
這些評述道出了這本周著的特色和主要意義。
關于世界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
《朝聞道集》著重談論文化,這里的文化是一種大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群活動和人類社會發(fā)展中最根本形態(tài),它不僅包括思想意識形態(tài),也包括經濟、政治等活動多種變化的形態(tài)。就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步驟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一、經濟方面:從農業(yè)化到工業(yè)化到信息化。二、政治方面:從神權政治到君權政治到民權政治,簡單地說,就是從專制到民主。三、思維方面:從神學思維到玄學思維到科學思維。世界各處“發(fā)展有先后,殊途而同歸”(《朝聞道集》第95頁,下同)。它們也就是“歷史發(fā)展的軌道”。(120頁)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共同的一般規(guī)律,各個地區(qū)又有各自的發(fā)展特色,特色不能否定一般規(guī)律。(97頁)
人類文化就平面分布和水平移動來說,有四種傳統文化,1 東亞文化;2 南亞文化;3 西亞文化;4 西歐文化。東亞文化、南亞文化和西亞文化合稱東方文化。(93頁)就層次重疊和前進發(fā)展來說,還有地區(qū)文化之外不分地區(qū)的共同文化叫國際現代文化。國際現代文化是世界各國“共創(chuàng)、共有、共享”的共同文化,正在突飛猛進,覆蓋全球。目前每個國家都生活在傳統文化和國際現代文化并存的“雙文化”時代。
國際現代文化以科學為主流。西方科學發(fā)展較早。國際現代文化中含有西方成分較多,但其他傳統文化對國際現代文化都有重大貢獻,不可低估。(94頁)
“雙文化”新舊并存,相輔相成,自然消長。傳統文化發(fā)揚精華,淘汰糟粕;現代文化吸收眾長,青出于藍。
不同文化相遇,可能發(fā)生三種情況:1 并力、互補;2 融合、更新;3 排斥、沖突。文化沖突有廣狹兩義:廣義指知識差距的沖突;狹義指宗教迷信的沖突。以專制對抗民主是神學文化和玄學文化同科學文化的沖突。“9·11”恐怖組織摧毀紐約世貿大樓是宗教迷信的文化沖突。(117頁)
不同文化之間和諧是常態(tài),戰(zhàn)爭是變態(tài)。如何永久和諧共處,是全球化時代人類面對的最大問題,也是難于解決的問題。歐美提出的理念是:世界多極化,容易發(fā)生戰(zhàn)爭,世界一體化,容易和平共處。歐盟是一體化的嘗試,獲得重大成功。國際共同文化和地區(qū)傳統文化的“雙文化”結構,提供了長期和平共處的重要條件。(119頁)
現在美國是資本主義和現代文化的主要代表,它就經常受到不同文化如戴高樂主義、共產主義、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等的攻擊。
多元文化和諧共存必須有共同的交通規(guī)則。我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跟世界接軌這一步的效果已經非常明顯。(120頁)
我國華夏文化的演進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從甲骨文算起,有3300年的文字記載,經過原始的卜巫文化之后,從春秋到清末2500年中,以儒學為主軸,經歷了四次演變:先秦的百家爭鳴,漢代的獨尊儒術,唐代的儒佛并重,宋代和明代的理學傳布。清末以前,華夏文化為歷代帝王服務,當年的經濟基礎是農業(yè)和手工業(yè),都曾穩(wěn)步發(fā)展,并有培育五谷,養(yǎng)蠶繅絲,采焙茶葉,制造瓷器,發(fā)明紙張等重大創(chuàng)造,造福人民,惠及鄰邦。近代以前,跟西歐、西亞和南亞相比,華夏文化和東亞文化毫無遜色,或許略勝一籌。(16-17頁)
華夏文化在過去多年期間,包含多種學說和宗教。儒學即孔孟學說,它以“仁”為中心思想,以“禮”為行為準則??鬃佑薪虩o類,誨人不倦,培養(yǎng)人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建設禮儀之邦。這學說實事求是,樸素無華。但漢代董仲舒將儒學教條化和虛無化,把人際關系納為三綱五常,更偏向于為皇權服務。佛教從印度傳來建筑術、天文學、數學、醫(yī)學、語文學、因明學以及使人耳目一新的音樂、舞蹈、文學,使唐代多元文化大放光明。到宋代和明代,儒學演變?yōu)椤八蚊骼韺W”,把儒家的綱常名教提高到神圣天理的玄虛程度,失去了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華夏文化既有光環(huán),也有陰影。老子宣揚愚民哲學,理學提倡玄學,距科學的實證精神格格不入。過去以農立國,小農生產,重農輕商,厘金盤剝,經濟受封建的重重束縛,無法擴大再生產。
過去“格物致知”的思想沒有發(fā)展為科學,“民本思想”也沒有發(fā)展為民主。清末革新派提出的改革原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實際是封建為體,槍炮為用;體用分裂,就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分裂,這不符合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guī)律,名為革新,實則保舊。
為封建制度服務了2500年的華夏文化,要想轉化成為現代文化,那是一場脫胎換骨大手術。只有清算過去,方能開創(chuàng)未來。
人類歷史演進的軌道
《朝聞道集》里有一篇文章《人類歷史的演進軌道》斷言,“人類歷史從刻符和巖畫來看,有一萬多年,世界各個民族都在同一條演進軌道上競走,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有偏離軌道、重又回歸,有道外徘徊,終于上軌?!?/p>
文章著重研討現實階段和理想階段的關系問題。這里最重要的理念是不能\"Vl空想為現實,以落后為先進”。
文章指出:“蘇聯結束,檔案公開,開始了蘇聯問題的深入研究,歷史學家們恍然大悟,蘇聯走進了歷史的誤區(qū),消滅地主和富農,消滅資本家和舊知識分子,實行農業(yè)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和軍火工業(yè),這都違反歷史常規(guī),結果發(fā)生大饑荒和大清洗,自殘自戕,自行消滅?!?/p>
蘇聯瓦解的原因也就是蘇共書記久加諾夫所說的“一黨專政,三大壟斷——壟斷政治,壟斷經濟,壟斷真理。”還有蘇聯創(chuàng)造了“共產主義特權階級”。
同一篇文章論述“美國何以一枝獨秀”,美國發(fā)展依靠民主和科學。自然科學領先,社會科學領先。美國實行福利制度,勞資兩利。
文章斷言“資本主義不是有利無弊,而是利弊共生,發(fā)展越快,流弊越大;波浪起落,周期往復。”
中國將怎樣演進?文章認為“放棄階級斗爭,走向改革開放,參加世界貿易組織,這是參加世界一體化的第一步?!?/p>
文章斷言:社會主義是理想,資本主義是現實,理想和現實,性質不同不能相提并論。(38頁)
另一篇文章指出:其實,馬克思講得很清楚,建設社會主義必先建設資本主義,要先達到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還要聯合全世界的工人階級一同建設社會主義。
文章還說明:“人類已經不能沒有理想了,沒有理想就失去精神支柱和前進方向。但是,抬頭仰望理想的時候,必須低頭看清楚前進的腳步,不可把理想捧上天堂,把現實貶入地獄。”(6頁)
全球化一往無前,天地無阻
《朝聞道集》的重要文章之一是《全球化巡禮》。這篇文章論述世界發(fā)展的新趨勢。它指出:人類歷史是不斷的聚合運動,全球化是人類聚合運動的新階段。全球化由工業(yè)化而發(fā)育,由信息化而成形。
全球化的初步成果是:交通高速化、信息網絡化、貿易世界化、生產外包化、工廠無人化(機器人工作的工廠叫無人工廠,無產階級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股票制度產生持有股票的工人階級,勞資區(qū)別模糊了)、文化國際化。
二戰(zhàn)之后產生許多國家的聯合議會組織——聯合國。歐洲二十多個國家產生了歐洲聯盟(歐盟)。蘇聯瓦解后,獨而又聯,1991年成立“獨聯體”。2007年,中國、俄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成立上海合作組織。1951年東南亞國家成立東盟。2002年,非洲53國成立非盟。阿拉伯國家2005年有個松散的聯絡機構阿拉伯國家聯盟。地區(qū)聯盟應當是全球化的基礎組織。
世界各國,發(fā)展極不平衡,將永遠在不平衡中共同前進。(72頁)
經濟全球化對人類生活貢獻最大。工業(yè)外包使后進國家發(fā)展了工業(yè),擴大貿易使進出口雙方大幅度增加收入,觀念大變,過去反對資本侵略,現在歡迎外資來臨。如今世界至少有一半人口提高了生活水平。21世紀的和平演變正在發(fā)展。(98-99頁)
幾句結束語
《朝聞道集》內容近百篇文章,篇篇立論精深,需要認真領會。這篇筆記著重記下了這本書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論,我認為它們是實事求是的歷史觀、科學的歷史觀;認識它將有助于了解現實世界和我們自己國家發(fā)展的道路。
馬克思是一位歷史學者,他關于資本主義社會演進為社會主義社會的論述,都只是歷史研究的推論,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因此,蘇聯否定資本主義制度這個歷史階段,企圖建立直接通向共產主義的“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結果搞成了封建社會主義,沒有民主,沒有法治,沒有繁榮的市場經濟,失盡民心,終于全部瓦解。關于蘇聯的解體,《朝聞道集》有專論予以認真的分析。
關于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發(fā)展過程,這本文集也有專論,足以辨明許多是非問題。文集還分析當今的俄羅斯正在從頭建設資本主義。
可以說,《朝聞道集》確實為讀者打開了一個認識世界的新天地,我將把它當做反復閱讀的“座右銘”。
(責任編輯 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