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我軍攻克洛陽,殲滅敵青年軍206師之后,我作為一名新華社特派記者,隨大軍西進至新安時,接到一份電報,說有重要任務,要我速來總社。
經數日行軍,我于4月初到達河北涉縣西戍新華社總社。
廖承志的談話
社長廖承志同志和我初次相見,他像對待摯友一樣張開雙臂擁抱我,拍拍我的兩肩說:“你辛苦了!”他拉我靠著一張大桌子坐下,“我們初次見面,隨便談,可以多談一會。中午,在我這里吃飯。”
飯后,廖承志才和我談工作問題。他說,為了把戰爭進一步引向敵人的大后方,黨中央決定組建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陳毅,副司令員和副政委粟裕;下轄兩個兵團,粟裕兼任第一兵團司令員和政委。華野各縱隊很早就有新華社支社,廖承志同志對我說:粟司令提名調你和季音同志,加上李揚同志,組建第一兵團分社,你繼續任新華社特派記者,分社電臺和其他人員以后由部隊負責調配;粟裕同志說第一兵團分社由他直接領導,你們如何開展工作也由他安排。總社意見:東南野戰軍的番號及其行動都嚴格保密,有電臺也禁止使用,因為一使用電臺,敵人就會很快偵察到我軍的行蹤,對我不利。保守軍事機密第一。新聞稿如何傳遞,另想安全辦法。廖又說,你們渡江以后,處境一定極端困難,即使長期不發稿,總社也體諒你們,不會責怪你們。廖社長的一番話,既使我感到責任重大,又感到熱呼呼的溫暖。為了保密,廖承志講話,要求我不做記錄,但我一直牢記在心。
毛澤東:“第二個戰略躍進”
在西戍停留一天,我就啟程去濮陽。途經邯鄲、成安、魏縣、大名、南樂,抵達濮陽城郊第一兵團部所在地孫王莊。
與我的老伙伴李揚、季音等見面和傳達廖承志社長指示以后,我便去見粟裕司令員,向他報告請示工作。我大約有半年時間沒有見到他了。粟熱情地接待我,與我談戰局和東南野戰軍的組建過程以及今后作戰任務。
原來,黨中央為了改變國民黨在中原地區的戰略部署,于1948年1月27日決定,組建東南野戰軍,以陳毅為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和副政委,并兼任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和政委,葉飛任第一兵團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金明任第二副政委,張震任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主任。第一兵團轄第一、四、六縱隊。黨中央確定,粟裕率領第一兵團渡過長江南進,在南方數省執行寬大機動的作戰任務,以吸引中原敵軍二三十個旅回防江南;在湖北宜昌、監利之間幾個地段渡江進入湘西,或在洪湖、沔陽(今仙桃)之間渡江進入鄂南,先在湖南、江西兩省與敵周旋半年至一年,沿途兜圈子,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到達閩浙贛邊,建立根據地,以牽制敵人。渡江時間可在今年2月或5月或秋季。毛主席稱之為“第二個戰略躍進”。
任務重,時間緊迫,粟裕集合和率領了3個縱隊北渡黃河,于3月16日全部集中到濮陽休整。
粟裕關于戰略決戰的建議
自接到中央軍委關于限期渡江南進的命令以后,粟裕根據當年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2500里且戰且走,結果傷亡過半的經驗,一直從全局戰略上,對敵我軍隊實力特別是中原地區敵我作戰態勢,進行對比分析。經過一個多月分析和思考,對南線戰略決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意見。粟裕認為,我渡江南下部隊只有3個縱隊,加上隨軍南下干部近10萬人,敵在江南的兵力足以對付我軍。彼時我軍最多以團為單位分散作戰,無重武器,很難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我軍遭敵人尾追堵截,甚至圍攻,戰斗頻繁,又是無后方作戰,兵員、糧食、彈藥得不到補充,傷病員無法治療和安置,勢必要選擇幾個地方,每個地方留下一個團,開辟游擊根據地,安置傷病員。這樣且戰且走一年半載,行程數千公里,可能還沒到達閩浙贛邊,我10萬人就減員過半,更難以吸引中原之敵回防江南。而1948年初,敵在南線的兵力共有100個旅。在中原戰場,敵有34個整編師共79個旅,其中33個旅對大別山區我軍(中野)進行全面包圍。敵軍貌似強大,但“3線16點”即津浦線、隴海線、平漢線,濟南、徐州、海州、連云港、兩淮、南通、宿縣、蚌埠、開封、鄭州、洛陽、合肥、信陽、南陽、襄樊、漢口都置重兵防守,強敵兵力分散,也就變為弱敵了。我一、四、六縱隊可暫不渡江。在中原戰場,華野有6個主力縱隊,中野有4個主力縱隊,共10個縱隊,約20萬人,敵軍約25萬人。豫皖蘇邊淮北平原,有利于我軍快速行動。敵軍雖有許多重武器,如果我將鐵路公路破壞,則敵軍行動困難。我華野和中野密切配合作戰,有其他兄弟縱隊和地方部隊打援阻援,又有千百萬老區人民支援,我軍可以充分發揮步行力強的優點,實行遠程奔襲,分進合擊,聚殲敵人,打幾個大殲滅戰,盡可能將中原之敵主力大部或全部殲滅于長江以北,爾后我百萬雄師渡江南進,可以很快摧毀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
粟裕把這些思考“成熟”的意見先后告訴參謀長張震和華野司令員陳毅,征求意見,陳毅、張震都表示贊成。于是,粟裕將這個戰略決戰的構想寫成他個人的建議,于4月17日用電報發給中野劉伯承、鄧小平,18日正式向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報告。
黨中央采納粟裕戰略決戰的建議
黨中央十分重視粟裕“4·18”報告,三天后,毛主席電復,要陳毅、粟裕同赴黨中央開會,進一步商量行動。4月26日,陳、粟到達河北阜平城南莊參加黨中央的會議。黨中央書記處五位書記——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都出席聽取粟裕的匯報,經過討論,一致同意和采納粟裕戰略決戰的建議,當即做出決定:
第一、四、六縱隊暫不過江,歸還華野戰軍第一兵團建制,在徐汴南北,配合中野打幾個殲滅戰,然后南進。東南野戰軍的番號暫停使用。
陳毅調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任職(后應粟裕請求,陳毅在華野仍任原職不變)。任命粟裕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和代政委,全權領導華野。
毛主席提出:華野要在近期全殲敵整編第五軍,即邱清泉兵團。
由華東野戰軍派出一個縱隊(稱渡江先遣縱隊)渡江,深入江南各省分散打游擊,并發動群眾,為日后大軍渡江作準備。
5月5日,中央下達了中原地區華野部隊的近期作戰任務:力爭4至8個月內,殲滅敵整編第五軍,消滅敵軍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旅。粟裕立下“軍令狀”,保證如期完成這一作戰任務。
5月12日,陳、粟陪同朱德總司令到濮陽視察第一兵團。5月14日,第一兵團在濮陽東關召開團以上干部大會,歡迎朱總司令。朱總司令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傳達黨中央的上述幾項決定,提出華野殲敵整編第五軍,要采取“釣大魚”的辦法。因當時尚無收錄機,粟裕指定我坐在朱總司令的身邊做記錄,我得以就近飽覽這位老帥的風采。會后,朱總司令與第一兵團干部攝影留念。粟裕要我將記錄稿抄好,送請朱總司令親自審閱,爾后印成小冊子發給華野干部學習。1983年,這篇講話全文,以《目前形勢和軍事建設問題》為題,編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德文選》。
粟裕指揮大軍大打殲滅戰
1948年5月23日,粟裕和參謀長張震做出殲滅整編第五軍(邱清泉兵團)的作戰部署,然后率領第一、四、六縱隊,兩廣縱隊和特種兵縱隊,從張秋鎮和范縣之間南渡黃河,進入魯西南的定陶、成武地區,求殲敵整編第五軍。為調動敵軍在運動中殲滅之,粟裕決定圍城打援,報請中央軍委批準,先攻打國民黨河南省會開封,后殲援敵。華野陳(士榘)唐(亮)兵團之第三、八兩縱隊在中野一部配合下,于6月17日至21日激戰四晝夜,攻克開封,全殲守敵3.8萬人。兩天后,三、八縱隊撤出開封,準備殲滅援敵。6月27日,華野又將馳援開封之敵區壽年兵團包圍于河南睢縣、杞縣地區,激戰至7月8日,殲敵5萬余人,生俘兵團司令區壽年和整編第75師師長沈澄年。
開封、睢杞兩個戰役合稱豫東戰役,我軍連續作戰20個晝夜,共殲敵9萬多人。
豫東大捷后,粟裕率領外線作戰兵團轉入山東內線,與山東兵團會師,舉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濟南戰役。9月16日晚,濟南戰役發起,激戰8個晝夜,至9月24日傍晚勝利結束,我軍占領濟南,實現“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全殲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司令部、1個省保安司令部、1個整編軍司令部、2個整編師師部、10個旅、1個團、4個保安旅、1個總隊,共斃、傷、俘敵8.4萬余人,起義2萬余人,俘王耀武等高級將領23人,繳獲各種炮890多門、機槍5200多挺,各種槍支4.8萬多支,坦克、裝甲車20多輛,汽車238輛,以及大批軍用物資。
40多天后,偉大的淮海戰役開始了!敵軍出動80萬人,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加上地方武裝共計60萬,大戰66天,我軍共殲滅敵軍55.5萬多人,擊斃敵兵團司令黃百韜、邱清泉,生俘徐州綏靖區副司令長官兼總指揮杜聿明、兵團司令黃維等一批重要將領。敵在長江以北的幾個主力兵團喪失殆盡。
從1948年6月17日開封戰役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我軍用了6個多月時間,打了豫東、濟南、淮海三大戰役,總共殲敵75.5萬多人。血與火的實踐證明,為黨中央采納的粟裕關于第一兵團暫不過江,與中原野戰軍集中全力,大打幾個殲滅戰,力爭將敵之主力盡殲于長江以北的戰略決戰的建議,是完全正確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摧毀了蔣家王朝反動統治的根基,億萬人民高奏凱歌,迎來即將誕生的新中國!
(責任編輯 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