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看中國改革的目標模式

2010-04-12 00:00:00
炎黃春秋 2010年8期

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也有不容忽視的缺陷。社會在繁榮富強的表象下,潛伏著深刻的危機。中國改革發展到今天,極有必要回頭省思存在的問題,以尋求更好的發展路徑。

一、中國改革缺乏明確的目標模式

為把改革引上健康發展的軌道,首先應該對改革30年來的成敗得失,進行必要的總結,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我認為,改革過程所出現的許多失誤和缺陷,原因雖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沒有找準改革的目標模式。

當然,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是不可能有什么明確目標的,因為它起初并不是人們自覺選擇的結果。“文化大革命”把中國社會拖到全面崩潰的邊緣。人民公社社員為了活命,冒著生命危險實行包產到戶。當時有所謂“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里”的民間諺語,就因為當時主持四川和安徽工作的領導人,對包產到戶采取了允許試驗的寬松政策,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里,卻明確規定“不許包產到戶”。在幾個月后的一份文件里,還說包產到戶“是一種倒退”。1979年9月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仍然強調“不許分田單干”,但同時允許“某些副業生產的特殊需要和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的單獨戶”,可以包產到戶。從1980年開始,包產到戶才逐漸得到普遍的認可,并美其名曰農業生產責任制;1981年底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還承認它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這個過程表明,作為經濟體制改革源頭的農業體制改革,是農民的改革實踐一步步地推動著領導人的改革意識,當然談不到什么目標模式。

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在使農民豐衣足食之余,還析出富余的勞動力和十分有限的資金,于是出現了最初的私有經濟實體——攤販、游商、個體工商戶,以及小規模的村辦企業、鄉鎮企業。在城市里,大量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回到城市,為了生活,也擺起了小吃攤、維修點、理發鋪、雜貨店等等。鄉村和城市的這些經濟細胞,突破了所謂的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統天下,為市場經濟爭取到了最初的陣地。胡耀邦主持推動的平反冤假錯案和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則為新生的商品經濟提供了寬廣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使它得以迅速在全國城鄉蔓延開來。

市場經濟的萌芽和成長,使得死氣沉沉的社會經濟生活變得生氣勃勃,使執政者的目光越出了結構調整、綜合平衡、管理體制、關停并轉等單純計劃經濟的框框,承認商品市場和個體私有經濟的積極意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政治報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經過十年的改革跋涉,市場經濟終于獲得了它在社會發展中的應有地位,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為市場經濟加上“社會主義”的定語,反而模糊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在政治領域,由于“文化大革命”對廣大干部和群眾的摧殘迫害,官方和民間對改革政治體制、建立民主政治,都有殷切的期待。鄧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所作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愿望。這個報告提出要肅清官僚主義、家長制、權力過分集中、領導職務終身制等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但是,由于這些改革的實施觸及“四項基本原則”,所以報告過后就偃旗息鼓、無聲無息了,當然也就談不上什么目標模式了。

二、應當確定什么樣的改革目標?

要確定改革的目標模式,首先要認清改革的性質,弄清楚為什么要改革?

當人們從“文化大革命”的厄難中蘇醒過來的時候,大家普遍意識到,導致文革悲劇的體制,無論如何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十分明顯,50年代中期經過所謂的“社會主義革命”所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絕對不是社會主義制度。

按照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名言:“一個社會制度,在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充分發揮出來之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生產關系,在它借以存在的物質條件在母胎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社會上五種經濟成分同時并存,任何一種經濟成分的生產力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而產生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物質條件,連影子都沒有,更談不上成熟。也就是說,50年代的中國,根本不具備社會主義的條件。毛澤東自己就曾經說過:“只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到達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天經地義。”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天經地義”,沒有“經過民主主義”,就到達的社會主義,怎么可能是社會主義呢?

經過社會主義革命的中國,像蘇聯共產黨人反省的那樣,經濟上壟斷了生產資料所有權,政治上壟斷了國家權力,在文化領域壟斷了真理裁判權,公民權利受到全面侵犯。體制改革的歷史任務,就是要改革這種缺陷明顯的體制。這也是一百多年來的反專制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在現階段的主要形式。

但是,受斯大林主義的影響,我們還是把中國社會看做是社會主義社會,把改革說成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同時又承認:“什么是社會主義,我們還搞不清楚”(鄧小平語)。讓“還搞不清楚”的東西去“自我完善”,就只好“摸著石頭過河”。

“摸著石頭過河”反映了改革指導思想的悖論:改革的歷史任務是要革掉行政權力全面控制社會的專制主義的體制,而改革者的思想卻又把這個體制看做是社會主義體制而加以維護。這個矛盾貫穿于30年的改革全過程,也是改革中的一切缺陷的總根源。

這個矛盾還表現在“不爭論”的提出上。所謂“不爭論”,就是不要去爭論改革究竟“姓社”還是“姓資”。極左派攻擊改革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只要走不出斯大林主義的陰影,爭論起來,改革者就必敗無疑。這才有“不爭論”的大政策。

其實,改革派的領導人只要離開斯大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高舉我前面引用的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名言,理直氣壯地宣告改革就是民主主義革命的繼續,是為了“到達社會主義”而必須“經過”的民主主義,就可以駁倒極“左”派的責難。

理解了改革的性質是現階段的中國民主革命,它的目標是要革除專制主義的體制,我們就不難確定改革的目標模式,那就是: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文化自由化,社會平等化。

三、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經濟市場化

市場經濟最主要的特征是自由競爭。亞當·斯密在他的名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里指出:“每一個人在他不違反正義的法律時,都應該完全自由,讓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勞動及其資本,和任何其他人和其他階級相競爭。”

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所在,也是它得以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活力的源泉。因為有競爭,所以企業經營者必須不斷改革經營方式,革新生產工具,改善技術條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以求在同行業中出奇制勝,從而獲取更多的利潤,并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沒有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受到非經濟力量干預、控制的市場經濟,則會制造競爭者之間的不平等,違反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使市場經濟處于一種病態的無序狀態,甚至出現劣勝優汰的現象,阻礙生產力的正常發展。

當代中國的市場經濟,主要是由兩股經濟洪流匯集而成的,一股是在個體戶小生產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的民營經濟,一股是由臺港澳和外國投資者興辦的經濟實體。至于國有經濟,從一開始就同市場經濟若即若離。所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形態,實際上是由市場經濟和壟斷經濟兩大板塊構成的。經濟市場化,就是要使市場經濟成為統御整個經濟領域的經濟形態。

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營經濟的繁榮。而民營經濟30年來的發展軌跡卻表明,它幾乎無時無刻不處在壟斷經濟和政治權力的擠壓之下。許多企業家被迫討好權貴官僚和壟斷企業,以求改善企業的生存環境。2005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通稱“36條”),為民營企業打開了進入壟斷行業的大門,但在國有壟斷企業和有關利益集團的阻撓下,民營企業要進入壟斷行業卻困難重重。有人把它形容為“兩門”現象:一是玻璃門,看得見,進不去;一是彈簧門,好不容易進去了,卻被彈了出來。時過5年,不久前國務院又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幾點意見》(被稱為“新36條”),再次強調允許民營企業投資壟斷領域,改善他們的融資條件,但這個文件是否能夠切實貫徹,恐怕前景未可樂觀。

為什么官方文件再三強調要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民營經濟,實際上卻總是貫徹不下去呢?這里固然有既得利益者的私利在支配著決策,但更重要的,還是意識形態的因素。

按照權威的說法,中國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么是社會主義?有兩條是論者都承認的,那就是共產黨的領導和以公有制為主體。這兩個來自斯大林主義的社會主義特征,不但違背馬克思主義,而且是同市場經濟相互抵牾、格格不入的。市場經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自由競爭,權力介入之后,還能有什么自由競爭、優勝劣汰呢?至于以公有制為主體,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一個需要糾正和澄清的概念。按照馬克思的論述,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應該是“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可是,在我們國家里,卻把國家所有制的壟斷經濟,說成是公有制。由此可見,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中國現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有問題的。

市場經濟的主體不應該是國有壟斷經濟,而應該是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是技術創新的主力、公民社會的溫床、中產階級的搖籃、勞動者就業的主要依托、工人階級有產化的希望所在。三十年來它已經在社會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權力機關和既得利益集團能解除對它的束縛,制止對它的侵害,它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目前中國的經濟形態,可以說是市場經濟和壟斷經濟各占半壁江山。以市場化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就是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使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市場經濟成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形態,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中實現優勝劣汰,有效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此,一方面要開放壟斷領域,讓民營企業進入,同國有企業競爭;另一方面,要取消國有經濟對資源、產品和價格的壟斷,把它們趕到商品市場里去,通過競爭來提高自己的生產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指導思想上就必須掙脫斯大林主義的枷鎖,轉變許多習以為常的錯誤觀念,實現政企分開,不要干預市場經濟的正常活動。只有在市場經濟的運行不利于社會和人民大眾的利益時,國家的調控干預才是必要的。

四、政治改革的目標模式——政治民主化

什么是民主?民主是公民自由權利在政治領域的反映,它表現為一種國家制度,一種社會治理模式。古希臘的梭倫改革和伯里克利民主,是古代民主的典型模式,但那只是有產者的民主、奴隸主和自由民的民主。民主成為普適性的價值,是資本主義興起以后的事。

中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科學與民主以來,民主的價值觀逐漸深入人心。共產黨在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斗爭中,高舉民主自由的大旗,提出了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的號召,贏得了全國人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擁護,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廣大民眾從“文化大革命”的苦難中深深體會到專制主義的罪惡,強烈吁求改革政治體制,建立民主政治,但迄今看不到啟動改革的明顯跡象。執政黨的文件里雖然不斷有改革政治體制的說法,但也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改革政治體制,建立民主政治,在現階段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因為目前社會上的所有弊病,如貧富兩極分化、社會道德淪喪、腐敗嚴重、賄賂公行、官民對立、治安惡化等等,總的根源都在于權力不受制約的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實現民主政治,是解決當前所有社會弊病的總樞紐。

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內涵就是憲政民主。所謂憲政,就是依憲決策、依憲行政。在國家政治體制中,憲法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它既保障每個公民的權利,也約束每個公民的行為;它不但符合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也符合每個公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憲政民主已成為所有民主國家的朝野有識之士的共同認識和追求。

憲政在中國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1908年清政府頒布《憲法大綱》。繼《憲法大綱》之后,中國也有過多部憲法。但是,憲政仍然遙遙無期。

憲政的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保障公民權利,限制政府權力。這兩條要求在現行憲法條文里都有所體現。如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里,就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營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等等。對于政府權力及權力部門之間的制約和監督,憲法也有明確的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有立法權、任免權、監督權;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它根據憲法和法律行使行政職權,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負責并報告工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則“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在這些條文里,公民的權利,權力機關的職責和相互之間的制約、監督,都有著明確的規定。目前,推進憲政民主,實現政治民主化的課題,在于恢復憲法的兩大基本功能: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實現權力機關之間的制約與監督。

五、文化改革的目標模式——文化自由化

文化是人類追求自身完美和社會完善的表現及其成果,這些成果的積累就是文明。

一般說來,文化和自由是相互影響、同步發展的。文化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的自由度,而社會的自由度往往有賴于文化的進步。春秋戰國時代,各國諸侯忙于爭霸稱雄,給文化學術提供了比較自由的空間和比較寬松的環境,諸子百家講學授徒,各抒己見,帶來了文化的空前繁榮,給中華民族留下了無比宏富的文化遺產。民國初期,政客和軍閥粉墨登場,他們為了爭地盤爭權力,放松了對知識分子和文化界的控制,加上西學東漸,人們求知若渴,于是便出現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上世紀70年代末,胡耀邦平反冤假錯案,發動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推動了全國范圍的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開辟了相對自由民主的新時期。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60年的歷史里,對文化的管制最為寬松的10年,盡管文化專制主義頻頻干擾壓制,但言論出版的相對自由,國外學術著作的大量引進,高等教育的恢復,使社會文化出現了一個復興繁榮的小高潮。從這些歷史事實中可以看出,自由對于文化發展,確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是,總的說來,這60年的時間,除了1989年前的10年外,在文化領域都乏善可陳。從圍剿《武訓傳》,改造思想,批判俞平伯、胡適,到反胡風、反右派,知識分子只能“夾著尾巴做人”,戰戰兢兢地茍且偷生;有些學有所成、才學宏富的學者、教授不堪百般凌辱,以自殺來表示最后的抗議。對知識分子的迫害和對文化自由的摧殘,造成了文化凋零、知識斷代的嚴重后果。

近年來,由于互聯網的出現和復印技術的普及,自由文化獲得了嶄新的活動舞臺,出現了日益繁榮的山寨文化、山寨出版物。由于它們是自由思想、獨立創新的產物,往往比官方文化更有社會價值,更有歷史意義,因而已經成為延續中華文化的重要渠道。但是,如果文化專制體制不改革,那么中華文化就很難有再現輝煌的時刻。而改革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自由還給文化,實現文化自由化。

六、社會改革的目標模式——社會平等化

平等觀念來源于啟蒙時代的自然權利思想。每個人都是赤條條地來到世界上的,有什么貴賤貧富之分?這個觀念在歐洲是容易深入人心的,因為平等是基督教倫理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它一旦進入人們的頭腦,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因此也就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反專制的強大思想武器。1776年制定的美國《獨立宣言》就明確宣告:“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1789年的法國《人權宣言》也在第一條就指出:“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時至今日,平等已經成為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但在中國的文化傳統里,卻沒有平等的遺傳因子。從奴隸社會的主奴之分,到封建社會的“人分九等”,每個人都是有著嚴格的尊卑劃分的。農民造反,不是為了爭取平等,而是“彼可取而代之”;知識分子十年寒窗,是為了“金榜題名”,即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帝制中國終結之后的100多年來,平等觀念仍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回顧60年來平等在中國的歷程,更是令人唏噓不已。在改革開放之前,人為地制造了兩個被壓迫被剝削的階級:一個是由“地富反壞右”及其家屬構成的賤民階級,他們被打入社會底層,承擔著繁重的勞動任務,卻得不到應有的合理報酬;社會上一有風吹草動,便被拉去批判斗爭;他們受盡凌辱,日夜處于膽戰心驚的恐懼狀態。另一個是農民階級,他們名義上是人民公社社員,和工人同為國家主人翁,但實際上卻被剝奪了很多公民權利,不但享受不到工人和城市居民的種種福利,而且連勞動的自由都遭到剝奪,在房前屋后種一點瓜菜,就被批為“走資本主義道路”,要“割資本主義尾巴”;甚至饑荒歲月出去討飯,也要經過大隊批準,更多的人卻被斥為“破壞公社形象”、“給黨抹黑”等等,只能坐以待斃。

粉碎“四人幫”后,胡耀邦以大無畏的氣概推動平反冤假錯案,把上千萬的賤民從社會最底層提升為平等的公民;在農村,億萬農民沖破人民公社的枷鎖,搞起包產到戶,奪回勞動的自由權,實現了自我解放。這兩個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解放,帶來了社會的相對平等和自由。

但是,在相對的平等里也出現了一些不平等的現象,例如:同樣是落實政策,當年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回城后就業無門,生活困難;而“文革”期間被打倒的領導干部,多數官復原職,他們的許多子女憑借父輩的權勢迅速致富,成為權貴階級的最初源頭。

1990年代的國有企業改革,促成了權貴階級的誕生。許多國有企業的領導者和主管者,利用機會,或內外勾結,或上下其手,或明目張膽,或暗度陳倉,總之是把國家財富裝進自己的口袋。與此同時,新老權貴紛紛上陣,占奪國有大企業的肥缺。于是,一個利益相關、既貴且富的權貴階級就出現了。

在民間,有些不肖之徒通過拉關系、走后門、巴結、賄賂、美人計等等手段,勾結權貴,巧取豪奪,拉攏官府,欺詐百姓,短短幾年里就成為富甲一方、雄霸鄉里的豪強。

這兩部分人在近幾年來不斷勾結在一起,成為現階段不平等、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他們依仗政治權力,掠奪民眾的財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圈地、拆房的浪潮。當受害群眾起而抗爭的時候,他們就調動警力予以鎮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

要解決大量因不平等而造成的社會危機,一方面,必須鏟除不平等的根源,限制剝奪者的權力;另一方面,應該發育公民社會,解除對于結社的種種清規戒律,調動民間維權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處于弱勢的分散的民眾,發展成為足以同侵權者抗衡的力量。

七、社會發展的路徑選擇

目前的中國社會,在朝在野都有三股持有不同發展目標的政治力量:一是堅持繼續改革并且不斷深化改革的改革派、民主派,二是主張維持現狀的既得利益集團,三是竭力想把社會推回到毛澤東時代的極“左”派。對于社會的發展前景,我們當然不希望改革停滯不前,更不希望極“左”時代卷土重來。但是,深化改革是一條曲折復雜而且無比艱辛的道路。我前面提出的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文化自由化、社會平等化,是一個相當遙遠的目標模式。選擇什么樣的路徑才能到達這個目標,很值得認真探討。我在這里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供關心這個問題的朋友們參考。

(一)關于經濟體制改革

前已指出,目前的中國經濟是市場經濟和壟斷經濟各占半壁江山,經濟市場化的目標,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使市場經濟成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最切實可行的辦法,一是堅決貫徹2005年的“36條”和今年的“新36條”,使這兩個文件成為民營企業通達壟斷領域的橋梁;打破壟斷企業和有關部門設置的“玻璃門”、“彈簧門”,嚴懲那些為了一己私利而違抗國務院決策、阻撓民營企業進入壟斷領域的權貴集團成員。二是制定《反壟斷法》,打破國有企業對資源和價格的壟斷,使自由競爭的原則,在國有企業間也能暢通無阻,把它們趕進市場經濟。

除此之外,以下幾項措施是有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可以考慮在條件適當時實行:

1. 逐步推行按生產要素分配。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按生產要素分配”,是一個很有創見的觀點,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有著巨大的意義。奇怪的是,這個提法很快就在文件、報告和媒體上消失了,多年不見蹤影。我認為,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現階段最好的分配方式,但應該把勞動力計算進去,就是說,企業獲得的利潤,應當按照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做出的不同貢獻,分配給這些要素的所有者。

2. 實行職工持股。可以先在一部分國有企業和股份制企業里試行,然后逐步推廣。職工持股是實現工人階級有產化、使職工成為企業主人的重要步驟,應該是企業改革的方向。在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的高潮里,有些企業把資產的一部分分給職工,結果被主持經濟工作的領導人斥為“國有資產流失”,勒令改回去。這是非常可惜的。

3. 把土地還給農民,實行“耕者有其田”。上世紀80年代初承認包產到戶的合法性,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產量逐年提高,但六七年后就出現了生產停滯。這時應該進一步改革,把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提高為所有權,以繼續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但當時見不及此,沒有解決,現在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一方面,由于農民沒有土地所有權,使政府得以用種種借口,或直接下令,或與地產豪強勾結,侵奪農民土地。農民享有土地所有權,將會遏制這個趨勢。另一方面,處于小生產狀態的農業生產,同市場經濟很不協調,土地所有權可以成為農業小生產經濟同市場經濟接軌的橋梁。

(二)關于政治體制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是當前許多社會弊病的總根源,這幾乎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是,政治體制改革難度極大,也的確是一個毋庸諱言的事實。我認為,要改革政治體制,走上憲政民主的道路,依憲治國,依法治黨,杜絕貪污腐敗,就必須制定《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定期向民眾公布官員的經濟情況,以便更好地接受民眾的監督。同時,建立政府工作公報制度,各級政府部門,都應定期發布公報,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目前亟需解決的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以遏制權力的橫行霸道。為此,不能只有體制內部的監督,還應該通過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的改革,以輿論和公民社會的力量來監督政治權力。

(三)關于文化體制改革

文化自由化的核心是實施憲法規定的言論和出版自由。有了言論、出版自由,其他文化活動如新聞、學術、創作、演出、創業、競爭、網絡等方面的自由,就有了基本的保證。文化自由不僅是文化繁榮的不二法門,而且是監督政治權力的最有效的工具。而要向文化自由化邁進,就須有破有立:要破的是限制有關文化主管部門的權力,他們有責任創造有利于文化發展的條件,卻無權為文化發展制造障礙;要立的是制定《出版法》、《新聞法》,保障新聞出版的自由。這樣有破有立的結果,不但可以帶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而且為政治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提供無數有效的形式,新聞、出版、文學、理論、電影、戲劇、美術、音樂等等,都可以發揮監督政治權力的作用,網絡就更不用說了。近幾年來,在人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互聯網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應該使它成為推動改革深化的有力工具。

(四)關于社會體制改革

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日益嚴重,勞資、官民沖突的日益頻繁,充分顯示出社會平等要求的緊迫性。為了逐步填平又大又深的不平等的鴻溝,很有必要培育一個健康的公民社會。公民社會是公民普遍具有權利意識、并能承擔起社會責任的文明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公民社會和國家權力、市場經濟鼎足而三,共同推進社會有序發展。我們距離這樣的社會還很遙遠。培育公民社會,首先需要在各級學校建立公民教育體系,使所有公民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公民教育,樹立公民意識;其次是制定《公民權利義務法》,用法律的形式把公民的權利和責任確定下來,以便人人遵循。

八、簡短的結語

把改革的目標模式確定為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文化自由化、社會平等化,我認為是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的。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必然會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模式,但任何特色和模式都不能違抗社會發展規律和世界歷史潮流。

近一兩年來,所謂“中國模式”的喧聲甚囂塵上。所謂“中國模式”,指的是經濟上推行市場經濟,政治上保持高度集權。有人認為這是中國近幾年繁榮崛起的奧秘所在。把這種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階段性的暫時現象,說成是一種規律性的成功經驗,是非常荒唐的,反映了既得利益集團力圖保持現狀、反對深化改革的政治意向。我們沒有理由因所謂的“中國模式”而自豪,相反,應該看到隱藏在表面繁榮背后的嚴重危機,老老實實地探求改革的最佳的目標模式。只有廣大民眾都來關心改革的目標模式和發展的路徑選擇,才能最終找到最理想的目標模式和最便捷的發展路徑。

(作者為中央黨校教授)

(責任編輯 吳 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亚日韩Av|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a级毛片网|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AV熟女乱|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福利视频一区| 成人第一页| 视频一区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国产91色在线|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91蝌蚪窝|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久久青草热|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激情午夜婷婷|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香蕉在线|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91在线丝袜|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swag国产精品|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最新网址| 国产午夜不卡| 激情乱人伦|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亚洲区第一页| 夜夜操国产|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亚洲成年人片|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色亚洲成人|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色久综合在线| 亚洲天堂首页|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www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h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毛片|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第| 亚洲黄色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