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春秋》今年第5期刊登了《重溫〈關于在報刊上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決定〉》一文,該文清楚而又詳盡地告訴讀者:早在建國初期,我們黨剛剛執掌新中國的領導大權的時候,為預防勝利后驕傲、掌權執政后腐敗,即放開了對各級領導者的輿論監督的限制,號召人民群眾公開地自由地批評黨和政府的缺點和錯誤。60年前我們黨中央這個英明《決定》,可以說是中國當代新聞史上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對當前仍具有偉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決定》是強化輿論監督的法寶
從這個《決定》當年的產生背景看,主要是預防性的。60年前,我們黨為鞏固新中國政權,跳出歷史上朝代更替的歷史周期率,就決定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加強對黨和政府的監督,發動群眾自下而上地對黨政領導的缺點錯誤通過報刊進行公開的批評揭露。這個《決定》是1950年4月19日發布的,就在發布的當月,《人民日報》即收到讀者批評性稿件1674件,比3月份增加了一倍,可見廣大人民群眾當家做主,關心國家大事,參與對領導者監督的積極性之高。從1950年到1953年間,《人民日報》和各地報刊,每天都可見到一篇又一篇的批評性報道,三年中僅《人民日報》就刊登34243篇,平均每天刊發的批評報道即超過4篇。
我們黨執政初期,還是黨風較正,社會風氣較好,干部廉潔,黨和群眾關系也較為密切的時期,黨中央就認為放開對輿論監督的限制,允許新聞媒體公開批評黨和政府缺點錯誤,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了。那讓我們看看現在,改革開放后,經濟建設雖成就巨大,人民生活也有極大改善,但是黨政領導官員中的以權謀私,貪污腐敗,肆無忌憚地侵吞國家和人民財產,比比皆是,日益蔓延。在這樣的情況下,像《決定》那樣放開輿論監督,不是更有必要嗎?
令人不解的是,黨中央在60年前發布的那樣重要那樣正確那樣英明的《決定》,為什么后來就很少提起了呢?甚至被淡忘了呢?很顯然只有把“為民謀利”只放在嘴上的官僚主義者才害怕這個文件!這樣一個綱領性的重要文件被淡忘,被掩埋,不能說這同既得利益集團在我們黨內,在我們國家日益惡性發展沒有關系。不是嗎?不知從何時起,有人把新聞媒體的批評報道,就定性為只能起消極作用的“負面報道”,這是完全不顧事實的。說這種話的人,難道忘記了在幾十年前,在中央《決定》的號召下,《人民日報》和各地報刊每天都可見到的批評報道后,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衷心贊揚,不僅沒有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反而提高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就是現在,報刊上每刊登揭露批評大小貪官的報道,也都從正面起到了增強信心、密切黨群關系的積極作用。
《決定》不僅闡述了在報刊上公開對黨政領導者的缺點錯誤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對鞏固新中國政權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而且還對如何保證在報刊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順利進行,對黨政領導進行有效的輿論監督的具體方式方法,也作了若干明確而具體的規定。其中最關鍵的規定就是批評報道無需經黨政領導審查就可刊用,新聞媒體及其記者、編輯有獨立自主的刊用權,由媒體及其采編人員對他們所刊用的批評報道的真實性、必要性負責,也即“文責自負。”可是,到了1999年,竟又進一步頒布了一個新文件,明確規定了即使媒體的內部刊物刊登反映問題的內部報道,也要先征求省一級的“黨委和政府的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也就是必須送所在地的省、市、自治區一級黨政“一把手”審查。現在包括新聞界在內的各行各業,莫不強烈要求,必須對各級領導層中日益嚴重的貪腐勢力加強監督。尤其是加強其他監督不可替代的輿論監督。因為輿論監督一能“通天”,二能曝光,那些干了許多坑害國家和人民利益壞事的貪官贓官們既想保帽子又怕丟面子。
批評性報道的送審制度害多利少
1950年4月19日由中共中央發出的《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是迄今為止,由黨中央發出的唯一的一個關于新聞輿論監督的批評報道的專門文件,到現在還未發過第二個這方面的文件。因此,《決定》所提各項要求,至今仍然有效,應該堅持執行。可是,實際上,官方的態度和看法同《決定》精神相悖。在我一個記錄本上記載著當年傳達的《廳字1999年11號》的文件,是轉發中央某大新聞單位對主要反映黨政領導“問題”的內部文件幾個問題的請示。其中一個問題談到:記者采寫的打算反映的問題如涉及全省或全市全區大局的稿件,要征求各省(市、區)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等等。這等于說,反映問題的稿件,當然包括批評報道,凡涉及“全局”的都要送給省一級黨委和政府的“一把手”審查。這個《通知》對內部報道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報刊的公開批評報道就更不在話下了。何況所謂“全局性的問題”又如何界定呢?
早在幾十年前黨中央就明確取消了對批評報道的審稿制度。《決定》說:“凡在報紙刊物上公布的批評,都由報紙刊物的記者和編輯負獨立的責任”,這就是說,報刊在刊發批評報道時無需經過黨委政府及其部門審定,而是由報刊獨立地、自主地確定是否可以或應該刊發。而且《決定》還指出:“過去在許多地方曾經實行一種辦法,就是把批評黨和政府的組織與人員的稿件送給被批評的組織和人員閱看,在征得他們的同意后,才加以發表,這種辦法是害多利少,不對的。”這里已把取消對批評報道的“送審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講清楚了。
實踐也證明,那個對批評報道要審稿的“通知”下達后,確實是害多利少,最突出的問題是言路被堵塞了。那個有名的內部報道中有分量的東西也大大減少了,記者、編輯們采寫批評報道的積極性也大大下降了。許多應該及時反映的重大問題,也沒人愿意去調查了。有的雖已寫成稿件也送審了,卻被長期扣壓,連索要稿件都無人敢出面。事實上,不取消對批評報道的送審制,就無法發揮新聞輿論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應有的監督作用,而輿論監督恰是我們黨所領導的各項事業不可缺少的,也是其他監督不可替代的。
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曾在某媒體當記者。那時期,應該說是新聞單位自主權較大的時期,是“文責自負”的“黃金時代”。那幾年,我就報道過幾次在現在無法報道的批評報道:一次是,當時的省委“一把手”,因年紀大了,思想較保守,對經濟改革百般抵制,特別堅決地反對農業大包干,全省從上到下都希望更換“一把手”,我通過內部報道反映了,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如當年有審稿制,就報道不了。緊接著,中央要求這個省用召開省市縣四級干部大會的辦法,民主推薦“一把手”,在民主推薦票數剛統計結束不到兩小時,我即通過內部報道把當日民主推薦情況反映到中央了。可是由于老“一把手”對推薦結果不滿意,想私下更改后再發中央,可是來不及了。如果放在如今,審稿制也就成了及時如實發批評稿的障礙了。這一類的事例還可以舉很多,就不贅述了。不過從利與害來講,就是上述幾個簡單例子也可看出,不取消對批評報道的審稿制,對輿論監督進行限制,堵塞言路,確實是害多利少呵!
應當讓《決定》在當前的反腐斗爭中發揮作用
黨中央在建國初期,就重視反腐倡廉,就作出了加強輿論監督的《決定》,那為什么幾十年后的今天,貪污腐敗卻那么嚴重了呢?只要翻翻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來的歷史就清楚了:那就是我們在前幾十年未認真堅持按《決定》的要求辦事,未堅持執行《決定》!不是嗎,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黨和政府雖然也不斷地號召反腐倡廉,每年也能懲辦若干大小貪官,可是貪腐勢力仍在惡性發展,仍在不停地蔓延。原因何在?集中起來就兩條:黨政領導的權力太大,特別是各地區各單位各部門“一把手”的權力太集中太大了;二是缺乏有效而有力的監督,特別是輿論監督被削弱了,被限制了。調查資料表明,凡貪污腐敗的易發地區(包括重災區)、易發領域或單位,以及易于產生貪官的高危崗位,幾乎都集中在煤、氣、油、礦比較集中的地區,集中在管錢管人(包括升學和分配)管物管土地管工程(包括房產、交通)等領域和部門的掌權者,至于監督,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雖不斷加強,但在各級黨和政府領導下這個弊端,已是人所共知。談到輿論監督,我們自己及港臺經驗也都一再證明,其在反腐斗爭中有著其他監督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肯定,現在只要能按《決定》的要求辦事,這個《決定》就可以成為反腐倡廉最銳利的武器之一,可以在反腐斗爭中發揮巨大作用。
(作者為新華社高級記者)
(責任編輯 吳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