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2010年11月13日,本刊編委范敬宜因病去世,特發此文悼念。
“生命有時很脆弱,他的一切聰明才智,都隨著他生命的結束而結束了,這是很令人傷感的。”11月14日,得知老朋友范敬宜去世的消息,彭定安老人不禁連聲嘆息。
從1951年到2010年,近60個年頭里,兩人從相識到相知,一起走過了一段段風風雨雨的日子,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段風雨兼程的日子,都是兩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
1951年,在彭定安到《東北日報》(《遼寧日報》前身)工作的第二年,20歲的范敬宜也來到《東北日報》。當時兩人都在檢查科,負責檢查新聞稿件在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差錯。兩人都是南方人,都很有才氣,頗有些惺惺相惜。
彭定安說:“1957年,正值全國反右浪潮,我和范敬宜被扣上了‘彭范聯盟’的大帽子,我們倆的命運從此更緊緊地連在一起了。”
1958年,兩人被下放到了遼陽農村。彭定安是“右派”改造小組的組長,范敬宜是副組長。“那段時間非常難,但是范敬宜很能吃苦,他吃苦的精神比我強。”
彭定安說,范敬宜,一個南方的文弱書生,但是干農活真是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不是那種表現自己、做給別人看的干,而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干。連村里監督他們改造的農民都說,數老范干得好。
1969年,兩人都要去插隊,范敬宜去建昌,彭定安去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想著老朋友一去邊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歸來,范敬宜拿著相機來到彭定安家,要給他們全家照個相。于是,在沈陽八一公園,就有了一家四口的溫馨留影。
在農村,兩人入了黨,這在當時整個遼寧都是件有影響的事。摘帽“右派”還能入黨,少有。范敬宜激動地寫信給彭定安,說他們倆終于實現了終身的理想,參加黨、追隨黨。彭定安說:“范敬宜在農村做得比我好,插隊的時候寫了很多農村報道。”
2007年,彭定安出版了長篇小說《離離原上草》。小說以他們倆近60年的友情和事業為原型,彭定安跟范敬宜說:“小說中的男二號借用了你的經歷和你的性格。”范敬宜聽了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