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優秀教師的共同成長需要一種“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整體氛圍和一位指引方向的領跑者。李吉林老師身邊的青年人無疑是幸運的。1990年5月,全國范圍內最早的校本教師培訓基地之一,通師二附小“青年教師培訓中心”成立,并且由情境教育創始人李吉林老師親自擔任導師。這為一批有志于情境教育探索的青年教師提供了寶貴的成長平臺。很快。一個以學習為樂,以研究為榮,以創新為動力,以兒童發展為心靈寄托的團隊,在李老師的引領下成長起來。
老師們具有極大的熱情和積極刻苦的精神。每周二下午四點、周五晚上的學習時間一到,大家準時集合,不用通知,誰也不會遲到。大家不怕困難,寒冷的冬晚,下班后他們留下來學習,忘記了饑餓,忘記了刺骨的冷意;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年輕的爸爸甚至忘記了參加兒子的生日會:生病在家半個月的老師回到青培中心,第一句話就是“在家躺在床上就怕掉隊”……作為導師,李老師對青年教師的訓練是嚴格而親和的,每人一份“成長規劃”以明確目標;一張“作息時間表”力求日有所得。練書法、畫簡筆畫、做讀書卡、寫論文是青培中心長期的作業,不僅要做完,李老師還要講評;李老師經常指導老師分析教材,研究教法,親自動手精心地修改教案。三遍、四遍……她絕對不嫌麻煩,她說:“鉆研教材是個‘無底洞’。”教案紙上密密麻麻的紅筆批注,記載的是李老師對青年教師的真愛,也是青年教師茁壯成長的印證。與嚴格要求交織在一起的,是李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愛:寒冷的冬夜,她冒雪給住校的施建平送去一籃雞蛋和酒精爐;治病休養的日子,她為賽課的唐穎穎一遍又一遍修改教案;她匠心獨運,點撥陳志萍在教具上打開一扇窗。指導她讓小山羊看到外邊的精彩世界:并深入數學學科,跨越了情境數學這陌生的門檻……
李老師高屋建瓴的指導,細致入微的呵護關心,化成了青年教師成長的動力和激情,他們用忘我的工作、出色的成績,表達著對李吉林這位教育前瞻者的由衷愛戴,表達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1994年,施建平意氣風發,摘下江蘇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的桂冠;吳云霞勵精圖治,成長為著名的德育特級教師;黃美華二十年磨一劍。榮膺南通市第一個小學音樂特級教師;語文學科人才輩出,施建平、曹桂林、唐穎穎、王美、張洪濤、陸紅兵等老師參加全國全省課堂教學大賽都捧回了金閃閃的一等獎:數學學科成績斐然,近年來奪下了江蘇省數學課堂競賽六連冠;其他的英語、美術、體育、電教各科,都在情境教育思想的滋養下,蓬勃發展,開創嶄新的篇章……十多年間,300多人次外出講課,北京、天津、上海、廣州、西安、蘭州這些大城市都留下了他們年輕灑脫的身影:蘇北農村,邊域新疆也回蕩著他們熱情自信的聲音……情境教育為老師們插上飛翔的翅膀,托舉著他們自由翱翔。
他們的實踐吸引著各界賓朋紛至沓來。省內外的教育團體充滿期待地來學習;中央教科所、國家教育機構的專家領導滿心歡喜地來視察,全國許多學校以至世界的政要和教育工作者慕名來訪參觀。二附小這座百年老校也煥發了青春,情境教育與青培中心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知名度,使之成為推廣漢文化的基地……原國家教委柳斌副主任曾充滿激情地贊揚:“看到他們的素質,就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希望。”
現在,李吉林團隊日益壯大:南通市教科研的專家,南通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年輕的教授、博士激情洋溢地參與研究;深圳、天津等大城市的老師,周邊區縣、農村,甚至是邊遠地區的老師也突破距離的限制參與實踐。
,
在引路人和追隨者共同的努力下,情境教育的理念越煉越新,道路越走越寬,整個流派的風格也越來越鮮明,那就是“多彩而質樸”、“靈動而扎實”。他們用最簡單的材料,把難懂、枯燥的內容變換為多彩多姿、生動形象的情境。一個紙盒子可能就是一座城堡,幾根樹枝可能就是一片森林;寥寥幾筆,黑板上的李白正在沉思;叮咚幾個音符。孩子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就飛上了彎彎的月亮……別出心裁的創新凸顯“謗發主動性、強化感受性、著眼創造性、滲透教育性、貫穿實踐性”的理念;他們的課堂是屬于兒童的,立足于兒童的需求,放眼于兒童的發展。大家像李老師一樣用“心”去追尋小學教育的高境界。
對于李吉林來說,她也許只是憑著那一份責任感,帶起了這一大批年輕人,但對于未來教育的發展來說,這卻是意義深遠的。著名學者翟天山說:“李吉林老師是情境教育的創立者,但情境教育已經不再是她個人的事業了。馬克思中學畢業時的論文中有一段話:‘當我們把個人精力投入到一個公眾關注的事業的時候,我們的痛苦有人分擔,我們的快樂有人分享。’李老師找到了這種分擔、分享的機制。由此可見,情境教育這個事業是可以持續發展的,可以延伸的。今天的李吉林老師已成為了一個群體,不再是個人的,這種教育的延伸對于中國教育的發展,對于情境教育走向世界是有深厚底蘊的。”
現在,放眼望去,情境教育的園地已是佳木蔥蘢,蔚然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