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所以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最主要的是因為語文具有工具性,這是指語文是人們生活、工作的交際工具;是指語文是學習各門功課的基本工具。語文還有很強的思想性。在語文訓練中進行思想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學科的這種特性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傾注全部的心血,從孩子入學起,便要逐步教會他們識字、閱讀、作文,培養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由此看來,小學語文教師所負的任務既繁重又光榮,要完成這些任務,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需要我們付出畢生的精力,全部的聰明才智。
一、關于識字教學
長期以來,廣大的小學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工作者,在識字教學方面,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進行了改革識字教學的實驗。字詞教學不僅是學習語文的需要,也是學習其他各科的基礎。試想,哪一門學科離得了字詞?離得了閱讀?目前中學反映小學畢業生語文基礎差,語文質量不高,其中小學階段沒有教好字詞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就要針對這一情況,切實研究提高學生識字效率,研究改進識字方法。
(一)識字教學要遵循一定的規律
根據我的實踐和調查研究,我認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識字,都必須遵循以下三個規律:即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學習語文的規律,漢字本身的規律。
1.遵循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
我們認識事物總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是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由個別到一般的。低年級兒童缺乏對事物的精細分辨能力,他們不大注意事物的形狀和位置的細微差別。他們總是先把事物作為整體來感知,只注意抓住字的整體輪廓,而忽略它的細節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多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區別。
2.遵循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我主張“字不離詞,詞不離句”這個原則,就是要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來感知,來理解,來掌握,使生字的出現、講解都不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不離開學生的初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不離開兒童的口語水平。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不致枯燥乏味,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識字效率。運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能比較準確地解釋詞義,要是孤立地進行教學,兒童似懂非懂,只有靠死記硬背,既不甚理解,當然也不會運用。我們常常發現學生的錯別字多,用詞不確切,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3.遵循漢字本身的規律
漢字的字形復雜,難于掌握。但是,漢字也有它自身的規律,運用漢字的規律進行教學,就能化難為易。漢字中除了少數獨體字外,多數都是合體字。學生掌握了一部分的偏旁部首以后,學習起來也就容易了。如學習了“日”、“月”、“子”、“女”、“木”等字后,再學“明”、“好”、“林”時,學生就知道:“日”和“月”合起來就是“明”,“女”和“子”合起來就是“好”,兩個“木”字合起來就是“林”。這樣,學生掌握的偏旁部首是識字教學的真正質量。
(二)識字教學還要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
小學語文教學,識字是基礎,但是識字只是個手段,是為了掌握工具,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在識字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把識字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隨課文分散識字,可以促進這種結合。學生邊識字邊進行寫字、造句、說話、寫話、朗讀的練習,可以做到會讀、會寫、會默、會用。
學語文不能只是識幾個字,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的能力,而且一定要從一年級培養起。一年級的學生比較天真,他們雖然能說話,但是往往說得不完整,用詞不確切,甚至講得顛三倒四,不連貫。這就需要我們注意培養說話的能力和聽話的能力。其次,說話句子要完整,一定要有頭有尾,誰做什么,到哪里去,去做什么事,主謂語完整,而且用詞準確。在學生中還要養成一種風氣,就是一個同學在發言,大家都要注意聽,好的要向他學習,不夠的地方要給以補充,錯的就糾正。除了培養學生聽和說的能力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讀課文的能力,做到讀出語氣,不讀破句,不隨便加字,不隨便減字。還要讀出感情來,連標點符號的間歇也要讀出來。有些詞語,不僅要做到會讀、會寫、會講,還要會用,能講出什么意思,知道用在什么地方。所以,圍繞識字有許多工作要做,一定要把聽、說、讀、寫結合起來。
(三)識字的鞏固尤其重要,要作為一個問題來研究
鞏固識字的問題應該重視,盡管識了一千多字、兩千多字,但學生還是有錯字,這是一個問題,要好好研究。現在有的老師方法比較簡單,為了應付考試,每教一課書,就要學生一個生字抄幾遍、十幾遍,不但要學生默寫本課的生字,而且要從第一課默起。因此,學生負擔很重,但效果不好,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負擔很重。這樣死抄死寫,作業太多,學生心里就有抵觸,就馬虎了,字就越寫越壞、越寫越草,甚至越寫越錯。
我認為,保證質量是需要的,但是不能采取加重學生負擔的辦法,主要是教師應加強備課,應在改進教學方法上下工夫。我教一、二年級時就對學生講:“老師不在乎你們寫多少,只要字寫得好。”這樣要求。學生的心理狀態就大不一樣了。布置一大堆作業,學生急于完成,就做得馬虎了;相反,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不多,那么學生就會認真地寫了。從效果來說,課堂作業往往比家庭作業要好些,我總認為,字可以少寫一點,只要他記住就行,有的字不一定要寫在本子上,可以用手書空,嘴巴說說,手在桌上寫寫,這樣印象也深。教學方法上,應該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采取生動、形象的辦法。比如“蚯蚓”,有的小孩常常把“丘”字寫成“兵”。我對他們講,蚯蚓是蟲子,所以都是“蟲”字旁,蚯蚓都是在土里、小山丘里,所以蚯字右邊不是“兵”而是“丘”,蚯蚓沒有腳,所以兩點不能加。蚯蚓有時彎來彎去,像“弓”字,有時是筆直的,像“|”字,所以“蚓”字右邊是個“引”字。這樣一講,他們就記住了。有個學生工作了幾十年后,還記得當年我是這么教的。
生字開花是個好辦法,但是要適當。有的字可以組幾個詞,但有的字不大常用,很難組詞,也組不出來。如果每個字都要學生組詞,他們就難辦了,只好問爸爸媽媽。所以生字開花,稍為開一點是可以的,但不必每一字都開花,也不必無邊無際地開,否則就會開錯了。總之,教師要多考慮教學方法,不要太簡單,不要把小孩當作大人,要讓小孩學得活,學得有興趣。
二、關于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它借助于經典選文的閱讀,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樹立共產主義的情操。人們把閱讀能力比作一把“金鑰匙”,這很有道理。因為具備了閱讀能力,可以通過它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任意選擇自己需要的知識。
當前,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被動局面。乍看起來,課堂上似乎很活躍,而實際上學生詞匯貧乏,說話、朗讀、默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很差。可是這些情況又常常被“高分數”掩蓋著,不大注意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我覺得從下列幾個方面作些努力,可能會有助于改進閱讀教學。
(一)閱讀教學要重視詞語教學
把閱讀教學比喻成一把“金鑰匙”,那詞匯教學則是構成這把金鑰匙的特別素材。詞匯教學主要是指弄懂詞語的意思,并會正確運用。在小學階段,許多詞語是實詞,有的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稍作比較,也就一目了然。那么教學中的氣力應放在哪里?從實踐看,重在引導學生說,也就是口頭運用。通過多種形式的說話,既可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又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閱讀教學要從實際出發
目前,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兩種現象:有些教師往往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學生。以為學生什么都不懂,課文的理解全靠教師的講解。甚至學生懂了的,也還要一字一句地過一遍堂,否則不除疑;有些教師則以為閱讀教學要“精講”,教師講得越少,教學方法越“時髦”。到底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我認為應該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出發,講究效果。該講的就講,需要講多少就講多少,不需要講的則不講。這就要求教師要熟悉教材,了解學生,善于抓住教材的特點、重點和學生的難點,有的放矢。總之,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我們要把精力集中到學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途徑。
(三)閱讀教學不可忽略朗讀訓練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項目之一。朗讀能力的強弱也直接影響到感情的表達,藝術的享受,性格的陶冶,寫作的提高。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呢?《大綱》中明確規定:小學朗讀教學的要求就是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所謂正確地讀就是要用普通話清楚、響亮地讀,讀時要做到不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讀破句子。有了正確讀的基礎,就要求學生向流利、有感情的方向努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是通過自己的喜、怒、哀、樂將課文的思想內容表達出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分析書中人的思想感情、正確地停頓、掌握輕重音的規律和快慢速度則是有感情朗讀課文的保證。
要養成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的好習慣,除了上述看法外,教師的范讀和平日的說話習慣也是很重要的。因此,這就要求每一個語文教師無論是在課內,或在課外都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消滅方言,根治語病,說話要抑揚頓挫,以情感人。
(四)閱讀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自學能力
循循善誘,狠抓雙基,固然是語文教師的必備之功,但并不一定是培養優秀人才的靈丹妙藥,人類社會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人類的智力得到了開發而發明創造出來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能夠透徹、迅速、愉快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善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開始,我讓學生自學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就提出來問,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二上時,他們學會了查字典,有不懂的詞義通過查字典能自己解決的,就讓他們自己解決,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然后我們再啟發,誘導學生把難理解的地方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似懂非懂,不知如何提。這時,我就主動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如第六冊《西門豹》一課,學生讀后,當堂提問:“既然這個地方田地荒蕪,人煙稀少,為什么到了河伯娶媳婦的日子,漳河邊上站滿了老百姓?”“既然老太爺告訴西門豹,有女孩兒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那后面又哪來的新娘子呢?”綜上所述,學生不但能積極思維,提出了不懂的地方,還對課文的邏輯性提出了懷疑,這說明他們是主動學習,動了腦筋的。
另外,我在培養兒童的分析、概括能力方面也是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循序漸進,邊扶邊放的,把思考權交給學生,避免越俎代庖滿堂灌的現象。
(五)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目的、意志和興趣,三者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老師表揚了一篇習作,往往會成為這個學生熱愛語文學習的開始,校刊上登載了誰的文章,也許會使他終生不忘。課堂上老師繪聲繪色地講了一個奇妙的故事,推薦幾本好書,可能使某些同學從此與故事中的主人翁結下不解之緣。可見教師通過適當的表揚、鼓勵。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是多么重要。要提高閱讀能力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光靠讀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到課外書籍的海洋中去吮吸知識的乳汁。我從一年級起就結合課文注意適當地向孩子們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我們充分利用班、晨會時間,根據三年級同學的興趣愛好,常常開展小型多樣的故事會、新聞匯報會、興趣題解答、“看誰推薦的好書最多”、優秀文章朗誦等活動,幫助孩子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但啟發學生廣泛閱讀時,要注意結合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他們的閱讀:要糾正學生只看故事情節,囫圇吞棗和無節制地閱讀等不良習慣。
學生廣泛地閱讀,必然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在教學中,我寧可少布置些書面作業。也要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去閱讀課外讀物,多方面吸收營養。這不僅不會妨礙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確實能幫助學生提高能力,發展智力。
三、關于作文教學
說話是寫話、作文的基礎,閱讀為作文提供了知識和技能,而豐富的生活內容是學生寫好作文的源泉。
小學作文課是從三年級起開設的,可是有關作文的訓練從孩子入學第一天起就應該抓,并且始終貫穿于各年級的教學活動之中。如果孤零零地就作文抓作文,特別是只從三年級抓起,則難以收到作文教學的預期效果。
(一)作文從說話訓練開始
教學實踐表明:話說得正確、完整、有條理的學生,寫話的能力也就強。所以一定要抓好小學生的語言訓練。初入學的兒童開始接受正規的系統的教育,他們可塑性大,模仿性強,最聽老師的話,最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這時對他們在口頭語言表達方面提出恰當的要求,并把這種要求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到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是能很快取得成效的。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說話完整、連貫、中心明確、條理清楚,以及聲音響亮、態度大方等等好習慣。說話訓練還要及早和寫話結合起來。教師自己要經常給學生示范,如在黑板上留個便條,通知學生干什么,該怎么干,學生沒學過的漢字給注上拼音。學生經常看,就模仿上了,需要時,他們也能提起筆來寫幾句。寫,是為了某種需要,不是什么“苦差使”。如“三八”婦女節到了,組織學生給媽媽寫祝賀信;學生患病住院了,發動大家寫信慰問他(她);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幫助打掃衛生,發動學生寫信感謝他們……這些都是練習寫的機會。
(二)閱讀是學生學習作文的前提
我們都知道,多讀多寫是寫好文章的“訣竅”。這個“讀”,首先靠的是閱讀課。從作文教學的角度看,在閱讀課中著重抓好以下幾點可以使作文教學取得較大的進展。
1.要著意讓學生弄清詞義,建立句子的概念
弄清詞義,是用詞造句的第一步。學生在作文中的用詞不當、詞不達意,或詞語貧乏等毛病,大多由于對所學的詞語理解得不清楚,不深刻,記得不牢,到運用的時候,詞語無法出現在筆端。小學生初學語文,接觸到的詞語大多是意義明確的實詞,難的是使他們記得很熟,變為自己語言中的一部分。課文中有些高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的詞語,除聯系課文讓學生理解外。我們老師還要有意識地在日常言語中使用它們。讓學生聽懂聽熟,從而學會運用。我們絕不可低估教師語言對學生語言的影響,這也是一種“潛移默化”。
2.閱讀課要給學生一點寫作知識
記人記事的文章要寫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烏鴉喝水》從烏鴉口渴找水喝寫起,到烏鴉想出辦法喝到水,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束的順序來寫,層次很清楚,教學中稍作指點,一年級學生同樣能接受。寫話、作文要避免重復嚕蘇,通過閱讀教學也是可以及早讓學生懂得的。《小壁虎借尾巴》最后一段中有句話:“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訴了媽媽。”這一句話就概括了上文小壁虎借尾巴的詳細經過。可是學生在閱讀時不一定能體會到。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小壁虎不是向小魚、老黃牛、燕子借尾巴嗎?為什么課文用一句話把它帶過了?實際上它是詳細地把借尾巴的經過講給媽媽聽的呀!”學生開始也愣住了,但很快就懂得課文中不必再寫詳細的道理。我進一步告訴他們,這就是有詳有略的寫法,這樣寫,文章就不嚕蘇了。以后你們碰到這類情況也可以這么辦。
3.適當引導學生模仿范文
現在語文課本里編進了不少學生易于模仿、學習的短文和習作例文。如果我們能配合課文,有計劃地開展一些活動,再讓學生寫寫,不難看出閱讀教學的效果。閱讀課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詞語、句式及章法,要讓它們成為學生自己的財富,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多想辦法,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接受、掌握。如引導學生欣賞佳句,改換詞語,改變句式,變換體裁、人稱,訓練學生歸納段意,歸納全文中心,復述課文……有一種引申復述,更能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些訓練,要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一下子要求學生達到,還要面向全班學生,讓大家都去思考,讓大家都有動嘴、動手、動腦的練習機會。
(三)豐富學生的生活
學生作文,難在一是沒有東西寫,二是不知怎么寫。如果說,閱讀教學、語言訓練幫助學生懂得怎么寫,那么,多方面豐富學生的生活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寫什么的問題了。同時也要看到,學生是在受教育期間,他們年幼,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的生活,使之豐富多彩,并具有鮮明的教育意義。
1.啟發學生廣泛閱讀
班級中總有一些學生知識面較廣,能在課堂教學中解決一些疑難問題,贏得小伙伴們的羨慕。這些學生大多是喜歡看課外書的。我還注意結合閱讀課,結合學生的接受水平,不時地介紹一些讀物給學生。除了介紹和指導學生閱讀,我還鼓勵學生聽廣播,收看內容合適的電視節目,組織他們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這些。和課外閱讀一樣,有效地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領域。
2.組織多種多樣的校內外活動
學校大掃除,讓高年級的同學幫助低年級的小弟妹擦玻璃窗、拖地板,整理學校的環境衛生,參觀學校的花壇、苗圃,開展各種體育比賽,給低年級和幼兒園小朋友講故事,組織慶祝節日的游藝、文娛、科技活動,搞好大、中、小隊活動,搞好學校和班級的黑板報、墻報,組織種植或飼養小動物的活動,等等,對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都有好處。我還常帶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到大自然去接受教育。我帶他們到公園去,到郊外去;組織他們瞻仰、參觀烈士陵園、革命圣地;游長江大橋……在這些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