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每到這個日子我們都會采取各種方式紀念和慶賀。那么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國慶節又是什么樣的呢?
對大多數國家來說,國慶節都是非常隆重而特別的節日,總要進行各式各樣的慶祝或紀念活動,以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增強國家的凝聚力。不過,世界各國的國慶節不僅來歷不同,名稱也大不一樣,如許多國家叫“國慶節”,也有國家叫“獨立日”(如墨西哥)、“共和日”(如冰島)、“聯合日”(如坦桑尼亞)、“革命日”(如原蘇聯)、“憲法日”(如丹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巴基斯坦),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瑞典)。一般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國慶日,但是,尼泊爾、瑞典、烏干達、幾內亞共和國和丹麥卻有兩個國慶日。
而且,由于各國的國情和傳統各異,慶祝方式也多姿多彩。
法國“巴士底日”:紀念“大革命”
法國國慶日名叫“巴士底日”,以紀念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為標志的法國大革命。但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時,曾宣布這一天為“國恥日”和“殺人犯的節日”。直到共和制恢復10年后的1880年6月,法國議會才正式通過法令,將7月14日定為國慶節。
“巴士底日”是法國最隆重的民眾節日,當天全國放假一天。節日前夕,家家戶戶都掛起彩旗,所有建筑物和公共場所都飾以彩燈和花環,街頭路口架起一座座飾有紅、白、藍三色布帷的露天舞臺,管弦樂隊在臺上演奏著民間流行樂曲。每年7月13、14日晚上,狂歡的人們都會涌向街頭,脖子上圍著紅、白、藍三色彩帶,隨著音樂跳起歡快的舞蹈。法國每年國慶都在香榭麗舍大道舉行閱兵式。與美國“獨立日”游行的嘻嘻哈哈相比,法國“巴士底日”的軍事色彩非常濃。
美國“獨立日”:“自由鐘”再次響起
7月4日是美國的“獨立日”。通行的說法是:大陸會議1776年7月4口通過《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據歷史學家考證,這是許多人的記憶錯誤或事后對歷史的編造。從法律上說,7月2口是一個更為準確的日子,那一天,大陸會議通過決議案,宣布了美國的獨立。至于《獨立宣言》,它的起草時間雖然比決議案要早,但通過時間則拖到當年11月。更“過分”的是,美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說費城議事廳塔樓上的大鐘曾在7月4日《獨立宣言》通過后鳴響,這口鐘由此得名“自由鐘”,在美國任何一個出售紀念品的商店里都能買到它的模型。可是據歷史學家的研究,“自由鐘”根本沒有在7月4日鳴響,故事純屬虛構。
美國的國慶日充滿著虛構和想象,但美國人似乎并不在意。藉著每年一度的歡慶,人們確認“美國精神”,也構筑了民族的認同。每年國慶,“開國圣地”費城率先敲響“自由鐘”,各地教堂隨之以鐘聲響應。一個虛構的節日,參與了國家的認同與凝聚,也許正因為這種“美國精神”的認同和凝聚,這個國家才成為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
英國國慶日:隨天氣變換
在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按歷史慣例,國王的生日為英國國慶日。現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生日為4月21日,但由于倫敦4月天氣狀況欠佳,因此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女王官方誕辰日”。女王父親喬治六世在位時,也是在6月過生日,盡管他的實際生日是12月14日。此前兩位國王喬治五世和愛德華八世恰好都在6月出生,才能在實際生日中領受舉國臣民的共同賀壽。
和美國的“獨立日”比起來,英國國慶不免有王室“一己之私”的意味,加之還有不少人呼吁取消君主制,所以英國的國慶自然低調得多,不像美國那么隆重鋪張。女王賀壽活動中很重要的一項是:為國內外名流封爵授勛。受嘉獎者名單分別由政府和王室擬定,并在女王的官方生日那天公布。
“澳大利亞日”:慶祝“囚犯”到來
1788年1月26日,英國人亞瑟·菲力浦率“第一艦隊”駛抵悉尼市的杰克森港下錨。這支艦隊載著780名放逐犯人與海軍及其家屬約1200人,所以這個國家也被戲稱為“囚犯創造的國家”,菲力浦為首任總督。而1月26日則成為了澳大利亞建國紀念日,也被人們稱作“澳大利亞日”。而今,每年1月26日這天,澳大利亞各大城市都會舉行各種大型的慶祝活動,因為這是他們最重要的節日。悉尼市杰克森海港的渡船競賽也是每年都有的保留節目,象征著第一批英國囚犯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