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專門幫助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銀行貸款。[1]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體制基本形成,高等教育由公費變自費,而且收費逐步提高。高等教育全面收費政策導致高校貧困生群體的形成。為了解決家境貧困的學生因“缺錢”而被剝奪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這樣的問題,1999年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出臺。從1999年國務院頒發了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文件到2009年新的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實施,該政策在十年中不斷被修正,且成果愈加突顯。教育部財務司巡視員、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在2009年初說,從1999年至2008年年底,全國高校累計有436.1萬名大學生通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圓了自己的大學夢,累計貸款金額達337.1億元。[2]大學生助貸政策,不僅幫助國家緩解了財政危機,而且給貧困學生解決了上不起學的難題,真可謂是高等教育之“福音”。
二大學生助貸政策十年變遷
1 1999年~2004年助貸政策
1999年6月,我國第一次頒布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文本《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規定(試行)》,政策規定了以下幾點:(1)貸款主體是金融機構;(2)由國家財政給予同期法定貸款利率50%的貼息;(3)貸款額度每年最高8000元,學生畢業后4年償還完本息。[3]2002年以后,貸款額度改為每年最高6000元。2004年國家對助學貸款政策進行了調整,首先延長了償還期,從4年延長到8年,學生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由政府財政補貼,畢業后利息全部由學生自付,并建立了學生還款約束機制,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利用媒體公布違約學生名單。[4]
2 2007年助貸政策新面貌
2007年,針對助學貸款政策對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面偏窄、資助標準偏低的情況,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該意見在強調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同時,要求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和鼓勵金融機構大力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并且規定對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本專科生,畢業后自愿到艱苦地區基層單位從事第一線工作且服務達到一定年限的,國家實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5]
3 2009年助貸政策新況
為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中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發〔2008〕16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09〕3號)有關精神,財政部、教育部決定自2009年起,對中央部門所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縣以下基層單位工作、服務期達到3年以上(含3年)的學生,實施相應的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國家在學生畢業后每年代償學費或國家助學貸款總額的1/3,3年代償完畢。對于未滿3年服務年限的學生,取消對其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資格。[6]
三對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的評價
1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增多了貧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是國家力圖解決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上學問題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完善大學生資助制度的創新。它立足于解決弱勢群體的上大學難問題,圓了貧困學生的大學夢。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擺脫貧窮的宿命,也擴大了國家遴選國家棟梁和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范圍。
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07年2月,全國已累計審批貸款學生115萬,審批貸款合同金額達到96億多元,先后有108萬學生得到發放貸款69.8億元。自從2007年國家建立健全新的資助政策體系以來,基本上保證了每名進入中職學校和全日制公辦普通高校的學生都能順利入學;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保證了這些學校都不會把新錄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拒之于大學校門之外。大學生助貸政策的改進和推行,發揮了政府在社會財富分配上的優勢,也促進了教育公平。
2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從實施過程來講,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能夠發現問題及時修改和完善,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1999年的助學貸款政策規定了貸款主體、貸款擔保、貸款利息、貸款最高額度和還款年限等,對于政策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沒有進行預測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2004年針對助學貸款回收困難的問題馬上對該政策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建立了學生還款約束機制。2007年大力倡導的生源地貸款政策,對于降低助學貸款的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
助學貸款的對象是貧困生。貧困生可能未來的經濟償還能力會很強,但其家底薄弱,在現行創業難的社會背景之下,要這些學生在規定的年限之內還完所有貸款是有困難的。2007年和2009年的助學貸款代償政策的出臺,不僅減輕了學生畢業后的還款負擔,增加了貧困生的還款能力,同時也緩解了有的地方就業難、人才奇缺的問題。站在銀行的角度,他們的貸款風險在國家的襁褓下,變得愈來愈小,促進了大學生助學貸款向健康之路發展。
3阻礙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有效執行的最主要因素依然是還款約束機制不健全
助學貸款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舉步維艱的最主要問題是學生欠款惡意不還,銀行承擔的金融風險太大,自身的商業利益受到損害以至于向學生發放助學貸款的積極性不高。對于這些問題,很多人都指責是由于現在的大學生信用意識太差。筆者認為,主要由于以下兩個原因:(1)從人的本性來講,任何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傾向。不只是大學生,很多社會人如果從銀行貸款,如果不償還沒有人格或利益損失的話,他會不還。因此,助學貸款的償還問題不能被動地依賴大學生的信用,而是應該建立一個助學貸款還款約束機制。(2)在我國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個人信用制度基本上還是空白。根據博弈論,學生貸款后違約的收益高于不違約的收益,所以不還貸的情況愈演愈烈,迫使銀行曾經出現了停貸的現象。
雖然我國嘗試了一些助學貸款還款約束機制,如曝光違約學生的名單,倡導生源地申貸等,從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違約的可能性,降低了銀行的金融風險,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助學貸款回收難的問題。以2004年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建立“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息查詢系統”為例,如果貸款學生違約,將其名單在新聞媒體及全國高校畢業生學歷查詢系統網站公布,以期使他受到譴責。但在現行體制下銀行很難找到欠貸學生,要懲罰學生而付出的成本高出銀行本息,銀行只能根據國家政策核銷為呆賬壞賬,并承擔相應的損失。當欠貸學生得不到應有懲罰時,就會出現“守信失利,失信得利”的情況。
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助學貸款的還貸難問題,必須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即讓大學生的助學金還貸信用與社會保障機構的保險、退休金以及他日常生活和謀生的文檔和證件掛鉤,并入個人檔案。大學生有這樣的失信行為,他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麻煩,如找不到工作、老無所保所依,這樣才強迫人們提高信用度。美國人的個人信用很高,并不是由于他們的信用自覺,而是因為美國個人信用體系比較完善,借貸不還會受到很重的懲罰,其設立的個人信用體系配合助學貸款政策的實施,保證了美國助學貸款模式的生存和運行。因此,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使受貸學生的違約動機消滅在萌芽狀態,才是保證大學生助學貸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四結語
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的實施,解決了貧困學生上大學難的問題,使那些學生及其家庭從中得到了實惠,但由于我國各項相關制度還不是很健全,在實施過程中容易被不講誠信的人鉆空子,給實施帶來很大的阻力。我們已經意識到該政策存在的必要性和它的問題所在,正在借鑒西方國家的精華,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延長還貸年限、貸學金代償來解決剛畢業的學生的經濟能力相對薄弱,無法還貸問題;提倡生源地貸款以方便銀行對借貸畢業生的跟蹤問題;考慮怎樣通過與社會保障機構合作約束學生還貸違約行為,降低銀行貸款風險和追貸成本等。大學生助貸政策是好的,但它是否能讓全民受益,不僅靠的是我們大家的自覺性、道德心與誠信,也要健全助學貸款還貸制度。只有法制與誠信結合起來,才能解決助學貸款的供求矛盾,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入學完成學業,促進教育公平與社會公平。
參 考 文 獻
[1]趙建鳳,陳寶峰.國家助學貸款現狀[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13).
[2]張玨瑛.10年來436萬大學生受惠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中國教育部網。2009-04-29.
[3]李志峰.我國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相關性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
[4]林艷芳.國家大學生助學貸款期延長到8年,新政策今秋起實施.中國江西網.2004-7-20.
[5]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中國教育部網.
[6]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畢業生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教[2009]15號.中國教育部網.
[7]張青枝.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青年研究,2009(2).
[8]陳漢聰.分配型教育政策執行的理論構建——以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08(3-4).
[9]黃心月.影響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有效執行的因素分析[J].高教與經濟,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