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末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由時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Seligman首先提出。它把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意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和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1]
隨著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大學生普遍承受著各種心理壓力,心理障礙、心理疾病頻繁出現,并呈不斷增長趨勢。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更多關注已發生的或者已發生的心理問題的個體,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和基本原則,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受到了限制。而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成果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內涵的理解,彌補或矯正了消極心理學視野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處,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全新的視角。
二積極心理學理念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目的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為目標,培養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而積極心理學理論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提倡積極人性論,它消解了傳統心理學過于偏重問題的片面性,真正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功能和使命: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積極心理學三者追求的總體目標的一致性,為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提供了可能性。著名心理學家張厚粲認為積極心理學的本質與目標是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3]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從約束性出發,過多使用“灌輸式”教育方法,往往忽視對人的現實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偏離了“現實的人”這一主題,嚴重忽視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既可以幫助大學生優化心理素質、發掘內在的力量、培養善意和美德等積極品質,又可以幫助大學生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心理支持。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積極觀:增強積極體驗,挖掘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包括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人格特征、積極情緒和健康的關系、創造力和培養天才。[4]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倡導心理學要研究人心理的積極方面,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把注意力轉移到人的潛能、需要、動機、能力、幸福中來。任何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包含知、情、意、信、行等五個心理因素。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種消極傾向,就是過多地關注經濟困難學生、問題學生,對他們所出現的問題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但很少發現這些學生身上的積極品質,并給予肯定和發揚。而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來認識,學生的成長、成才不能依靠對問題的修補和消解,相反,要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為學生提供發展的積極環境和實踐機會。
首先,依托實踐,增強大學生的積極體驗。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活動,使學生的“知”轉化為“行”,培育奉獻社會的情感,砥礪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意志,在活動中,強調了學生在實踐中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使他們在為他人服務和為集體服務的實際行動中體驗成功,獲得幸福感,增強對他人和集體的義務感,心理上得到積極的體驗。
其次,樹立典型,挖掘大學生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主張,人的生命系統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系統,這個系統具有潛在的自我完善的內在能力,個體能夠決定自己的發展。積極向上是人固有的本性。2008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表明:高校學生的思想主流繼續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以“80后”為主體的廣大高校學生表現出了高度的政治覺悟、嚴密的組織紀律性和強烈的愛國熱情,能自覺學習、提高能力、注重修養、塑造品格。[5]高校可以通過樹立各方面的事跡典型,創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實踐氛圍來引領學生成長,挖掘積極品質,引領青年風尚。要樹立典型,就要樹立積極的成才觀,尊重個體的差異和價值取向,并為其提供全方位支持。通過開展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的優秀的事跡評比,如“十佳大學生”“優秀青年志愿者”“創新創業先鋒”等,在學校乃至全社會樹立道德榜樣,激勵更多的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致力于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促進學生形成積極人格。
再次,滿足需要,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就是要解決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之間的矛盾,如何做到將社會需要轉化為個體需要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所要思考的問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說教”的灌輸性教育、重“管教”的高壓式教育、重“活動”的形式化教育從本質上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及德育行為習慣的培養。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因此要將解決學生的學業問題、就業問題、心理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放到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務中來,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引導大學生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說服力、吸引力、感染力。[6]
2預防觀:培養優秀品質,提高預防能力
積極心理學提出了積極預防的思想。它認為通過發掘并專注于處于困境中的人的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預防。而單純地關注自身的弱點和缺陷不能產生有效的預防效果,只有關注人本身的積極品質如理想、愛心、勇氣、寬容、責任感、樂觀、關注未來等才是預防問題的最好方法。[7]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預防思想問題的產生,要預防學生出現思想問題,就要致力于培育學生的積極品質,通過培育積極品質使學生達到自我預防的目的。一些學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由于缺乏積極的品質,往往會陷入心理困擾之中,因此,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引導他們以積極、樂觀、寬容的態度面對問題,從而起到預防問題的效果。
3組織觀:優化培養環境,完善支持系統
積極心理學認為個人的積極品質離不開良好的環境,如果把人的素質和行為納入整個社會生態系統來考察,會發現社會關系、文化規范和家庭背景在人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良好的社會氛圍、積極的組織對人的品質有促進作用,建立一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幫助人健康成長。因此,必須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實際,全面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系統環境,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
第一,加強高校內部建設,形成積極向上的校風。高校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將高校建設好,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高校首先應將加強內部建設、提高自身素質、形成積極向上的校風和良好的形象放在首位。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致力于營造多層次的校園文化,以高雅品位和思想學術性為目標,廣泛組織以思想、文化、娛樂、學術、科技為基本內容的文化活動,增強師生幸福、快樂的積極情感體驗。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推動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健康發展;以網絡為載體,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將網上交流和網下溝通相結合;改進管理體制,創新管理模式,營造一個符合大學生發展需要的高校制度環境。
第二,利用高校自身優勢,參與社會的建設發展。相對于其他社會組織,高校有其自身的知識、文化資源優勢,它是先進文化的講壇和輿論陣地,可以輻射到周邊的社區。高校不能孤立于社會,而應積極主動地走向社會,與社會加強聯系,加強合作。通過聯系與合作,相互取長補短,把高校在知識、技術、人才方面的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推動、引導社會的發展。
第三,整合社會資源,構建“四位一體”的支持系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連續、完整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社會系統工程。高校要注重發揮大學生主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作用,整合各方面社會資源,調動社會引導和家庭協助育人功能的積極性;努力構建和完善“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使各種教育途徑形成合力,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促進廣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原理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視域,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積極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參 考 文 獻
[1]SeligmanM E P,CsiksizentmihalyM[J].Positive 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2]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2005,28(2):402,405.
[3][8]乾潤梅.積極心理學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N].華中師范大學,2006.
[4]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3(4):106.
[5]2008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報告.
[6]戴國立.加強大學生思想組織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青年研究,2007(3):84-86.
[7]陳曉娟.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N].蘇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