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涵
專業化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其含義是指一個普通的職業群體在一定時期內逐漸符合專業標準、成為專門職業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地位的過程。被社會認可為專業的職業群體,一方面對社會有不可或缺的功能,社會賦予從業人員極大的責任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從業人員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履行社會職責過程中要花費更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專業群體擁有更多的社會地位資源,專業群體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專業化的過程就是提升職業群體社會地位的過程。
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特指加強教師專業性的這一過程,主要指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化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涵包括以下要素:一是專業化發展的基礎:具有教師的職能,具有專業的教育功能、專業的知識技能、專業的道德品格和育人理念;具有一定的專業自主權和權威性組織,維護并促進專業性的成長壯大;二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條件:一定的政策環境支持和鼓勵措施,一定的培訓發展形式,一定的認證和評價體系。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目標按《世界教育年鑒》提出的則有兩個:一是把教師視為社會職業分層中的一個階層,專業化目標是爭取專業的地位與權力力求集體向上流動;二是把教師視為提供教育教學服務的工作者,因此以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及擴張個人知識及技能為發展方向。
二國內外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現狀
國際視野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教師群體的、外在的專業性提升到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化提高的轉變過程。美國1986年卡耐基教育促進會和霍姆斯小組先后提出要以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教師教育的改革方向。1987年成立了全國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其主要功能就是制定嚴格的高水準的教師標準,并對申請教師進行評估,為達標的教師頒發全國教師資格證書。英國政府也在90年代中期開始開展重構有效學校運動,制定以學校為中心來培訓初任教師的計劃,鼓勵學校教師在指導學生實習的過程中來反思自身教學。2002年專門頒發了入職教師標準與在職教師訓練標準,并注重大學與中小學建立聯系,把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到一定的戰略高度。
我國高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起步較晚,1994年開始實施的《教師法》確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1995年起先后頒布實施《教師資格條例》、《高等教育法》規范了教師專業化的資格,使教師待遇和地位得到了提高。此外,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委員會,高校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和學歷層次也在不斷的提高。盡管我國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已達到了專業化標準的要求,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教師專業化還存在很大差距:教師資格認定標準的專業化要求偏低;高校職前培養、在職實踐、職后培養等方面專業性缺失、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欠缺或不足;教師的學歷、專業能力偏低,整體學歷層次不夠;教育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素養欠缺;職業素養不高。
三雙維度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策略
針對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及時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從國家層面、學校層面、個人層面和入職前期、入職初期、入職后期兩個維度,建立切實有效的雙維度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框架模型,推動教師朝著專業化發展方向邁進。
(一)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保證制度和政策供給
1完善崗前培訓制度
崗前培訓是教師上崗前的職業培訓,是教師資格認定和職務晉升的必備條件。學校新聘來校的各類畢業生和由其他非教師崗位轉入教育教學崗位的人員,必須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教師崗前培訓。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工作存在培訓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培訓形式單調、培訓安排不合理和考核方式單一等問題,這些都不利于教師準確有效的掌握教育教學知識和專業化的發展。崗前培訓制度亟待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使高校崗前培訓改革有完備的制度保障,確保培訓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訓形式多樣化、培訓時間更加合理并建立培訓質量評估體系。
2完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
教師資格證書制度是一項針對教師行業的職業準入制度。2000年教育部頒布《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教師資格制度在全國開始全面實施。不僅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和有力支持,更是教師專業化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成果。我國的高校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到目前為止還不盡完善,執行情況和措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當前,我國的高校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完全是由政府來管理且流于形式,這與實現高校教師的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的目標相違背,制約了高校教師專業的發展。我國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修正與完善應以教師專業的內涵、特征作基礎,并體現和遵循專業性、多樣性、發展性、開放性等原則。完善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必將帶來我國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升。
3完善職稱評審、教師評價制度
現行的職稱評審、教師評價制度存在重學術輕教學的傾向,如果一位教師學術研究出眾,教學能力不足,那么他也會被評為教授、選為研究生導師、拿到科研課題,很少有人對他的教學進行考核。學術成果豐碩的學者總比辛勤耕耘在講壇上的教師收益更多。這種職稱評審、教師評價制度不利于發揮教師教學的積極性,阻礙了教師專業化的發展,現行的職稱評審、教師評價等相關制度亟待改革,以促進高校教師學術與教學的共同發展。
(二)學校積極推進培訓策略、進修方案和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1有效地開展崗前培訓
高校崗前培訓工作是新補充教師有組織地獲得教育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高校應在教育主管部門相關制度的保障和指導下,積極開展符合學校實際的、切實可行的崗前培訓活動,將培訓工作開展到教師教學過程中,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并延伸到教師的整個入職初期。不拘泥于形式,開展新教師座談,集中授課,個別輔導等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拓展培訓內容,不僅包括當前崗前培訓的內容,還要增加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科研方法、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等課程以及教學實踐訓練等內容。通過這樣的崗前培訓使參加者真正學會作為高校教師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
2校本培訓與校外培訓相結合
校本培訓是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青年教師導師制”就是校本培訓的一種有效形式,高校可以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度,為青年教師配備指導教師,針對每位青年教師制定詳細的培養方案,營造青年教師成長的良好氛圍。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對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培訓;組織教師聽課、評課和學課;定期開展教學經驗交流座談會和教學競賽;與其他大學、研究機構的教育專家合作,根據本校的實際特點與需要,結合教師的個性差異,分別制定培訓方案等多種形式加強對教師的培養,以利于教師個體與教師集體的協調發展,進而促進其專業化的發展。
在校外培訓方面,高校可以要求教師利用各種形式參加繼續教育和進修學習,更新知識,提高能力。高校可以有計劃地派教師參加各種教學與學術會議,參加各種專業技術培訓,提倡支持教師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總之,學校可將多種培訓方式結合起來,尋求多種培養途徑,將學校建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
3建立多元化教師評價體系
高校追求高深學問的傳統和高校學術性的評價標準,使得高校教師重視學術研究輕教學研究。他們將專業發展局限于專業學術領域的知識和研究能力,對教學技能等方面重視不夠。高校要重視多元化教師評價體系的建立,多元化教師評價的目的在于把教師評價從簡單的鑒定、選拔手段和單一的評價標準轉變為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集激勵、引導和教育為一體的全面的專業服務。根據教師的不同專業、不同的教學任務以及教師自身成長的不同階段,采用多層次化、多元性的評價標準。幫助教師確立自我發展的目標和未來專業發展方向,不僅局限于專業學術領域的知識和研究能力的發展,同時也追求教學技能等方面的提高,促進教學與科研和諧發展,走以科研促教學的路子。
(三)個人成長規劃、自我反思模式實踐
1崗前培訓與個人準備互動
高校教師要積極配合參加新教師的崗前培訓活動,從心理和行動兩方面積極做好準備,不僅從理論上學習教育教學知識,更要虛心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盡快轉變角色、適應環境。
2做好自我激勵和職業規劃
教師在職培訓主要為了適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為在職教師提供的適應于教師專業發展不同階段需要的繼續教育,引導教師掌握不斷更新的現代教育理論,輔之以計算機和其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高校教師不僅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培訓活動,還可以努力爭取和組織各種培訓活動,比如參加省部級或全國范圍內的專業學術會議,了解行業最新動向;與其他教師或者兄弟院校教師積極溝通交流,互相研討;主動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各種關鍵事件,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尋找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等等。在此基礎上,做好職業規劃,不斷謀求自身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的發展。
3建立反思型個人成長模式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對發生在自己周圍看似平常的教育現象進行探究的過程。教師要真正成為“反思性實踐者”,必須學會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分別進行具有前瞻性、監控性、批判性的反思,如對教學設計重新審視、在課堂教學中不時追問、對教學效果及時評價等。
參 考 文 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曲鐵華,馮茁.專業化:教師教育的理念與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05(17).
[3]趙虎.高校教師專業化的任務、缺失與發展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
[4]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張映峰.淺談高校教師專業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