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語境中,“價值”概念具有不同的內涵,但總的來說,價值問題,簡單說就是一切事物對于人的意義問題,以及與之相聯系的人的反映和選擇等問題。價值取向就是價值主體按照當前的認識水平,以一定的客觀價值標準為依據,在價值實踐過程中表現出的心理傾向與行為傾向。
一道德教育的價值與價值取向分析
道德教育為“道德上的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道德的價值實現活動。道德教育與道德在價值上具有適切性,人們對道德教育價值的理解往往構筑在對道德的價值的理解上,所以,從根本上說,道德的意義前提性地規定了道德教育的意義,而且道德教育意義之實現又決定著道德意義之實現。在哲學意義上,道德教育的價值即道德教育對于人的意義。即道德教育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體現的是道德活動的主體需要的滿足和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統一。
道德教育價值取向是在同時存在若干種教育價值方案和意向時,教育主體從自己的需求及利益出發,選擇或傾向于某一方案的意向,以實現自己的德育價值目標。換句話說,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是主體根據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對道德教育這種教育活動進行價值判斷、選擇的意向和行動。在理論和現實中,道德的價值取向不是純粹主觀的,主體的道德教育需要是受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是關于知識和行為的關系。因為,除非從正式的課程所吸取的學識足以影響性格,否則就是把道德的目的看作教育上統一的和最終的目的,也是無用的。道德教育的最重要問題也就是如何實現道德作為價值由靜態轉為人的動態追求。這一問題的解決過程也是道德教育價值取向的實現過程。
二心理教育的價值與價值取向分析
心理教育價值在實質上是主體需要與滿足需要的教育現象的屬性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厘清這種關系我們需要準確地界定:心理教育產生于什么樣的“價值關系”之中?心理教育的主體是什么?這包括心理教育作為客體滿足的主體是誰?這些主體的需要是什么?心理教育滿足這些主體需要的屬性又是什么?
心理教育與價值的關系存在四種關系:(1)心理教育包含著價值的實現過程;(2)心理教育是社會價值觀內化的重要手段;(3)心理教育的目標也蘊含著價值元素;(4)提升被教育者的價值判斷能力也是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價值反思,回避價值干預是難以做到的。心理教育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表現在多個層次上。心理教育的價值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是價值”“有價值”和“如何處理價值”。從心理教育的核心價值旨趣來分析,心理教育取向主要表現為“生活化取向的心理教育和問題化取向的心理教育”兩類。
三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價值與價值取向的整合
通過以上分析,“道德”本身即是一種價值內容,道德教育就是一種價值引導的活動;“心理”則是一種事實層面的內容,而教育二字則為心理教育注入了價值的元素,使得心理教育也成為一種價值活動,需要以價值引導保證心理教育的方向,需要以價值內化促進心理機能的提高與完善,需要通過價值觀的干預以發展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實現的能力。因此,對價值問題的關注就為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找到了共同的話語。對兩種教育的價值與價值取向的分析發現:其一,均是以“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其目的都是為了提升人的生命質量;其二,在具體的教育情境,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其三,價值問題已成為二者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其四,二者的價值取向有共同之處。
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統一,首先,要從更高的層次上去思考人,思考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研究主體的特征。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著對人的不同認識而展開的,對“人是什么”這一古老問題的回答,則構成了心理道德教育學科形成與發展的邏輯起點。其次,二者應在學校教育的大前提下看待二者的關系,它們是學校教育的一體兩面,共同發揮本體功能和社會功能,并具有相同的屬性。但我們也要看到它們的特殊性,特別是在學科意義上的不同取向。其三,二者的統一需要回答的問題:如何通過心理教育促進人的變化,如何通過優化“心理教育內容”達到提升和改變心理機能的目的;將道德教育的價值干預、價值導向與心理結構、功能的改變融為一體,構筑兩種學科視域為一體的心理——道德教育學科體系和實踐模式,達到對原有研究的超越與創新,是我們的今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