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指國家對高等教育中收取的學費和雜費實行有效管理而制定的法令和規定,由高等教育的目的任務決定。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收費制度都是依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對高等教育的政策及傳統而定,總體上可以劃分為“福利型”與“市場型”兩種①。建國60年來,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歷經多次變革,但其變遷始終貫穿效率與公平這一對主線索,歷次變革或調整均是為了實現教育效率或教育公平或二者兼而有之。對于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變遷邏輯,不少學者從公平產品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比較收益理論、成本分擔理論、成本回收理論、路徑依賴理論以及政府行為的分析框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釋②。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組織性區分或利益分析法,認為決策者或利益集團的更替是政策變遷的主要推動力量,忽視了這樣一種可能性——盡管政策領域中利益集團的組成是穩定的,但這些利益集團的政策偏好則有可能發生變化?,F存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偏好發生改變也同樣會促使政策發生變遷。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考慮,本文擬從支持聯盟分析框架對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變遷邏輯做出解釋,為學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一分析框架:支持聯盟
20世紀80年代,保羅·A·薩巴蒂爾提出支持聯盟框架,后來他與簡金斯·史密斯合作設計出支持聯盟的分析框架,即1988年的支持聯盟框架范式。支持聯盟框架被定義為:“由來自不同職位(選舉的和行政機構的官員、利益集團的領導人、研究者等)并具有以下特征的人組成,他們:(1)共享一個特定的信仰系統——一套基本的價值觀、因果假設和對問題的感知;(2)長時間內對一項協調行動毫無爭議”[1]190。支持聯盟框架正是為解釋這樣一種可能性,即盡管政策領域中的決策者或利益集團的組成是穩定的,政策卻發生了變化的原因。支持聯盟框架假定一個三級層次的信念系統(深層核心信仰、政策核心信仰和工具性信仰)。深層核心信仰是基本規范和本體論觀點,穩定性極強,是極難改變的;政策核心信仰是關于子系統實現其核心價值的基本政策立場,是聯盟的基本黏合劑,雖然不是僵化不變的,但調整起來也非容易之事;工具性信仰是關涉一些工具性信息的認識,是較容易改變的,政策理念的相互學習常常發生在這個層面。政策子系統內的各成員由于不同的政策信仰而形成較穩固的聯盟。支持聯盟框架已被證明可以用來分析實質性的政治沖突和高技術復雜性的案例。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把超過十年或更長時間的政策過程看作一個整體,其關注的焦點是政策取向學習,并認為制度變遷的主要原因是通過政策取向的學習進而修改政策信仰來實現,并把政策子系統看作其最好的分析單元。張文靜在研究比較國內外文獻基礎上認為政策子系統是由共享各種不同信仰的行動者所組成的不同聯盟,以及這些聯盟之間存在的張力所形成的一個“場域”,正是這個場域內部存在的斗爭與妥協導致了促發政策形成的動力結構[2]。薩巴蒂爾在解釋政策導向學習時認為:“不同聯盟中的成員為了推動他們的政策目標的實現而去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盵1]161根據支持聯盟框架的邏輯,政策隨時間變化而受幾個方面的影響:政策子系統外部事件,包括社會經濟條件變化、統治聯盟系統性變化、來自其他子系統政策變化以及公共輿論的影響等,而政策微調更多源自子系統內部的政策學習。根據支持聯盟的核心觀點,我們把“1998年的支持聯盟框架范式”圖轉化為兩個維度:以深層核心信仰和表層信仰(工具性信仰)為一個維度,代表政策子系統內部變量;以穩定因素和活躍因素為另一個維度,代表子系統外部變量。
二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60年的變遷歷程
在我國高等教育具有濃厚行政色彩的背景下,以影響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重要因素,即政府的政策法規為依據,我們把建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變遷歷程分為4個階段:1949~1978年的完全福利型階段;1978~1984年的完全福利型向市場型過渡階段;1985~1996年的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確立階段;1997年以來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正式形成階段。
(一)1949~1978年:完全福利型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教育以老解放區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經驗,特別要借助于蘇聯教育建設的先進經驗。由于新中國成立至80年代,我國實行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高等教育也實行了“統包、統分、免費入學、畢業分配”的招生就業制度,在免費上學的同時,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還可申請人民助學金。1955年出臺的《全國高等學校一般學生人民助學金實施辦法》規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助學金由全體享受改為部分發給,凡家庭富裕能自付生活費者不發,凡能自費半數或三分之一伙食者,發給所缺部分,完全無力負擔者,發給全部伙食費”[3]。這種完全福利性制度適應了當時經濟運行與行政管理上的計劃和集中的模式,同時也突出反映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為政治服務的價值取向,對于我國建國初期的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并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前夕。
(二)1978~1984年:完全福利型向市場型過渡階段
改革開放后,我國在沿襲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同時,引入了市場調節的成分。高等教育也順應這一歷史潮流發生了變革,從計劃走向市場。普通高校在國家計劃招收的公費生和定向生之外,開始招收屬于市場調節成分的自費生和委培生。1984年,原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聯合頒布《高等學校接受委托培養學生的試行辦法》,規定委培學生自己或其委培單位需要繳納部分培養費,如學雜費。這個階段,高校開始招收自費生,這是免費高等教育走向收費教育的過渡階段。高校招收委培生和自費生,一方面滿足了個人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也緩解了高校辦學經費不足的困難。同時,國家向學生發放伙食補貼,一定程度上調動了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積極性[4]。
(三)1985~1996年: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確立階段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發布,肯定了高校招收自費生和委培生的政策;1989年,原國家教委、物價局和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收取學雜費和住宿費的規定》,大部分高校開始收取每年100~300元的學費,同時還開始收取住宿費;1990年,原國家教委會同有關部委發出了《普通高等學校招收自費生暫行規定》,把自費生完全納入了國家計劃。1992年6月,原國家教委聯合有關部門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學校收費制度的通知》,從1993年起,部分高校出于教育公平的考慮,開始進行招生并軌和繳費上學的嘗試,對所有被錄取的學生實行收費上學。1996年12月,原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教財字[1996]101號)指出,每年收取學生的學費占年生均培養成本的比例必須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群眾承受能力分步調整到位。這一系列的舉措從政策上肯定了高等教育應當實施成本分擔和成本補償制度,啟動了將國家負擔全部高等教育成本轉變為由國家與個人分擔高等教育成本改革過程。但這一時期的學費只是象征意義的且金額有限,同時學生每個月還有一定數量的伙食補貼,因此并沒有給人民的生活帶來影響,社會影響也很小。從中央政策和國家主管部門的法規,都肯定了高等教收費政策,許多高校已經實施,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確立。
(四)1997年以來: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穩定和完善階段
1997年,全國所有高?;就瓿烧猩④壓蛯W生繳費上學的改革,成本回收制度在全國高等院校中全面推行。國家取消了雙軌制,即將國家指定性計劃與調節性計劃的錄取分數合一,統一繳費上學。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進一步提出了要適當增加學費在培養成本中的比例,同時規定高校收取的學費最高不得超過生均培養成本的25%。從此高校收費進入了快速增長期,1997~1999年學費增長率達到27.65%,1997年我國高校全面并軌時,普通高校學生生均交學費2500~3000元左右,1999年全國普通高校生均學費漲到3500元,到2000年有的高校普通專業學費超過5000元[5]。實際上,從1995年以來高校學費就直線上升,有的年份學費比上一年增幅達到67%,而最低增幅也超過了10%。進入21世紀,國家加強了對交費政策方面的法規建設,教育部強調收費要基本穩定在2000年的標準之上,不得以任何理由設立新的收費項目。2001年,為了規范高校的收費行為,教育部禁止學校以任何理由搞“雙軌”收費和降分高收費,禁止向學生收取“轉專業費”“定向費”“專升本費”等國家統一規定項目以外的費用。對超標準高收費和超范圍亂收費的,要全部退還,并對責任人嚴厲懲處。但實際上在許多地區,學費上漲幅度還是比較大。2003年中山大學等7所高校學費標準上浮了20%,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5所高校收費標準上浮了10%[5]。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中央編辦聯合發布《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從2007年秋季入學的新生起,在北京師范大學等6所部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免費教育師范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學費,免繳住宿費,并補助生活費,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安排,高等教育收費制度出現新的變化。
通過梳理6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變遷歷程,我們發現始終存在支持派和反對派。兩派出于各自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圍繞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受高等教育權而相互對抗與妥協,從而促使制度的變遷。從這個角度來說,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變遷與支持聯盟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我們認為用支持聯盟分析框架來分析我國高等教育收費政策的歷次變遷,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三支持聯盟框架中的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變遷邏輯解釋
(一)政策子系統內部:表層信仰——深層核心信仰維度
1深層核心信仰:保障受高等教育機會權
我們認為高等教育收費制度關涉的最核心問題其實是受教育權問題。在支持聯盟框架中,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深層核心信仰是受高等教育權。由于受高等教育機會權關乎受教育者乃至整個家庭的出路,對廣大普通家庭子女來說,幾乎成為他們實現階層向上流動的一座最為公平合理的“獨木橋”。從高等教育收費制度來審視學習機會權,主要涉及入學升學機會權,因此,無論是政策的支持派還是反對派,他們在推動政策發展過程中都必須考慮政策的走向對廣大普通百姓子女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影響。古代中國有“家貧、親老,不能不望科舉”的說法,在閩西粵北贛南客家聚集地,“重興學、耕讀傳家”不但是宗族興旺發達根所系,對個人來說,“惟讀耕”則成了現實生活的必然選擇。其實這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縮影[6]。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從法律意義上來說,所有公民在入學升學機會權面前是平等的,但受經濟背景、天賦等因素影響,這實質上是“不平等起點”下的“平等進入”。而且這種不均等的程度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在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由福利型向市場型變遷過程中,我國的受高等教育權也逐漸強化了其特權屬性,反映在受高等教育入學升學機會權的數量和質量在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分布上[6]。在高等教育收費政策的歷次變遷中,無論是反對派還是支持派,基于效率或公平的考慮,目的都是保障人們受高等教育入學升學機會權。
2表層信仰:徘徊在效率與公平之間
無論是福利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還是市場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在支持聯盟框架中,這一制度的表層信仰是高等教育的效率與公平問題。公平與效率之間存在4種可能:高公平、高效率,高公平、低效率,低公平、高效率,低公平、低效率。
(1)“公平”是完全福利型以及向市場型過渡階段的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訴求。建國初期到8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實行了“統包、統分、免費入學、畢業分配”的招生就業制度。高校普遍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不僅不收學費,國家每年還根據學生(委培生和自費生除外)的家庭收入情況給大學生發放津貼,即使有象征性地收取一些雜費,但對家庭不會增加很大的負擔,甚至出現過在校大學生還可以把結余下來的生活費往家寄的事實?!拔幕蟾锩鼻耙约案母镩_放初期以“能力”來配置高等教育機會,“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以“階級”和“出身”來配置高等教育機會,這一階段,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在社會各階層之間平等化分配,這種福利型的政策彰顯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但這一階段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很小、毛入學率非常低,因此,盡管高等教育收費制度運行比較公平和高效,但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不高。
(2)“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價值訴求。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價值訴求中,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改革逐步全面實施并向縱深推進。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委培生、自費生收費制度既擴大了受高等教育入學升學機會權,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也提高了高等教育辦學效率。但90年代末以來,高校學雜費節節攀升,“學費標準既超出了我們國家規定25%的上限,也遠遠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水平”[7]。高校出現龐大的貧困生群體,“高學費、高消費、高門檻”已使許多家庭不堪承受,“因學返貧、因學致貧”現象越來越嚴重,過度強調“效率優先”已經事實上損害了公平,強化了受高等教育權的特權屬性,使收費制度的深層核心信仰出現人格意義上的分裂。
3政策取向學習: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支持派與反對派的沖突與妥協
當兩個聯盟之間出現中介層面的普遍的觀念沖突時,跨信仰系統的政策取向學習是最有可能發生的[1]163。我國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持不同的態度,在政策表層信仰上存在沖突。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改革就是政策取向學習的結果,這實際上是制度的支持派和反對派經過政策取向學習后達成新的妥協。
(1)支持派聯盟。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支持派聯盟主要由主導政府出臺的行政管理人員、部分研究人員,特別是一些經濟學家以及部分社會優勢階層組成。他們一方面就福利型收費制度進行批判和反思,論證高等教育不收費和亂收費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他們還就市場型收費制度進行辯護,論證收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們認為:第一,福利型收費制度沒有消除地區間的不平等。福利型收費制度雖然使很多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平等,但它仍然是不公平的。正如伯頓·克拉克所說的“通過免費設施來補助高等教育的最終結果常常是把來自較貧困家庭的資源轉為較富有家庭所有?!盵8]福利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下,我國高等教育維持很低的入學率,選擇性的入學制度只能體現十分有限的公平性。第二,福利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不利于效率的提高。福利型制度中政府對高等教育從投入到產出都要進行計劃控制,如果這種計劃控制出現失誤,那么教育資源利用率將大大降低。由于高校不承擔辦學風險,缺乏成本意識和質量意識,造成高等教育資源的內部配置不合理,教育效率低下。另外由于學生入學不交學費,還領取助學金,學生“嚴進寬出”,不愁畢業,這就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資源使用效率低下,而實行市場型收費政策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優勢。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高校為了收回部分辦學成本,通常注重成本意識辦學效率和學生培養質量。第三,高等教育收費可以增加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實行高等教育收費后,特別是對一部分專業征收高額學費,國家可以在不增加更多投資的情況下使高等教育招生名額逐年擴大,使更多的人能夠享受高質量、高層次的教育,有助于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僅1985年增加學校114所,學生從120.7萬人增加到170.3萬人”[9]。因此伴隨收費政策的改革,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已成為世界之最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實現了跨越式的進步,目前已達23%。政府還規定高校從所收取的學費中提取10%左右的資金,用于對困難學生進行補助,增加他們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高等教育收費的實施旨在減輕政府財政壓力的同時,擴大高等教育的入學升學機會,使公共教育資源在不同階層間的分配更加公平,并通過競爭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以達到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第四,高等教育收費符合“誰受益、誰投資”原則。由于學生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如果讓進入高等教育系統的個人支付一定的學費,符合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會給個人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據調查統計,1981年和1987年我國教育的經濟回報率僅為2.5%和2.7%,目前教育回報率約為6%-7%,即多一年教育,個人收入就會增長6%-7%[10]。除經濟收益外,接受高等教育有可能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多的特權、更多的職業選擇機會、生活質量的改善等等,并形成代際傳遞。
(2)反對派聯盟。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福利派主要由高等教育消費者和部分同情社會弱勢群體的研究人員組成。他們一方面承認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收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們通過大量實證數據證明收費遠遠超過了社會弱勢階層的經濟承受能力的范圍。他們認為:第一,高等教育收費不利于消除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不平等。他們認為如果收費標準不合理、配套措施不完善,收費制度的實施也會造成教育不公平。高等教育收費制度實施以來,學生的學雜費增長幅度很大,學雜費成為影響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雷斯利和布林科曼的研究結果是表明收費上漲10%就有6.2%的中學畢業生做出不上大學的決定[11]。20世紀90年代初,一個農村孩子上大學繳的學費只占家庭人均收入的29%,到1999年,一個農村孩子的學費需要占用家庭近3人的純收入,學費占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的比例高達265%[12]。隨著家庭經濟承受能力差異的拉大,高額的學費已經成為不少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礙。第二,高等教育收費也不利于消除高等教育結果的不公平。受高等教育的結果通常可以以畢業生的就業和考研升學來反映,而就業、考研與學生就讀的高校有密切的關聯。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實施會導致不同群體高等教育結果的不公平。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畢業生就業”課題組的研究表明:行政管理人員子女的就業率、升學率分別比農民子女高出14個和10個百分點;父親的社會階層越高,畢業生的平均起薪也越高,父親為農民者比父親為行政管理人員、經理人員的畢業生平均月收入分別少400元和300元[13]。即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所就讀的學校一般質量較差,所選專業也大多是市場價值不高的低收費專業,從而影響他們的生活前景。
(二)系統外部:活躍因素促使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表層信仰修正
“支持聯盟結構的一個基本論點是,盡管政策取向的學習經常改變聯盟信仰系統中的第二個方面,但是一個政府方案中政策核心方面的變化,則需要子系統外非認識因素的干預?!盵1]162促使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變遷的外部活躍因素涵蓋了包括政治經濟結構變革,高等教育本身發展,公共輿論的作用以及其他子系統的政策產出等。子系統外部的因素通過與子系統內部的力量進行重構,形成支持聯盟,從而實現外部因素和內部力量共同推動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變遷。
1社會變革是高等教育收費制度變革的關鍵
50-70年代的完全福利型收費制度源于新中國的成立。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1957年),高校為政府所全面接管,被改造成全額撥款的全民事業單位,政府既是管制服務者又是一個主要的投資者,教育服務作為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被視為一種當然的制度安排。在此背景下,加上新中國全面學習蘇聯模式的政治熱情,完全福利型的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是一種合理的制度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型,對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免費教育作為一種福利觀念受到沖擊。因此,隨著國家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特別重大的事項就是確立市場經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制,高等教育收費是該機制的核心。
2教育經費短缺與受教育者支付能力提高是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保障
(1)教育經費短缺需要推行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無論是市場型收費制度還是福利型收費制度都發生在教育經費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隨著經濟的發展,對高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隨著入學人數的激增,高等教育的成本也直線上升,教育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教育經費的增長無法滿足日益龐大的高等教育規模。而提高高等教育成本的個人分擔比例,對高等教育從“免收學費”到“部分收費”直到全面收費也就成了實現教育規模擴大的必由之路。(2)受教育者支付能力提高能夠承擔部分高等教育辦學經費。受教育者支付能力的提高,為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改革提供了經濟基礎。一方面,近年來國民收入的分配明顯由“藏富于國”向“藏富于民”轉變。在GNP的最終分配中,政府財政收入所占的比重從1978年的32.7%下降到1995年的14.1%,而同期個體收入所占的比重則從51.2%增加到69.1%[14]。國民財富分配結構的變化表明,個人的經濟支付能力相對國家而言已經得到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儲蓄也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此外,即使是收入較低的居民,國家相關的資助方式如貸學金、獎學金、資助金等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使貧困家庭子女順利完成學業成為可能。
3國內外的思想輿論
(1)國內的思想基礎。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將教育收費問題與政治革命聯系起來。1922年,共青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案提出要代表貧窮學生的利益[15]。建國初期至80年代中期,追求公平是社會的主流價值;之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人們意識到高等教育是一種生產性的投資,對非義務教育“誰受益、誰投資”的教育投資觀已經慢慢接受,家庭和個人承擔適當比例的高等教育成本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對教育價值功能認識的轉變,為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支持派和反對派提供了思想基礎。高等教育收費已經不是要不要收的問題,而是如何確立收費標準、收多少的問題。(2)國際高等教育收費制度對我國的影響。二戰后,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大量建立和資本主義國家政府職能的擴展,政府承擔教育經費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社會主義思想、民主主義思想分別在東西方成為主流價值,教育公平的理念更成為政府承擔教育費用的重要依據。認為公立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內應當免費的觀點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觀點。50年代美國提出“確保沒有一個合格的學生會因為經濟困難而喪失高等教育的機會”的口號;聯合國1948年的《人權宣言》和1966年的《關于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也提出了教育公平的要求,對各國提出了由政府承擔教育經費的責任。50-70年代我國推行完全福利型的高等教育制度與國際環境是一致的。進入80年代后,世界各國都呈現出提高高等教育成本個人分擔比例的趨勢,特別是各國普遍推行了“教育平等與民主”政策之后,各國高等教育入學人數增長迅速。各國先后放棄了免費高等教育政策,實行收費制度并逐漸提高了收費的標準,以解決高等教育經費短缺。在國際性的高等
教育成本個人分擔比例上升趨勢的大環境下,處于同樣矛盾狀態中的我國高等教育不能不受其影響。
四結論與啟示
貫穿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主線索是效率與公平,在支持聯盟分析框架中,受高等教育權是深層核心信仰。制度的變遷源于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支持派與反對派在政策子系統外的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下,通過政策取向學習,在效率與公平之間達成新的信仰體系,從而形成新的支持聯盟。
1.收費政策的歷次變遷都是為了保障受教育者的入學升學機會權
支持聯盟理論框架在西方尤其是在北美地區主要是用來分析不同聯盟之間由于信仰的沖突,在此背景下解釋政策的支持派與反對派如何通過政策取向學習從而推動政策的變遷。在我國語境中,該理論框架在用來解釋我國的政策變遷過程中主要是要考慮不同聯盟之間的利益沖突。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支持派和反對派之間雖有沖突,但通過政策取向學習,二者之間可以達成某種程度的妥協,從而形成新的聯盟。因此無論表層信仰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如何擺動,收費制度的深層核心信仰從未改變,即保障國民的受高等教育權,兩派的深層核心信仰是一致的,這種深層核心信仰是一種基于利益的信仰,與西方國家語境中的信仰是有所區別的。支持派認為收費可以增加高等教育經費,進而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提供更多的受高等教育機會。反對派認為過高的學雜費不利于消除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還有侵犯社會弱勢階層子女的受高等教育權,包括入學機會和受教育結果。
2政策取向學習是高等教育收費制度變遷的動力
支持聯盟認為,政策取向學習與外部環境重大事件的刺激是引發制度變遷的兩種主要方式?!爸С致撁私Y構的一個基本的論點是,盡管政策取向的學習經常改變聯盟信仰系統中的第二個方面,但是一個政府方案中政策核心方面的變化,則需要子系統外非認識因素的干預?!盵1]162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百年來的變遷表明,制度的變遷發展是支持派與反對派圍繞該制度子系統中的深層核心信仰即保障受高等教育權,在子系統外部的政治、經濟、社會輿論等活躍因素影響下,兩派基于變遷的聯盟力量通過政策取向學習從而修正表層信仰,即修正教育效率與教育公平從而促使政策發生變遷。
3充分發揮“職業論壇”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公信力
“職業論壇”的存在是不同政策聯盟間相互學習和協調的重要機制,是不同聯盟政策取向學習的平臺,這一機制有利于降低高等教育政策的成本。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公信力不高,除了收費依據不明確、收費標準超出公眾的支付能力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公眾無法知曉收費標準的出臺過程。因此,高校在制定本校收費標準時如果能組織本校各利益相關者召開類似聽證會的“職業論壇”,將有助于提高收費標準的公信力。對那些不同意職業論壇結論的聯盟還應有相應的上訴渠道,讓不滿意的聯盟能找到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提高政策的適應性效率,從而使之更為穩定和持久。
4高等教育收費制度形成了事實上的“路徑依賴”
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歷次變遷證明,制度的變遷形成了強勢的制度慣性,影響政策變遷的主體比如政府、高校等也形成了事實上的“路徑依賴”。任何主體都希望政策不要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并且各自還希望以自己的價值偏好主導政策的發展。收費制度的支持派和反對派之間沒有出現革命性的對抗,二者之間雖有沖突,但還是可以通過政策取向學習進而互相妥協。因此,可以預見我國的高等教育收費制度只有在二者之間的任何一派的政策信仰被革命性地改變時才會出現大的變化,否則,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維持現狀,最多出現政策的微調,比如2007年開始的師范生免費政策。
參 考 文 獻
[1]保羅·A·薩巴蒂爾.政策過程理論[M].彭宗超,鐘開斌,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4.
[2]張文靜.美國肯定性行動計劃的變遷——基于支持聯盟框架的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05).
[3]張建奇.“免學費加人民助學金”政策的形成、實施及其作用的影響[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04).
[4]陳華亭.中國教育籌資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229-232.
[5]甄立敏,李鳳玲.簡論高校招生收費制度改革[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09).
[6]朱家德.論轉型社會中受高等教育權的特權屬性——基于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互動關系的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01).
[7]武毅英,吳連海.高校收費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負面影響及反思[J].復旦教育論壇,2006(02).
[8][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3.
[9]康寧.轉型期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制度變遷的基本特征[J].復旦教育論壇,2004(06).
[10]吳剛.教育與社會在轉型期的關系形態[C]//丁綱.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國際性中國教育研究集刊第2輯).上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63.
[11]張民選.理想與抉擇——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國際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40.
[12]鐘宇平,占盛麗.從公平視角看公立高校收費——成本回收理論在中國內地的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13]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03).
[14]陸根書,錢宇平.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理論與實證分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62.
[15]關于教育運動的決議案.轉引自:中國教育史研究(現代分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