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一個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新知識、新思想正在以千百年來未有的速度積累和傳播。社會的開放,經濟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中外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信息的共享與傳遞將世界的各個角落納入了同一個體系。作為新一代大學生,無論在生活、學習還是在思想方面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在價值目標、價值標準、價值取向上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直接表現在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當中,他們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評價多樣化趨向日益明顯。
一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新特點
1多元性。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在我國的道德領域占居著一元化的絕對主導地位。但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一元化的價值觀受到巨大沖擊并被逐漸解構,社會的價值取向呈多元化的發展傾向。這在當代大學生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筆者依據多年的思政教學經驗,把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時裝人”——沒有確定的價值取向,不斷像改換時裝一樣更換思想、觀念和行為的人;(2)“平面人”——即缺乏超越意識和自我意識,沒有深度、不承認一切價值的人;(3)“實惠人”——講求實際,強調實用,凡事只看效果,不擇手段,缺乏對終極價值追求的人;(4)“新理性人”——有超越意識又腳踏實地,有遠大抱負與求實精神,能夠憑自己行動縮小理想與現實差距;(5)“新理想派”——保持靈魂的高潔與精神的自由,對社會、對他人充滿責任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自己的方式關注社會??傊诋敶髮W生中,絕對權威與絕對一元的價值取向已基本不復存在,價值取向由單一走向多元化。
2不穩定性。在傳統與現代、進步與落后兩種價值的沖突與互動之下,價值相對主義成為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又一特征。“回歸傳統”“全盤西化”“實用理性”這些相互矛盾的價值取向可能在同一大學生的行為中得以體現。與傳統嚴格的道德教條相反,青年人更傾向于人性中“道德不確定性”的存在,對社會的主導價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離”態度。可見,大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的“暴風雨時期”,生理發育極為迅速,情緒鮮明、波動,豐富多彩是大學生情緒與情感的主要特點。但由于大學生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飄忽不定,有時正確深刻,有時錯誤膚淺。青年人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織在一起,極易出現各式各樣的心理矛盾,也很容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傊?,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仍處于急速地動搖、演變和組合之中。大學生的心理因素也處于極不穩定的變化中。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容易被外在的熱點所吸引,從而帶來很大的隨意性。他們也許昨天還認為社會主義有無比的優越性,今天外出求職遇到挫折,馬上就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可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仍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3主體性。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極大地張揚了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就整體而言,他們的價值取向正在由傳統的社會本位轉向個人本位,自我意識凸現,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實際利益的獲得。主要表現在崇尚自我,以個人為主體,注重自我設計,個人奮斗,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很多學生認同“人生的滿足在于最大限度實現自我”。[1]隨著社會體制改革朝著深度推進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一方面大學生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創新意識和自立意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強化,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較好發揮,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片面追求個人價值、個人利益和個人需求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利己主義思潮的蔓延和人生價值觀的偏斜。這種情況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我國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產生的必然結果。
二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
大學生出現價值認知模糊、價值觀念錯位的現象,究其原因初步剖析有如下幾點:
1個人差異。智力水平、知識結構、人生經歷等差異是造成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當代大學生多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生長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社會轉型期的思想、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大的社會背景使他們敢于堅持自己的理想、看法、觀點,崇尚自我,強調個性,主體意識強烈。一般來說,坎坷和曲折會使人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比較深刻,使其價值取向往往也形成得較早、較穩定。一帆風順則會使人的價值取向表現出某種程度的不穩定性。[2]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范圍狹窄,人生閱歷簡單,往往自我意識較強,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
2家庭環境。當代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往往優先考慮個人利益,表現出一定的功利傾向。這與他們的父母面對市場經濟社會的觀念轉變有關,有的家長自身就認同崇尚金錢的價值取向,這助長了當代大學生的功利意識。當然,也有一些父母對子女進行苦口婆心的正面教育。然而當父輩的教誨與現實發生矛盾時,反而會使學生陷入更深的迷惘與困惑。此外,隨著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大多數父母希望子女畢業后能謀取好職業,改善家庭經濟條件,加上每年花費的近萬元學費書費與生活費對很多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不難理解為何部分大學生如此看重經濟利益與教育的回報。
3社會環境。經濟體制改革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在市場經濟重利原則的影響下,大學生由過去的“讀書人”變為“利益人”。有些大學生把在校期間的經濟收入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急功近利,生活情趣趨于庸俗化、非理性化,出現了價值認知模糊、價值認同失衡、價值觀念錯位等現象。
4內在因素。由于身心發展的不確定性,當代大學生自身也存在著明顯的弱點。他們大多成長在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時期,但長期的安寧生活和繁重的學習壓力使其產生了與社會的距離感,形成了追求虛華、不尚務實的心理特征。加之年齡,知識構造、社會閱歷與法律常識的欠缺,在價值觀上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少數人完全從自己私利出發思考問題。
三構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取向
1加強師資力量,培養有思想、高素質的教師。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與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黨的十七大報告把教育提到了“民族振興的基石”的高度,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建立人力資源強國。高校的教師與教育工作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與指導者。他們健康的心理品質與良好的師德形象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江澤民同志說過:“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备咝⒅丶訌妿煹陆ㄔO內容。努力培育教師的敬業精神,增強教師時代精神,強化教師的學習意識,加強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培訓工作。一是制訂明確的培養計劃和方案,把師德培養納入師資隊伍建設計劃,對教師進行道德品質、職業精神和思想觀念等的教育。二是在日常思想政治學習中,加強教師的職業理想、形象、責任和紀律的教育,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現、質量觀和人才觀。三是加強教師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責任意識。[3]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過:“一所大學,人才不是課堂上教出來的,而是在大師所創造的氛圍中熏陶出來的?!苯逃ぷ髡邞愿呱械膸煹陆逃腥緦W生。
2改革人生價值觀教育的授課內容和形式,做到務實管用。高?!八颊n”教師是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的主力,必須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渠道作用,在授課中,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立足客觀現實實際,多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與社會熱點問題,從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發展實踐的土壤中吸收養分,密切聯系學校實際與學生思想動態發展實際,多觀察與了解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動態,幫助學生具體解決現實中的困惑和問題。調整教學內容,避免說教式與“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采取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教師應適應時代變化,采取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授課。優秀的思政課教學方式與手段可以影響與改變學生的價值追求,使學生受益一輩子。同時,思政課教學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組織學生探討社會關注的熱點新聞,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利用暑期可以與校團委聯合組織一些學生干部與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在校生有機會多了解社會、學習社會與服務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等教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有知識沒有思想的大學生是不能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校園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每個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現象,它體現在教育理念、道德規范和組織制度上;也體現在學校的校風、教風與學風當中。如我們學校各院系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有益學生身心發展的學習協會、文藝表演活動與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些都是值得推廣的校園文化建設形式。同時,校園文化建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創新,用創新的精神面對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諧解決教育主體的各類突出矛盾問題。尤其是大學生關注的就業問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多組織校企合作項目,多組織各類培訓、講座。從培養合格人才的高度出發,樹立全員參與的思想教育觀念。
參 考 文 獻
[1]隋松智.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5(04).
[2]冀德榮,李娓,田軍.大學生思想道德與傳統教育狀況調查[J].新西部(下半月),2007(01).
[3]郭三玲.儒家理想人格與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培養[J].黨建與思想政治,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