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人類獨有的社會文化現象,體育和消費相結合,使體育消費在消費領域產生了一個新的模式,并使其具有諸多的不同于其他消費模式的特點。體育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物質和文化發展的需要,通過參加體育活動或觀賞體育競賽,滿足強身健體、愉快身心的過程,其中包括對體育消費資料和勞務的消費。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消費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逐漸突出出來,體育消費已成為大眾日常消費的重要內容。體育消費使我國青少年與目前數百萬同代人產生了共同的文化紐帶,而體育消費的社會文化功能將對青少年體育消費產生巨大影響。對青少年體育消費的將點進行社會學分析,旨在對青少年體育消費有一個正確的指導,防止產生消費心理的扭曲和畸形,對保持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青少年的體育消費現狀分析
青少年是一個人由孩子轉變為一個成年人的階段,會發生許多令人興奮的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許多對于自我的不確定性、歸屬需要和找到自己獨特個性的需要,包括體驗、歸屬、獨立、責任以及被認可等。體育消費通過如體育用品的品牌消費、場地、體育器材、同輩之間的相互影響等,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社會交流的生活方式,通過體育活動中親密關系的建立,實現人際溝通,滿足心理需要。以時下青少年學生中流行HIP-HIP運動文化為例,這一源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人的街頭運動文化(也稱嘻哈運動)其主要運動形式是街舞和滑板,拋開它的運動功能和審美功能之外,其中吸引他們的是這一運動形式吻合了青少年的叛逆性、非功利性、超前情、審美性和差異化,使主體自我張揚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青少年在體育消費的過程中賦予了體育運動特殊的符號意義,代表了自由個性的張揚,通過街舞和滑板、運動和服飾宣揚了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構建了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
全世界青少年體育消費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因為許多國家的青少年人口比例很高,中國有25%的人口在14歲以下,美國21%,阿根廷27%,巴西29%,印度33%,伊朗33%。青少年雖然沒有收入,但對他們的父母的購買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力,除了對父母提供“有幫助”的建議外,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逐漸代表家庭購物,尤其對中國的青少年來說,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青少年正處于成長期,對任何事物都有著無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為了追求新奇,滿足自己的心愿和需求,他們很少考慮價格的高低,尤其是新聞傳媒的廣泛傳播以及同輩之間的不良攀比,使青少年體育消費中出現了異化,扭曲了體育消費帶給青少年的積極意義,影響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和諧發展。
二 青少年體育消費的自我意識
“我是誰?”這是一個千百年來人們在生活中揮之不去的問題。人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從事社會各個領域的實際活動,是以自我意識為中介因素的。自我意識對個體行為起著調節作用。自我意識也稱自我,是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即自己認識自己的一切,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系、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現代社會中體育消費給青少年提供了一種特有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按照西方學者的觀點,體育運動是人的生命的一種狀態,是一個人完成個人與社會發展任務的主要存在空間;不僅是尋找快樂,也是尋找生命的意義。體育消費在青少年中已成為一種時尚,一種休閑文化,一種表示某種意義和價值的符號。憑借體育消費的這種符號屬性,青少年可以進行一系列的自我設計和自我表現行為。憑借體育消費的這種符號意義能夠創造、維持和改變自我形象,建立、維持和改變自我認同。身體運動直接參與到自我意識的構建過程中,人的體格,體形、運動能力以及在運動群體中的地位,成為青少年最為關注的焦點。參加者無論運動水平高低,只要能盡力表現自我的潛能,在自我意識中體驗到身心的滿足,在體育運動的意境中顯示個人的價值,以對自由的體驗領悟存在的意義,達到精神的升華。自我意識使人對個人身心活動產生覺察,洞悉自己的一切,由此能對自己的行為加以控制和調節,形成對自己固有的態度。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的心靈、性情,彌補現實人格的缺欠。
三 青少年體育消費的社會認知
人成為一個社會的人是自然的人通過社會化過程而完成的,他遵守該社會所公認的道德標準,掌握符合社會角色要求的行為方式和言語舉止。體育消費在其形式及內容上使青少年獲得個體感和歸屬感,強調了自我意識對青少年的深刻影響,同時也改變了個體的社會認知。自我意識和社會認知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齊美爾認為,人有兩種需要,一是順應社會,滿足“社會相符需要”。二是要與周圍人有所不同,以滿足“社會差別需要”。事實證明,青少年在體育消費的過程中,在凸顯自我意識的同時,通過包括嘻哈運動的身心淋漓的宣泄、品牌服裝的標新立異、對體育明星及球隊的支持等,獲得歸屬的需要。體育消費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社會交流的方式,通過類似親密關系的建立,實現人際溝通,滿足心理需要。例如:青少年會根據他人的期望來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隊,這種選擇取決于對環境的熟悉程度,青少年潛在地想通過比賽幫助了解自我;通過觀看比賽使別人形成對自己的看法;在觀看某一球隊的比賽時,別人會以自己希望的方式看待自己;可以通過觀察別人觀看運動項目的類型來描述他人的性格類型和特征等。因此社會認知早已不能只由集體主義一元文化來整合,青少年把體育視為一種內在的需要,一種消費文化,正逐漸由單一的物質消費過程向多元的文化的方向發展。
四 青少年體育消費的明星效應
在體育消費市場中,體育明星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對體育明星的崇拜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體育明星作為一種產品以各種方式滲透到我們身邊的一些體育消費中。體育明星首先具有健美的體格、俊美的臉龐和超凡的運動能力。當前時尚的經濟消費中,最吸引人研究的就是身體,西方社會一直崇尚人體美,把力與美的完美結合作為追求的目標。而在中國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使精神和肉體分離。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體育的精神和肉體的完美結合得到肯定,通過體育明星健與美的體現得到了張揚。體育明星以其強健的體魄,健美的形體,鮮明的個性,頑強的拼搏精神和超人的感性智慧,極大地滿足了青少年對英雄的崇拜心理,對所喜歡的體育明星所代言的產品趨之若鶩,引以為豪。例如:姚明所穿的某種品牌的籃球鞋,對青少年來說,除了它具有舒適的功能外,想擁有它更是由于姚明的明星效應。穿上它意味著對姚明的支持,對籃球的喜愛,意味著一種自我表現和設計,雖然價格不菲,但青少年以此為榮。
社會文化決定了體育明星在其功能效果上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突出。青少年所崇拜迷戀的運動員是經過大眾傳媒包裝了的外在形象,他代表了健康、陽光、積極進取的精神,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對他們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青少年所消費的不僅僅是明星代言的商品,而且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個人與社會和文化之間互動的獨特方式。
五 青少年體育消費的異化
青少年體育消費涵蓋了在閑暇時間內參與體育活動和觀賞體育競賽以及對體育服務產品、事物、精神產品的直接消費和間接消費行為。目前青少年在體育消費的過程中感性消費超越了理性消費。感性消費是指消費者在商品選擇時以“是否喜歡”為首要考慮因素。理性消費是指在已知的消費情況下,消費者根據其消費水平以最低的價格獲得最大效用的商品組合。例如一雙籃球鞋在百元左右,此鞋側重的是籃球鞋的功用,而現在一雙科比代言的籃球鞋在千元以上,側重的是商品的外觀、感覺、情感和主觀偏好和象征意義。而現在社會上的青少年更多是感性消費,即青少年已經不再重視實用消費,更多重視這種感性意義的消費。
以高爾夫運動在國內的消費特點來看,它本是一項高雅的戶外運動,另一方面則顯示了個人或群體的身份、地位、財富,從而成為夸耀性消費。目前青少年也把體育消費作為一種符號,以獲取面子、聲望、地位為目的,或以此贏得同輩人的羨慕、贊賞和尊重。當體育消費成為符號消費的對象,體育消費即產生了異化。許多青少年由原有的實用性理性消費,轉變為對運動的時尚化、休閑化、符號化的消費。青少年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體育消費的這種異化易使青少年形成愛慕虛榮、相互攀比的不良心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
結語
體育與消費的結合是消費社會無法避免的現象。在體育消費的領域里,人們對商品或運動不僅是其使用價值的消費,而主要是消費它們的形象。體育的工具價值在不斷被弱化,而其內在的文化價值卻在不斷被提升。青少年在體育消費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不僅自身的消費能力增強,同時也影響著家庭其他成員的體育消費取向。體育消費不但是青少年在經濟意義上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過程,而且也是社會學、文化學意義上的消費者進行“意義”構建的過程。體育消費作為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促進了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和社會認知的形成,而青少年體育消費的異化使消費的本質意義漸漸隱退,因此,青少年體育消費的社會學特征是人與社會和文化之間互動的獨特而普遍的方式,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參考文獻
[1]程林林,胡承洪,張永韜,我國體育消費研究進展與前景[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9-12
[2]楊杰,張萍,周游,青少年體育消費心理預期行為的研究[J]減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8):17-19
[3][8]張永軍,試論符號消費視角中的體育消費[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2(:)13-16
[4]邁克爾R所羅門消費者行為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8;487